国外信息技术与旅游的交叉研究进展

时间:2022-06-11 02:27:40

国外信息技术与旅游的交叉研究进展

[摘要]在信息通信技术与旅游业发展日益紧密结合的背景下,国际信息技术与旅游业联盟(IFITT)应运而生,并展开了一系列相关交叉研究。作为探讨信息和通信技术在旅游行业中应用与影响的组织,IFITT每年召开的ENTER会议是西方相关学者交流的重要平台。文章以ENTER会议论文集(2005~2012)为研究对象,从文献的时间分布、作者及机构、所属国家/地区、研究议题、演进规律等方面来展现国外信息技术与旅游的交叉研究现状和发展轨迹,并进一步归纳出国外旅游与信息技术交叉研究发展特点,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IFITT;ENTER会议;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4)01-0119-08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人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将旅游业推向了“信息高速公路”。信息技术与旅游的交叉应用,不仅深刻地改变着旅游企业的商业模式和格局、旅游产业的融合方式、旅游产品的分配和促销方式,同时也给旅游者的信息交流方式和消费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与旅游的交叉研究对于旅游研究与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黎巎等采用系统综述研究方法对旅游和信息技术交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旅游和信息技术的交叉研究文献按照信息类和旅游类进行细分,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概览性的框架[1,2]。国外关于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的交叉应用研究始于1994年,其后研究成果逐年增多[3-5]。布哈里斯(Buhalis)从消费者需求维度、技术创新维度、产业和商业功能维度回顾了过去20年信息技术与旅游交叉研究的文献,指出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的交叉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4]。也有学者对2005~2007年相关的信息技术与旅游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分别从消费者视角、技术发展视角、供应商视角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和酒店业的应用作了详实的阐释[3]。国外信息技术与旅游的交叉研究成果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1)旅游类或信息科学类的相关学术期刊,如《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信息技术与旅游期刊》(Jour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urism);(2)信息技术和旅游的相关会议,其中,以国际信息技术与旅游业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ravel and Tourism,IFITT)举办的ENTER会议最富盛名。作为国外的旅游与信息技术交叉研究盛会,ENTER会议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已成为每年旅游与信息技术交叉研究成果展示的一个前沿会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外信息技术与旅游交叉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

回顾与思考ENTER会议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可以窥见国外在旅游信息化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轨迹,对进一步深入探讨旅游业与信息技术的交叉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早在2004年,张捷就对IFITT第11届大会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展示了当时国外信息技术与旅游交叉研究成果[6]。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2005~2012年ENTER会议论文集进行梳理,从文献的时间分布、作者及机构、所属国家/地区、研究议题、演化规律等方面揭示国外旅游与信息技术研究现状,探寻国外信息技术与旅游交叉研究的趋势和热点领域,以期为中国旅游与信息技术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借鉴。

2IFITT概述

国际信息技术与旅游业联盟是一个独立的全球化非营利性组织,也是目前国外探讨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在旅游行业中应用与影响的民间团体。IFITT的目标包括:收集和共享旅游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和专家意见,为会员提供帮助;为致力于旅游与信息技术的相关研究者建立一个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论坛;举办旅游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国际会议、研讨会、讲习班和课程;与国际组织合作鼓励旅游相关的技术创新等[7]。IFITT每年定期举办的ENTER会议都会收到来自全球各地相关学者的参会论文。所有交流会议论文在会前都要经过IFITT专家组的两轮专家双盲评审,并且所有最后选定的参会论文由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Verlag)作为施普林格计算机科学(Springer Computer Sciences)丛书系列的《旅游业信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文集正式出版发行。由此可见,针对ENTER会议论文集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国外旅游与信息技术交叉研究的优秀成果,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3文献统计分析

科技文献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很多学术成果反映在大量的论文文献中[8]。本文采用文献统计分析方法,分别从作者及机构、所属国家/地区、研究议题、演进规律4个方面对ENTER会议论文集(2005~2012年)进行解析[9-16]。本文在施普林格数据库中共收集到2005~2012年的ENTER会议文献401篇,数据显示这期间载文数量变化不大,分别在1996年和2006年出现波谷和波峰,年平均收录论文45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ENTER会议论文集(1994~2004年)资料获取困难,使得文章对于ENTER会议的全局变化未能有一个直观展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1作者及机构分析

对研究领域的作者进行分析有利于新的研究者快速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而对学术带头人的分析可以了解该领域学术领袖。根据谢尔顿(Shelodon)[17]和约加拉特纳姆(Jogaratnam)[18]的作者分类方法,将作者的贡献分为3个等级:一次贡献作者(作者出现1次)、中等贡献作者(作者出现多于1次、少于5次)、突出贡献作者(作者出现5次及以上)。通过对2005~2012年出版的ENTER会议论文集的作者进行计数分析(表1),其中,突出贡献者仅占4-8%,而一次贡献者比例最高,占77-76%。对突出贡献作者进行排名,2005~2012年文献贡献数量超过5篇及以上的作者有33位(表2)。其中,文献总数10篇及以上的作者共有10位,该排名与其在旅游与信息技术相关期刊上的载文量具有正相关性,表明他们在该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领导力。

对作者单位分布的研究,可以迅速掌握有关专业人才的聚集及所在单位的状况[19],也是评定学科领导力的重要指标。2005~2012年,ENTER会议中有关文献载文作者以全部署名计数共有688人。本文对突出贡献作者的单位进行重点分析后发现,这些作者主要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说明大学和科研院所是旅游与信息技术交叉研究的主要阵地(表3)。除了大学为主导的科研机构以外,以奥地利电子旅游技术中心(Etourism Competence Center Austria,ECCA)、西班牙旅游合作研究中心(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re in Tourism,CICtourGUNE)为代表的旅游电子商务企业,也是表现突出的研究机构。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参会论文作者数与其所在单位的整体研究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排名前3位的作者单位分别是香港理工大学、奥地利电子旅游技术中心和西澳大利亚大学,其研究者数量占作者总数的27-5%,在旅游与信息技术交叉研究领域展现了卓越的研究实力。由于旅游信息化发展阶段、语言障碍以及在研究范式、研究方法上的巨大差异等原因,国内的旅游与信息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在ENTER会议上并未得到充分展示,致使ENTER会议上国内的相关学术交流还十分有限,其中2005~2012年中国大陆参会的机构仅有北京大学。

3-2国家/地区分布分析

本文统计了401篇文献中所有作者所属的国家或地区。论文作者以全部署名数共计688人,来自32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其中,奥地利最多(123人),其次是意大利(90人),美国(79人),西班牙(70人),瑞士(65人),英国(47人),中国香港(18人),中国台湾(5人),中国大陆(5人)等。从地域上来看,欧洲国家占71-36%,其次是北美洲占12-50%,亚洲占8-43%,大洋洲占6-98%,非洲占0-73%。可以看出,欧洲和北美洲的参会人数占据绝大部分,表明ENTER会议作为全球旅游与信息技术交叉研究的重要论坛在欧洲和北美洲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亚洲国家或地区如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近年来均有参会,但是所占比例较低,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ENTER会议的主要参会者仍以欧洲和北美洲学者为主。

3-3研究议题分析

随着旅游与信息技术交叉研究方向和关注点的变化,每年ENTER会议主题也做出相应的调整。本文将2005~2012年参加ENTER会议的401篇文献分别按照特定研究对象和主题进行一级分类和统计,并在一级分类的基础上再细分出二级分类。一级分类主要包括技术和工具类、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与目的地系统、电子商务类、旅游管理类、旅游网站类、消费者行为类等6项。表4中列出了2005~2012年ENTER会议的主要议题,其中,技术和工具类议题占总数的27%,其次是旅游网站类占20%,再者消费行为类占18%和ICT与目的地系统占14%,最后是旅游管理类占11%和电子商务类占10%。由此可见,在选题方面,ENTER会议对新技术与旅游的交叉应用和旅游网站的发展状况尤为关注。作为一项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结合具有天然的紧密性,从手机移动技术到Web 2-0和社会化媒体,新技术对整个旅游系统带来的影响一直是旅游与信息技术交叉研究关注的重点。如2010年,旅游类知名期刊《旅游管理》就发表了《旅游信息搜寻中社会媒体的角色》(Role of social media in online travel information search)一文,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信息搜寻结果中社会媒体信息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比重,由此也给传统的旅游相关信息提供商带来了挑战[20]。

(1)技术和工具类

新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一直是国外学界关注的重点。从各年相关的研究议题来看,手机技术、技术接受和扩散议题历年来讨论颇多。手机作为一个终端设备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国外学者们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了手机应用对旅游者行为产生的影响、手机定位数据的应用、手机作为旅游营销平台的适宜性等问题。作为技术与旅游交叉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的接受和扩散是新信息技术手段能否为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采纳的关键因素,相关讨论也颇多。随着WAYN、Trip Advisor等旅游社会化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自2010年始,连续3年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成为ENTER会议的一个固定议题内容,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旅游者对社会化媒体的感知、社会化媒体对旅游计划制定的影响机制、社会化媒体作为旅游信息源的可信度等。除了手机终端、社会化媒体外,ENTER会议也讨论了其他新技术应用,如2010年,学者从信息科学的前沿技术“语义网”入手,探讨了其与旅游业的交叉应用。

(2)ICT与目的地系统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活动的发生地,在整个旅游活动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目的地系统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得旅游目的地在网络中有其虚拟的镜像,为旅游者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情况提供了一个窗口。旅游目的地组织及目的地系统对高效管理服务水平的追求,要求对ICT与目的地系统做更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其中,旅游目的地组织、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旅游信息系统及ICT对旅游目的地影响是当前关注的焦点,占文献总数13-97%。此外,国外学者们也对旅游目的地系统的评价、旅游信息系统的构建、ICT对旅游目的地系统带来的影响、动态封装技术在旅游目的地系统开发中的应用等进行了探讨。

(3)电子商务类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营销成为旅游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式。相应地,旅游电子营销一直是国外学者研究的重点。ENTER会议也极为关注旅游电子营销,主要从电子营销与市场的关系、电子营销效果评价、不同部门的电子营销机制等层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讨论。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传统的旅游分销方式带来一场变革,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中介使得传统的分销方式发生改变。其中,2008年ENTER会议就以酒店业的电子分销方式的改变为研究视角,参会作者从酒店电子分销渠道的发展状况出发,实证研究了互联网对酒店电子分销的影响。

(4)旅游管理类

随着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渗透,旅游管理方式逐步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旅游管理类议题分为旅游信息推荐/支持系统和酒店系统。旅游推荐系统和旅游支持系统主要从信息科学角度出发,探讨旅游推荐系统和支持系统的构建和设计,是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旅游学的交叉研究。而在酒店系统研究议题中,从2005年ENTER会议针对酒店网站技术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问题的讨论,发展到2011年关注酒店业对Web 2-0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在酒店定价、在线预订、酒店营销等方面大大提高了酒店业的管理效率,同时也为实践界和学术界提出了新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5)旅游网站类

互联网发展至今,旅游网站作为一种最直接与旅游者面对的媒介形式,一直受到国外研究者的关注。旅游网站作为一种旅游信息的载体和形式,其本身的发展状况以及与消费者之间互动形式和有效性等问题向来是国外研究热点。其中,针对旅游网站评价及优化、在线虚拟社区、在线旅游购物等问题,国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如相关学者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旅游网站的优化提出措施建议,对在线虚拟社区的发展及其在旅游业中产生的影响也进行了实证探讨。

(6)消费者行为类

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一直是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伴随着旅游者更多地倾向于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旅游者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其影响机制等问题成为亟待研究的内容。在互联网背景下,旅游者以网络为载体来获取信息、分享感受,由此而带来的消费者感知、满意度、个性化需求等方面的变化,成为学者研究的重要主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更多的旅游者从被动的接受者转换为信息的提供者。关于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讨论议题,主要从原因和结果两方面来考察旅游者进行网络评论的模型构建或影响因素分析,或以旅游者的撰写内容为分析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或情感性分析方法,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来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研究。

3-4演进规律分析

通过对2005~2012年的ENTER会议论文集的研究议题进行统计分析,绘制2005~2012年ENTER会议研究议题变化趋势图(图1),判断旅游与信息技术交叉研究发展的演进规律。总体趋势上,2005~2012年ICT与目的地系统类、旅游网站类研究议题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而技术和工具类研究议题分别在2006年与2010年出现波峰,呈现出“双峰”的变化规律。另外,消费者行为类、电子商务类研究议题则表现出平稳的出现频率。时间维度上,2006年ENTER会议中对旅游管理类、技术和工具类的研究议题讨论颇多,而在2012年则呈现出广泛涉及技术和工具类、电子商务类以及消费者行为类等议题。可以看出,近年来,ENTER会议更加趋向于讨论技术和工具类、消费者行为类的研究主题,而对ICT与目的地系统类、旅游网站类、旅游管理类的研究主题的讨论热度趋于下降,电子商务类的研究主题则保持每年平稳的出现频次。

4研究述评与展望

4-1研究述评

通过对2005~2012年的ENTER会议论文集的梳理解析,从文献的时间分布、作者及机构、所属国家/地区、研究议题、演进规律等方面加以总结,得出以下结论:ENTER会议在2005~2012年间年平均收录论文45篇;作者大部分来自大学、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其次来自旅游信息技术的相关企业,其中,香港理工大学在机构排名中居首位,展现了其在信息技术与旅游交叉研究领域较强的实力;在作者所属国家/地区分析结果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洲国家和以奥地利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占据绝大部分;从历年来的研究议题来看,ENTER会议的关注议题主要分为技术和工具类、ICT与目的地系统、电子商务类、旅游管理类、旅游网站类、消费者行为类等6类。本文基于ENTER(2005~2012年)会议论文集,总结出国外旅游与信息技术交叉研究具有以下4个研究特点:

(1)在研究内容上,传统议题与新兴议题并存。ENTER会议每年根据旅游信息化研究趋势的变化新增研究主题,如2010年的社会化媒体,而诸如网站评价、旅游推荐系统、信息搜寻、旅游分销等传统研究议题也在会议中得到讨论。究其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研究议题不断发生变化,直至在新的环境下形成新的研究议题。传统议题和新兴议题并存不仅可以推陈出新,也可以促进研究的不断深入。

(2)在研究热点上,注重探索新的研究领域、新的研究方法、新的创新应用。ENTER会议每年都会展现旅游与信息技术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热点。ENTER会议每年的研究议题根据外部实践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新兴事物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新兴热点内容能够及时得到关注和讨论,为旅游管理者和实践者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如Web 2-0和社会化媒体等议题,随着其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ENTER会议中相关的研究讨论也随之跟进。

(3)在研究支撑上,国外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提供有力的研究支持。从作者单位分布可以看出,除了大学研究机构以外,旅游电子商务中心等企业化的研究机构也成为促进旅游信息化研究的主体。旅游与信息技术研究本身就具有交叉性,需要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来共同推进。从ENTER会议论文集作者分布来看,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其中,主要包括旅游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领域的研究者或从业者,他们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对旅游与信息技术的交叉应用做出了贡献。

(4)在研究选题上,信息类与旅游类研究并重。从ENTER会议论文集的议题来看,除了旅游目的地管理组织、旅游目的地营销等旅游类的研究议题,语义网、动态封装、Web服务等信息科学的相关研究议题也多次在会议上被讨论,呈现旅游类和信息技术类的研究议题并重的研究格局。

4-2研究展望

从ENTER会议论文集(2005~2012年)可以窥见国外信息技术与旅游交叉研究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轨迹。更多的新兴议题尽管目前探讨得仍不够充分,但随着研究队伍的不断扩大,今后必将是旅游信息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在对2005~2012年ENTER会议演进规律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以下4个方面值得研究者关注:

(1)移动互联网在旅游

业中的应用。移动互联网正在为旅游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应用,旅游类APP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更多人开始享用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改变。对于旅游者,移动互联网已经深入旅游的全过程中,从旅行计划、预订、服务、用户互动和分享等方面改变着旅游者的行为习惯。对于旅游管理者,如何把握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机遇,为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商业模式创新等提供指导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2)社会化媒体对旅游业的影响。社会化媒体如微博、社交网络、虚拟旅游社区等掀起了一场信息分享的革命,旅游业作为一个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产业,也受到社会化媒体发展带来的影响,社会化媒体对旅游业的影响成为后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未来需进一步深入探讨社会化媒体对旅游者消费、决策等行为的影响机制,旅游业中社会化媒体的营销机理和营销效果测量,社会化媒体与旅游者、旅游企业的互动机制,社会化媒体与旅游网站、旅游电子商务的融合与发展等问题。

(3)新技术背景下的旅游者行为研究。旅游网络化和社会化的趋向将旅游者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UGC方式改变了信息传播模式,旅游者从过去单一被动接收角色向供给角色的身份转换,正在进一步地改变着消费者的信息接收习惯。与此同时,旅游者决策行为、信息需求、用户感知行为、个性化、消费习惯的变化等相关议题在未来旅游与信息技术交叉研究过程中应进一步受到关注。

(4)旅游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现阶段旅游电子商务企业的类型越发多样,旅游预订类、旅行计划类、旅行社交类、旅游资讯类等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层出不穷。未来关于旅游电子商务企业的商业模式、旅游电子营销方式及效果测量、旅游电子分销渠道的变化等相关议题探讨,有利于从理论上进一步促进旅游电子商务业的发展。

致谢:感谢匿名审稿专家对文章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Li Nao, Zhang Lingyun. Progress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tourism[A]. //: Proceeding of China Tourism Academy Summit 2012[C]. Beijing : China Tourism Academy, 2012- 289-303.[黎巎,张凌云.信息技术与旅游的交叉研究进展[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旅游研究院, 2012.289-303.]

[2]Li Nao, Buhalis D, Zhang Lingyu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ourism:A systematic review[J]. Tourism Tribune, 2013, 28(1): 114-128.[黎巎,Buhalis Dimitrios,张凌云.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系统综述[J]. 旅游学刊,2013,28(1):114-128.]

[3]Law R, Qi S, Buhalis D. Progress in tourism management: A review of website evaluation in tourism research[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 31(3): 297-313.

[4]Buhalis D, Law R. Progres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20 years on and 10 years after the Internet—the state of eTourism research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8, 29(4): 609-623.

[5]Law R, Leung R, Buhalis 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i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A review of publications from 2005 to 2007[J].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009, 26(5/6): 599-623.

[6]Zhang Jie, Wen Minghua, Liu Zehua, et al. Development trend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vel and tourism: Review on the 11st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IT and Travel & Tourism (IFITT) conference[J]. Tourism Tribune, 2004, 19(3): 93-94.[张捷,温明华,刘泽华,等.信息通信技术与旅行旅游业研究发展趋势——国际信息技术与旅游业联盟(IFITT)11届大会综述[J].旅游学刊,2004,19(3):93-94.]

[7]IFITT. IFITT mission, vision & objectives[EB/OL]. http:///home/view/missionobjectives, 2012-09-20.

[8]Li Fan, Situ Shangji. Analysis on cultural geography literatures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twenty years[J]. Human Geography, 2007, 22(1):105-111.[李凡,司徒尚纪.近二十年来中国文化地理学文献分析[J].人文地理,2007,22(1):105-111.]

[9]Frew A J.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2005[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2005- 1-578.

[10]Hitz M, Sigala M, Murphy J.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2006[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2006- 1-498.

[11]Sigala M, Mich L, Murphy J.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2007[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2007- 1-556.

[12]O’Connor P, Hpken W, Gretzel U.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2008[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2008- 1-591.

[13]Hpken W, Gretzel U, Law 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2009[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2009- 1-517.

[14]Gretzel U, Law R, Fuchs M.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2010[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2010- 1-641.

[15]Law R, Fuchs M, Ricci 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2011[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2011- 1-610.

[16]Fuchs M, Ricci F, Cantoni 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2012[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2012- 1-516.

[17]Sheldon P J. An authorship analysis of tourism research[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1, 18(3): 473-484.

[18]Jogaratnam G, Chon K, Mccleary K, et al. An analysis of institutional contributors to three major academic tourism journals: 1992-2001[J]. Tourism Management, 2005, 26(5): 641-648.

[19]Wang Degen, Lu Lin, Liu Changxue. An analysis of China’ s tourism geography papers and documents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research on tourism geography papers published in Geography Journal, Geography Research, Geography Science and Natural Resources Journal[J]. Tourism Tribune, 2003, 18(1): 68-75.[汪德根,陆林,刘昌雪.近20年中国旅游地理学文献分析——《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和《自然资源学报》发表的旅游地理类论文研究[J].旅游学刊,2003,18(1):68-75.]

[20]Xiang Z, Gretzel U. Role of social media in online travel information search[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 31(2): 179-188.

上一篇:书评:《旅游话语研究:理论与实践》述评 下一篇:企业文化视角下川酒品牌视觉形象延展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