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改前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比较分析

时间:2022-06-10 12:56:57

股改前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比较分析

摘 要:2004年5月9日,我国开始了股权分置改革的试点工作。随后在2005-2010年间,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和中国农业银行分别实现了股改并上市。本文主要基于单要素指标的分析方法,以股改前2000-2003年指标值的平均值用来衡量银行股改前的效率水平,并以股改完成的2009年的指标值衡量股改完成后的效率水平,将两者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有商业银行效率改进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股权分置改革经营效率单要素指标分析方法

一、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理论概述

(一)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定义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是指商业银行在保证其赢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各项资源并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资源合理流动的能力,是竞争力、资源配置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称。

(二)测度银行效率的主要研究方法――单要素指标分析方法

单要素指标分析法一般是通过对银行的主要财务指标,如盈利性指标、成本费用指标和资产配置能力指标等进行量化分析,来考察银行运营能力、控制成本的水平和规避承担风险的能力,进而反映银行的效率水平。

二、单要素指标分析方法的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一)盈利性指标

1.资产收益率

资产收益率=净利润/银行资产总额,反映银行资产获利能力,其因银行的规模及经营管理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的资产收益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建设银行,2000-2003年平均值达到了0.2%,反映了该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里的资产获利能力相对较强。相比而言,农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是最差的,2000-2003年平均值仅为0.05%。在股改后的2009年,仍旧是建设银行发展较快,也与建行上市时间早有关。可以看出,股改对于银行的资产获利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作用。

2.资本收益率

资本收益率=净利润/股东权益,反映银行资本盈利水平,资本利润率越高,表明银行资本的获利能力越强,其经营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从表2的数据来看,在股改之前的农行资本收益率仅为1.15%,而在2009年达到了18.19%,可以明显看出股改对于银行获利能力的帮助。

(二)营业费用率指标

营业费用率指标是考察在一定产出水平下成本耗费节约程度的一项较好指标。该比率越低,说明银行控制营业费用支出的能力越强,经营效率越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营业费用率都比较高,股改前的2000-2003年平均为27.18%,股改后的2009年平均为28.91%,可以推测是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臃肿、员工过多,业务管理费支出名目繁多,各项大额开支过多,使营业费用居高不下,占比过大。

(三)资产配置能力指标

1.存贷比率

存贷比率=银行贷款总额/存款总额,既反映银行资产配置效率,还表明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强弱。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2000-2003年4年的平均存贷比率分别为66.72%、73.39%、73.93%和78.40%。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不尽合理,4家国有银行2000-2003年3年的平均贷款余额仅占存款余额的70%左右,这充分反映了其资产负债管理的相对无效性以及资产配置的低效率。股改后2009年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率反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原因可能是居民存款的增多和我国银行风险防范意识增强,过分惜贷。过分惜贷甚至惧贷对银行资金的利用效率是很不利的,这也阻碍了资产配置效率的提高。

2.不良贷款率

我国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很高,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2000-2003年4年的平均存贷比率分别为15.98%、24.47%、27.28%和43.93%,其中农业银行最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两点:一是影响银行资产配置效率的微观基础――国有企业低效运行,形成大量坏账;二是国内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受社会目标的影响而没有按照资产配置原则配置银行资产,影响了银行资产配置效率,加大了银行风险。股改以后2009年的数据显示,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尤其是最早完成股改的三大银行,不良贷款率都降低到了3%及其以下,可以得出:经过股改,国有银行的资产配置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四)“股权收益率”模型

Cole提出了“股权收益率”模型:ROE=ROA×EM=AU×PM×EM。其中,ROA为资产收益率;EM为股权乘数,等于银行的总资产除以银行总的权益资本额,该乘数反映了银行的资产来源状况及其财务杠杆的程度;AU为银行的资产利用率,等于银行的总收入除以银行的总资产;PM为银行的利润率,等于银行的税后净收益除以银行的总收入。

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股改前2000-2003年4年的平均ROE值分别为4.65%、2.23%、2.63%和1.15%。股改后的2009年情况就出现了变化,除了中国银行以外,其余股改的两家银行和农业银行的AU值都出现了上升,农业银行上升得最少,上升了0.13%,建设银行提高得最多,提高了0.62%,说明股改比较久的银行的资产利用率还是有较大的提高。3家股改银行在股改后的EM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PM值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总的来看,3家股改银行ROE指标的提高主要来源于PM值的提高,即得益于银行的净利润占总收入的提高;另一个原因就是EM值的降低,这也和国家注资和股改银行更加注重自身的资本情况的事实相符合。

三、改进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建议

(一)改善外部的法制和信用环境

银行业的稳健经营需要一套有利于金融合约的执行、贷款回收和担保品实现的法律制度。在确立和实现银行对担保品的合法权益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加剧了银行的脆弱性。因此,法律框架的构成应当包括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及财产法,才算完整。同时,还需要执行和精简法院程序,以便根据这些法律寻求迅速而有效的补救方法。信用环境始终是和法律制度相辅相成的环节。

(二)加强银行的创新

不断创新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及服务体系是银行效率提升的主导方向。要应对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各种挑战,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组织结构上、人员结构上对相关业务部门进行及时调整优化,使业务流程快速细致、齐全周到。

(三)优化资产配置,实现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者的协调,提高资产配置效率

优化资产配置效率的关键在于实现资产的多元化,不仅可以分散风险,还可以缓解因信贷扩张和紧缩而给银行带来的冲击。改变信贷结构单一格局的方法不外乎是提高有价证券特别是国债和短期债券在全部资产中的比重,大力开展消费信贷、房地产信贷等贷款业务,尽力扩大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业务。提高资产配置效率的核心还在于尽可能地减少非盈利资产的比重,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当然也不可忽视贷款风险管理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昭. 产权结构、公司治理对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及完善[D].复旦大学, 2010.

[2]叶长华.中国商业银行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

[3]但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前后经营效率比较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4]马君.商业银行效率评价方法及改进[J].管理现代化,2007 (2).

上一篇:技术标准化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商业银行中基于客户价值的联动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