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尚在攻坚

时间:2022-06-11 03:26:22

国有企业改革尚在攻坚

国企改革30年的经验与教训

在30年的改革历程中,国有企业改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国企改革的经验主要有这么几条:第一,明确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国企改革真正进入以制度创新为主。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态为股权多元化的现代公司制,所以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就是要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第二,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而不企求把每一个国有企业都搞好。中国有二十多万个国企,要把他们每一个都搞好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明确国有经济的定位,即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按照这个定位对国有经济进行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定位会随着经济发展、改革深化而发展变化。第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使国有企业所有者到位。十六大报告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方针和要求,今后的任务就是要完善,包括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真正实现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统一。第四,着力抓好中央企业。抓大放中小的方针是正确的。就全国来说,应着力抓好中央企业,形成几十家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的、进人世界500强的大企业,更好发挥主导作用。地方(指省、市、自治区)应着力抓一二十家有优势的企业。第五,积极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同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管。第六,把改革成功经验及时提升为法律,指导以后的改革规范进行,其中,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交易规范、完善公司治理等特别重要。

国企改革的教训主要有:第一,改革初期,由于没有经验,立法、规范、管理滞后,致使国企转制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有些触目惊心。第二,垄断行业改革抓得不够紧,以至于既得利益固化,成为改革的阻力,包括设置过高壁垒阻挠竞争。第三,国有企业退休职工,下岗分流职工,为改革作出了贡献,但不少人生活陷入困境,社会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第四,政企不分问题由于政府职能转换没有到位,至今未很好解决,政府仍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致使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地位受影响。

衡量国企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

衡量国有企业改革是否成功的最根本的标准,应当看其是否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从整体上看,国有经济是否发挥了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是否得到了增强;从单个企业来说,看其是否有效益和承担了社会责任。按照这个标准,应当说,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虽然还有很多攻坚任务,但已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最困难和争议最多最大的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观念上的障碍,最主要的观念障碍是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就是私有化。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人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写信,不赞成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认为前一段改革是搞私有化,国有企业卖得太多,公有制主体地位受到动摇。然而,通过考察,数据不能支持上述观点。我们的国有资产和净资产都在增加。当然也有流失的情况,而且流失得可能还不少,但国有总资产和净资产都在增加,其对GDP贡献的比重这几年没有下降,大约1/3多一点。在金融行业,虽然现在国企纷纷上市了,但国家绝对控股,金融业为国家创造的增加值也不少。也就是说,国有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发挥着主导作用,具有控制力。

这些年来,还有许多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质疑的问题,例如,对于国有企业转制和工人下岗,现在依然有人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国有企业组织管理形式并不落后,反倒是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形式更加落后。所谓国有企业效益低只是个伪问题,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照样有低效益问题。另外,工人下岗给国家带来了更加沉重的负担,由企业负责的福利保障最后都转由国家买单。他们还认为,国有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生存困难的原因主要是计划体制下的供求链被破坏及金融支持的中断。这种认识我认为是不全面的。中国的实践表明,在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大量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陷入困境。国有企业由于实行大锅饭体制,冗员很多,负担很重,效率很低,下岗分流是无奈之举。大量下岗工人为中国改革作出了牺牲,社会有责任给予补偿。国有企业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已是历史的事实。

成功的国企改革能够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国有经济的定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而有所变化。因此,这个问题要历史地看。1978年,城市里国有企业几乎一统天下,农村又都是生产队体制。国有经济的基础那么雄厚,这时候进行市场化改革,不能立即到位,必须一步一步进行。所以在改革初期很多盈利的、竞争性的企业保留国有性质是很自然的。等到个体、私营经济,包括外资经济,都发展起来了,就可以平等竞争了。1999年对国有经济的定位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要由国有经济控制。具体化为四个领域:关系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骨干企业。这四块到现在还适用,但第四块主要是竞争性的,我认为可以逐步从绝对控股变成相对控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由市场来选择。关系国家安全的当然要保留国有;自然垄断领域现在看还需要保留国有企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有一部分也不一定非得国有,国家可以买单,让私营企业去做。我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定位要逐渐向前三块转移,竞争性领域要根据情况,先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然后,逐渐由市场来选择。

国有企业能不能搞好,确实是个有争论的问题。世界上也有国有企业搞得好的,比如新加坡,法国有些国有企业搞得也不错。但是也有很多国有企业没搞好的。国有企业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在有优势的领域开展活动;在没有优势的领域要慢慢地退出。还有一些资源性的企业,像神华、中煤和一些地方上保留的国企,还是有它的优势。比如开矿,需要处理好与矿周围及矿上的农民的关系,这一点民营企业就很难办到,而国有企业做工作就相对有优势。另外,私营企业如果监管跟不上,也是不行的。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私有化的局限》,书里说,尽管私有化能够提高效率,但私有化过了头,反而会带来效率的损失。如果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跟不上,同样会产生很多问题,依然不会有效率。所以说私有化也有局限,就跟公有化有局限一样。因此,国有企业改革并不是一私有化肯定就好。当然,国有企业在自己没有优势的领域是缺乏竞争力的,所以现在要对中小企业放开搞活。我记得20世纪90年代末,有人就说,并不是国有企业都搞不好,“两面针”就搞得很好。后来有人提出,搞得很好的国有企业有两种处理办法:要么趁搞得很好时赶快卖掉,卖个好价钱;要么继续把这个企业搞下去,不能因为它处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就硬让它退出。总体来说,在一般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搞好比较困难,但也不能说就一个也搞不好,不能绝对化。

总之,对于30年国有企业改革的总结与回顾,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目前国有企业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只有坚持既定的改革决心与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取得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胜利。

上一篇:30年体制创新:历程、经验和展望 下一篇:首钢承包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