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基础研究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6-11 10:51:49

R&D基础研究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摘 要:本文在分析了我国近年来基础研究投入现状的同时,运用1995年-2013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R&D基础研究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最后,本文将根据这一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R&D;基础研究;经济增长

一、引言

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经过了三十多年持续的高增长,当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成果备受世界瞩目。取得了辉煌成果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我国经济目前仍以粗放型增长为主,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大量的先进的生产技术依靠国外引进。这种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造成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受制于人。因此,必须尽快地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而其中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增加我国对于R&D部门的研发投入。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我国也愈发重视对研发部门的投资,R&D投资总量呈指数形式增长。然而,与巨大的研发投入相反的,我国的科技实力似乎并没有得到快速增长,我国仍处在全球经济产业链的底端,本国的工业仍需要依靠从外国进口先进技术。究其原因,这和我国对R&D部门投入结构的不科学有关。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与科技发展的基础,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过低直接导致了我国核心技术缺乏、创新后劲不足的现实。因此,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增加基础研究的效率是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基础研究投入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渐开放、与世界接轨,我国越来越认识到经济转型的重要性,对本国科技实力的发展也愈发重视。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对R&D投资的增加。1995年我国的R&D总投资为348.69亿元,到2013年,我国的R&D总投资为11846.6亿元。短短十数年的时间,我国的R&D总投资量增长了约34倍,基础研究投入由1995年的18.06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555亿元,增长了30.7倍。由于我国分部门的R&D投资数据从1995年才开始出现,因此我国1995年至2013年的R&D总投资与基础研究投入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 1995年-2013年中国R&D经费支出与基础研究投入

由以上的图形我们可以发现,1995年以来,我国对于R&D投资与基础研究的投资数量是呈指数形式增长的,这说明我们越来越重视科技进步在宏观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且越来越关注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但是通过计算基础研究投入占R&D总投资中的比重,我们又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1995年以来,基础研究在总投资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5%左右,始终没有超过6%。这说明,尽管我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发展,对于R&D投资与基础研究的投资总量也在不断增长,但基础研究的投资环境并没有随之得到改善,基础研究在R&D研究中的地位也没有得到提高。

从基础研究投入结构上看,我国基础研究投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占基础研究的投入总量的70%以上,而企业与地方财政的投入则相对较少。从执行部门方面,高等学校与研究机构是基础研究经费的主要执行部门,两者占用了约95%的基础研究总经费,而企业执行的基础研究经费只占总基础研究经费的1%。可见,我国企业在基础研究活动中的地位微乎其微。而技术进步是企业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来源。我国企业对基础研究的不重视也是造成我国缺乏核心技术乃至在世界产业链中地位较低的原因之一。由此观之,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不仅在数量上远低于最佳水平,在投入结构上也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地方。

三、实证分析

1.数据的选取

由于我国1987年才开始统计R&D相关数据,而分类的R&D投资数据直到1995年才出现,因此本文采用1995-2011年的全国R&D基础研究内部支出作为基础研究的研发投入,记为RD,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反映宏观经济总量增长的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同时减小数据剧烈波动对模型的影响,分别对这两个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记为LnRD和LnGDP。这种对数变换不会影响各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

2.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为了避免使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出现伪回归的问题,从而无法真实反映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需要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本文运用ADF检验方法对LnRD与LnGDP进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为:LnRD、LnGDP的水平序列的ADF检验值均大于相应的5%水平的临界值,接受原假设,两个变量的水平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的ADF检验值均小于相应的5%临界水平值,拒绝原假设,说明LnRD、LnGDP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即这两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3.协整检验

根据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可知,LnRD与LnGDP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因此可以对两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以检验其是否具有长期的稳定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检验法对LnRD与LnGDP两个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在滞后阶数为3的情况下,发现两个变量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由以上结果可知,在零假设H0:r=0的情况下, LnRD与LnGDP的似然率统计量的值为23.65752,大于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15.49,拒绝零假设H0:r=0,接受备择假设H1:r=1;在零假设H0:r=1的情况下,LnRD与LnGDP的似然率统计量的值为0.852195,小于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3.84,接受零假设H0:r=1。这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R&D基础研究投入与GDP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4.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由以上的协整检验我们可以看出,在样本期内,R&D基础研究投入与GDP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稳定关系。但这种长期的稳定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则需要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进一步验证。取滞后期1-5,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以上检验结果可知,在10%显著性水平下,在滞后阶数为2至4时,R&D基础研究投入是GDP的格兰杰原因。其他情况下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这说明,虽然R&D基础研究投入的增加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但其推动作用需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滞后期才能显现出来。

5.实证结果分析

由实证分析的结果可知,R&D基础研究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一长期的稳定关系,R&D基础研究可以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显示出,在我国的实际经济运行中,从增加R&D基础研究投入到引起实际经济的增长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并不能立刻显效。这说明如果我们企图通过知识产出的增加进而增加宏观经济增长率,那么必须将眼光和战略放长远,并不能因为短期的效果不明显就认为增加R&D基础研究投入是无效的。因为在长期内,这样的推动作用确实存在。

四、政策建议

1.增加R&D投资总量

增加R&D投资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总体仍处在“粗放型”发展模式中,由此造成的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等已经为我们的这种低效率的生产方式敲响了警钟。我国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完成发展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而这些都与我们的科技实力密不可分。诚然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深化,我们可以从国外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但如果我国不掌握先进的核心技术,我们将永远落后一步。因此,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增加R&D投资总量是必不可少的。

2.合理调整R&D投入结构

本文中理论模型和实证结果都显示基础研究投资的增加将会推动经济增长。然而我国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基础研究投入较少、比例很低。这也导致我国拥有的核心技术较少、创新的后劲不足。因此,我们需要合理地调整R&D的投入结构,增加基础研究的投资规模、加大其在总投资中的比例,推动基础研究部门的发展以促进我国知识存量数量和质量上的提升,从而更快地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

3.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

当前我国R&D研究的执行部门中,进行着绝大部分基础研究工作的是高等学校和研究与开发机构,而企业部门承担的基础研究比例几乎为零。政府需要对这种极度不均等的分配情况进行调节。我们知道,企业的研发动机是追求垄断利润,政府可以利用这一点,建立企业与研发机构的合作机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或给予适当研发补助,激励企业分担一部分基础研究的工作。同时,政府也要针对性地加强高等学校和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建设力度,加大投资数量,改善研究环境,以提高研究效率,获得更高的知识产出。

4.健全产权保护制度

当前我国的产权保护制度并不完善,对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过小。这种现象导致了市场上侵权行为的泛滥,严重阻碍了个人以及研发部门对科技创新的热情,也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R&D部门的产出增长。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改善市场机制,为专利市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保证R&D部门的知识产出能够快速与顺畅地流入产品市场,推动实体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李振兴.对我国基础研究投入问题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

[2]柳曙光.基础研究投入与R_D其它阶段投入的协调原理及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

[3]赵兰香.基础研究绩效与企业R_D能力支撑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3.

作者简介:石冰竹(1990.04- ),女,北京市,研究生,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企业创业动机探析 下一篇:试论汽车三包责任及其法律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