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的驱动机制综述

时间:2022-06-11 01:43:03

文化发展的驱动机制综述

作者:黄谋琛 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

文化场域的矛盾分析研究

文化发展的内部驱动机制,要以文化场域的矛盾分析为前提。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1月第2版,第1204页),文化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特指精神财富。这里讲的是狭义文化。文化规定着人们如何看待周边的世界,因为文化影响人们的价值,决定人们与主流文化的相互作用,还通过告诉我们———在所栖息的世界上什么是重要的而引人注目[5]。既然文化如此重要,就来分析一下文化场域的矛盾。按照辩证法的一般观点,承认事物有矛盾,并且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尤其是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源。还有内外因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内因和外因是有区别的,同时又是统一的———内因是第一位,外因第二位;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内外因关系远非那么简单,因为具体说来,尽管内因决定了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但重大外因是事物发展可能性成为现实性的先决条件和关键因素。由上述可见,全球视野下的文化场域的内部矛盾,是本国文化内部的对立统一及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对立统一,即拒斥和融合。(一)拒斥如果把全球文化看作一个整体,就会发现———文化交往主要是以国家或民族身份参与的。进一步看还会发现,文化的对立不仅存在于民族文化内部,也存在于民族文化之间。换句话说,就是同质文化内部的对立和异质文化的对立。倘若把一个国家的文化看作同质文化,同样地,如果各国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可以把国家之间的文化看作异质文化。1.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算是同质文化。但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①。横向看,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众多,其他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各民族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语言、风俗习惯诸方面还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文化之间没有差别,那也就没有交流之必要。中国每个族群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这样文化差别在所难免。即使同一个民族也并非完全一样。如果未能沟通和理解,就可能引发不必要的误会。差别就是矛盾,差别就是对立。纵向看,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饱经风霜而弥坚,历经磨难而不衰。我国从旧石器—新石器—铁器—铜器—蒸汽机—电力—计算机信息时代演进。传统和现代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文化拒斥随处可见、俯拾皆是。例如,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观念与自由民主平等难以相容;重农抑商等文化传统影响深远,小农意识、平均主义与大工业文化南辕北辙;商业意识和海权意识薄弱与海洋世纪背道而驰;知足常乐,主张与世无争、无为的老子道家思想,与市场竞争理念格格不入;官本位思想、人治专制观念、以德代法现象,规则意识淡薄,与民主法制建设、公民意识分庭抗礼;因循守旧、崇尚权威,阻碍理性、怀疑、批判和创新;庸俗关系侵蚀人们的良知和打拼精神。当我们讲这个人很传统,就意味着他不够现代、开放。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传统是一种包袱。2.异质文化共时态而言,各国文化之间交流过程中,有些文化元素可能变更甚至消失,可能先天排斥,也可能导致整个文化质变。我国封建文化就是这样———排斥先进文化,进而阻碍社会进步。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势和优越,我国文化处于弱势,更何况,历史上饱受西方列强野蛮殖民侵略,这些因素造成情感上对西方文化的憎恶,也由于西方文化霸权、全盘西化、文化帝国主义等害怕、敌视、拒斥。但在碰撞当中,先进文化终将战胜落后文化。优胜劣汰这一生物进化论在某种程度上也适应于文化领域。随着文化对国家利益作用日益上升,国家边界也日益被渗透。这使得具有共同文化、共同根源的国家可能合作结盟,并常常和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发生冲突。亨廷顿把世界划分为七八种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并且认为冷战后人类冲突的主要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因素,而是文明的冲突。尽管文明冲突论一出,亨廷顿一时成为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25日,新华网。众矢之的,但是现实生活中,欧美等西方国家采取一致行动对付其他国家可谓司空见惯,乃不争的事实。虽然个中原因复杂,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也不乏一定的合理性。再说,全球化增加了文化冲突的复杂性艰巨性,由于资本的国际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激活,加上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突飞猛进,全球经济体系已见端倪,各国政治和文化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且,由于文化霸权的存在,可能引起人们对现代文化价值的拒斥,甚至导致文化保守主义。历时态来说,从技术社会形态,人类社会是从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几个时代不断演进的过程。哈贝马斯的文化理论也贯穿一种强烈的进化论观点,在较实质性的水平上认定四个鲜明的文化进化阶段———新石器社会、古代文明、发达文明和现时代。在新石器社会,并不分辨一个人的动机和行为后果,换言之,一个杀人者的判罪,不管这个人的心境和意向。这是神话世界观。而在古代文明则不然,动机同行为后果加以区分,惩处多是为了报复,而不是补偿损失,法律密切关注个人意向。发达文明中,统治者提出普遍真实的抽象法律和道德原则并据之制定法律,社会冲突解决必须适应这些原则和法律。现时代的特征是侵蚀了高度有序原则的有效信念,自然、真理、道德的陈述和由此导出的规范或程序更为分化。不同社会形态的文化有差别,也有排斥。由上所述,异质文化的横向、纵向拒斥也是一种历史和现实,这是毋庸置疑的。(二)融合融合包括同质文化的融合,也包括异质文化的融合。1.同质文化的融合从横向看,我国作为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由此,各民族文化多样性不言自明,我们要承认。实行自由、民族区域自治也有这种多样性的考虑。但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也是相互依存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也都相互离不开。而且,随着经济来往和文化交流的频繁,各民族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繁荣,依赖性更为密切,并且使得高度融合成为可能。其实,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已经证明这点。中国古代文化包括荆楚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多元并存,尽管内容特点存在差别,水平参差不齐,但它们包含共同的价值系统,具有高度融合的共同特点。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尊重国内文化多样性,同时也是同质文化的融合。虽然所住地方、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有所差别,但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已经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同质文化内部融合当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培育,当然也可借鉴别国经验。从纵向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周易•乾•象辞》和《周易•坤•象辞》各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为政》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尽心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大学》也云: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颜渊》讲:民无信不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滕文公下》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人合一。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胜枚举,传承至今,广泛运用于现代社会,渗透到为人处事、企业管理以及治国理政,甚至超越国界。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新旧文化的一脉相承和强大生命力。当然,正因如此,才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固本和排他属性,同时也为保持民族文化优势成为可能。因而要继承优秀传统,并使之现代化。将书法、京剧等国粹通过现代传媒加以传播,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文化市场化运作,变成文化产业,正是传统和现代、国粹和工业信息文化的融合。2.异质文化的融合异质文化的融合也很显然,如唐朝对西方文化、还有对印度佛教的融合,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强大的融合功能。但后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夜郎自大和因噎废食,中华文化逐步异化为封闭、孤立、保守的文化,尽管也有“睁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等,由于统治者的腐朽落后,最终融合西方文化流产。“五四”运动提出民主科学的口号,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相结合,融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一体,并且提出了双百方针、要向外国学习。改革开放以来,有些人崇洋,对西方文化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接受,对西方生活方式趋之若鹜,将传统文化抛之脑后。其实,从一些国家历史经验看,文化具有融合功能,而且需要融合。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认为,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之相联系的普遍交往,必然带来思想观念的世界性,文化的融合自然情理之中。而且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融合,如上所述的,中国文化近代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闭①②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3月16日,新华网。关自守。在建设精神家园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都不要忘记,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吸收,既肯定有否定。走极端的路径难以如愿。

驱动机制

上文分析了文化场域的矛盾运动,接下来淡谈如何建立内部驱动机制,以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一)优秀文化传承机制不可否认,一定意义上,国家文化是一种具有民族身份的认同。我们是谁?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何为中华民族?就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吗?还有中国语言、中国文化。既然是中国文化,何以体现呢?继承。必须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①。继承也不是良莠不分、全盘继承。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很多人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既有糟粕,也不乏精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继续”[6]。要深入挖掘,对糟粕及不合时宜的文化要果断抛弃,对文化精粹要整理汇编。不挖掘整理分析,文化就是碎片,就不知道哪些是精粹,哪些是糟粕。例如,对三字经、四书五经、古典名著、唐诗宋词元曲等精粹国学,好好清理;不仅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物质文化遗产,也要好好保护开发。当然,光整理还不够,还要将文化精粹纳入或融入国民教育。这样,优秀文化才能得以继承。(二)文化冲突化解机制以上谈到,涉及民族身份认同,我们应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民族文化内部冲突和异质文化的拒斥视而不见。换句话说,冲突是客观的,必须正视、化解。如何化解呢?一要了解研究本国文化。本国文化不言自明,那些落后的、与现代化格格不入的旧文化糟粕必须坚决地抛弃。如何抛弃呢?通过教育分辨和对外交往。当然,对本土文化存在的不足也要加以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②,推进创新。二要尊重他国文化。别国文化缘起何处,有什么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思维方式有何不同,要了解并加以尊重。不尊重他国文化,势必引起排斥、冲突甚至对抗。但是,对他国的排华心理、对华歧视绝不能尊重,要分析原因,做好增信释疑工作。当然,我们也不能对异质文化盲目排斥。三要加强文化交流、对话。冲突只有通过对话和交流才能消解,从而增加共识,消除隔阂,最终形成多元共存的争鸣局面。(三)他国文化融合机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③。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7]“因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8]一要建立文化交流平台。文化发展离不开对外交流,因为只有对外交流才知道孰优孰劣,进而吸收其他文化的合理成分,克服缺陷。据文化部长蔡武所言,目前,我国同世界160多个国家地区保持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还有全国各地对外结交友好省市、民间团体组织的友好合作。二要吸收他国优秀文化。文化吸收关乎民族命运。也只有消化吸收合理成分,才能融本民族和异族文化于一体,从而化解外部压力。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9]。也要吸收美国的实用主义、法国的实证主义、英国的经验主义等。(四)文化创新机制文化发展史就是文化创新史。文化要发展,关键在创新。创新是动力。我国文化软实力太软,也就是不够强势,究其原因是创新力不足。因此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如何创新呢?第一,创新要立足现实。就国内而言,现实就是本世界头二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也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当然包括文化创新。按照十六大报告所描绘的“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和谐”的蓝图,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10]就世界而言,现实就是全球化。顺应全球化时代潮流,就要吸收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共同价值理念,破除自我狭隘和封闭。创新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扬弃———对积极元素的继承,对消极成分的否定和反面化,对国外优秀文化的吸收。第二,创新要面向未来。按照“三步走”战略,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实现现代化,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这个现代化,不仅是工业和信息社会,而且文化软实力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中华文化要应用现代工业信息技术,向世界传播。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一版序言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11]无论创新是立足现实还是面向未来,都必须善于学习,因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能推陈出新。值得一提的是,还要培养创新人才,原因在于:有了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也干不成。增加文化自信,就要充分继承优秀传统;增添文化自觉,就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增进文化自强,就要将优秀传统和异族文化有机融合,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

上一篇:宁波档案类高级资格评定标准 下一篇:五四文学对文化的价值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