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生命 第10期

时间:2022-06-10 08:59:34

星期日的晚上,我和电视剧《雪城》、《今夜有暴风雪》、《年轮》的编剧梁晓声去北京立水桥的建筑工地看望昔日的兵团战友王振东。本来约好是白天去的。后因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要采访梁晓声,只好临时改变了计划。

在工地的门口,保安拦住了我们。我们说明了来意后,保安扭头问在灯光下纳凉的工友:“哪个是王振东?”有工友接茬道:“就是那个王老头。”

“王老头?”我和晓声相互间惊诧地望了一眼,这或许是我们第一次听到有人管我们这样年龄的人称作老头。惊诧之后,便是一声喟然长叹:岁月悠悠,当年风华正茂时上山下乡的情景虽历历在目,我们却转眼间进入知天命之年,看看晓声双鬓间的白发,人家称我们为“老头”又何尝不是名副其实的称谓呢?

可我们仍在拼搏。那种“颐养天年,别无他求”的奢望离我们似乎仍很遥远;即便我们背熟了诗人杜甫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又不得不在工作、生活的重压下继续地拼搏。

孩子们理解不了“知天命”的父母的心态,他们在假日可以约上豆蔻年华的伙伴们去麦当劳,无忧无虑地大口朵颐;可以连续几小时在网上眉飞色舞地聊天,丝毫感觉不到随着指键的跳动,流淌的全是父母的血汗钱。只有父母的韧性是最强的,责任和天性,使他们依然像一头牛,心甘情愿地劳作,无怨无悔地奉献。

不知道这一代的孩子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父母的。而我们这些知天命的人,尽管双鬓已经染霜,却恭恭敬敬地孝敬皱纹更深、头发更白的父母。这是生灵的天性,当年我们的父母不也是“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的父母吗?我们不能泯灭做儿女的良心。为了养育之恩涌泉相报,知天命的人们又不得不再次增强自己的韧性,去拼搏,去吃苦,去挣钱――为了夕阳下的父母更加幸福。

知天命的人或许是天下最辛苦的人。记得前不久,我去新华社拜访一对老年夫妻作家,他们与我见面时的第一句话就是:“咱们见面是越来越难了,难道忘了当年的友情?”我说:“今年与当年不一样了。当年是几个人干一个人的活。现在是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这是因为计划经济时代的铁饭碗早已成为过去,当铁饭碗变成瓷饭碗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捧着它。为此,知天命的人们不得不迎着烈日,顶着呛人的西北风,骑车上下班;不得不忍着汗臭味,沙丁鱼般地挤在公共汽车里。看看我们不断滋生的白发,看看我们日渐急迫的脚步、日渐焦虑的目光、日渐苍老佝偻的躯体,就知道我们是如何对待自己现在的这份职业的。

在灯火通明的建筑工地,我们和“王老头”――当年的兵团战友畅谈了许久。除了回忆当年近乎顽童般的往事,就是深深的感叹,感叹岁月如梭,感叹转眼就是人生百年,感叹至今还卸不下工作、生活的重担。分手时,晓声留给振东几样“礼品”:几本杂志――休闲解闷用;一罐茶叶――纳凉解暑用;几包药膏――伤筋动骨用;200元钱――养护身体用。振东很动情地说:“你是大作家,还想着我这个普通工人!”晓声说:“人生易老天难老,哪能忘了当年的感情。你们能盖起这么一大片高楼,比我写几本书更能造福于百姓。但振东啊,你要记住,我们开始变老了,腿脚变得不灵便了,既然岁月不饶人,我们就要学会养老护老,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关键时刻,千万不能让身体垮了下去!”

这一刻,我们都沉默了,在久久回味晓声话中的含意。是的,进入知天命之年的我们,恰似一艘帆船,载着我们的父母,载着我们的儿女,还有我们的希望在远航。如果我们经受不住工作、生活的重压,那么桅杆就有可能断裂,就会留下白发苍苍的父母,就会留下“白头偕老”的另一半,就会留下还没有完全走向独立的孩子。为了这,我们也应将自己的自信感、奋斗感、成功感留给下一代,而不应将自己的疲劳感、挣扎感、失败感留给下一代。为了这,我们也应好好地活着,不为自己,而是为了那些还祝福着我们、还深爱着我们的人们!

上一篇:专科特色多中铁建总医院 下一篇:日机上捕获老鼠:“封杀”后方准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