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探究能力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时间:2022-06-10 05:02:39

学生探究能力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21世纪的中学化学教育,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并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着力通过多种途径,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期达到对学生多种心理机能和学习的综合性智能发展。

一、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针对教材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不断变换教法,使兴趣产生迁移,形成新的兴趣,探究学习强调在观念上的平等、开放、民主,在过程中的自主、体验、个性,在形式上的生动多样、有趣,把学生视为“小科学家”,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科学探索活动去发现科学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例如:在讲授《环境保护》这一节时,首先对学生设置问题:(1)什么是环境污染?(2)环境污染包括哪些内容?(3)环境污染有哪些危害?(4)怎样防治环境污染?提出问题决定了探究方向以后,可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分析教材,收集并整理资料,最后得出结论,还可以适当采取社会行动,提供一个参与决策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考虑并确定现实可行的行动方案,联络政府部门及社区,组织一次社区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等。再如,讲“核外电子的运动”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抽象内容直观化,这样学生会感到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就有不同体味,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源泉。

利用实验及增设有趣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钠时,除教材上的有关实验外,还可增设在滴有酚酞的水中投入钠的实验,并使用投影,既直观,又好看,看到有趣的实验现象,学生的探究动机油然而生,疑问自然形成,实验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引导学生将知识系统化、规律化,注重知识外延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针对某些内容,直接设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比如:在做完浓稀HNO3与Cu反应实验后,如果教师仅提出反应中的还原产物,分别为NO、NO2,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同时易形成定势思维,是否可以进一步讨论一下,硝酸浓度与还原产物之间的关系,设问学生是否可以得到N2O、NH4+等,从而使学生得出反应规律。

再如在讲到氨的制备时,因为此前已制备过多种气体,也见过多种制备装置,所以教学中可以提这样几个问题:

(1)制备NH3的装置和制备哪些气体的装置相同?

(2)根据NH3的物理性质应用什么方法去收集氨气?

(3)如何验证NH3已收集满了?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思考、讨论就会得出结论,老师只需作最后总结。

结合科学、社会、生活,学习应用化学知识,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化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化学技术的成果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效益,应该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化学教学应综合环保知识和工农业生产知识。(1)环保知识包括水质分析、食品检验、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汽车尾气、金属腐蚀与防护、土壤改良、三废利用等,以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2)工农业生产包括三大合成材料、冶金、石油、煤、化工、氯碱工业、电镀、化学电源、农药化肥、造纸、涂料、印染、黏合剂、食品工程、医药卫生、新物质、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利用等问题,揭示化学原理、生产过程、工业规范,研究如何提高生产效益,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耗,介绍新工艺,新技术,展示未来世界化学科学的前景。评价一种工艺,可从下列观点中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①工艺先进吗?②生产条件、设备要求、能耗低吗?③有无毒害污染,易防治吗?④考虑了变废为宝、资源的综合利用吗?⑤原料来源广吗?可再生吗?⑥工艺最短吗?⑦有无副反应,转化率是否高、速度快吗?前四项主要是技术经济问题,后三项主要是化学原理因素。设置此类习题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化学的现实意义。挖掘像“人工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牛胰岛素”,“侯氏制碱法”等素材,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结合像“山西假白酒案”等社会现象,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总之,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特点,在实现本学科“双基”目标的同时,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各学科教学所追求的共同目标――综合素质,从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由追求“分数”目标转向追求素质目标。

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学生推心置腹地交谈以激发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种方法对于化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尤其适用。

二、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创设提问环境。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创设出能使学生愤懑的情境,巧问善诱,掌握问题的坡度,充分调动学生感知器官,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最大限度的集中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一系列的复杂心理活动在学生的大脑中展开,形成开放式探索性思维。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地“跳一跳”,“摘到桃”,这种真正的现代教学观更加符合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升学的教育,也更能促进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

例如在讲NH3的性质时,先做了喷泉实验,然后问学生:(1)挤压滴管的胶头,有何现象?(2)喷入烧瓶内的水有何颜色变化?(3)为什么?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针对这种有趣的现象,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老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就问题难易进行提问并给予肯定,以激其情,奋其志。

开放性探索――自主探索。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重要。自主探索关键是自主提出问题,有强烈的探索动机,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这一动机蕴藏着强大的内驱力和求知欲,教师的职责是创设情境,帮助设计分析方案,查阅文献资料,补充设问和反问,以增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索能顺利完成。

例如:做乙烯的实验室制取时,烧瓶内残留物变黑,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即可顺势启发:有新物质生成,课后让学生思考是什么物质,为什么会有这种物质生成,这样是否会影响乙烯的纯度,怎样论证。让学生设计方案,若方案合理,可提供条件供大家验证。这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了有效探索,得到满意的结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指导检查,引导讨论,及时小结,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浅层问题让学生收集,查阅资料自己解决,而教学中的知识生长点则可由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分析相关资料,这样既不冲淡本节内容的主题,又使知识紧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逐渐养成不断探究习惯。

引导学生讨论学习中许多有争议或难度的问题,讨论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等,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调动其探究积极性。

及时辅导、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知识点与考点的关系,研究学习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从而使知识达到高层的迁移。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角色的转变,做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

上一篇:谈高中数学课堂小结 下一篇:怎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西汉对匈奴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