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刍议

时间:2022-06-10 08:46:59

农村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刍议

残疾人就业是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因此,搞好残疾人职业培训是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关键所在,而对于农业人口居多数的欠发达地区而言,农村残疾人职业培训更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江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处大巴山区,系典型的“老、边、山、穷”地区。全县有各类残疾人54504人,其中农村残疾人46440人,占残疾人总数的86%。如何做好这一庞大特殊群体的职业培训工作,成为摆在残疾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从通江县的实际出发,对农村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工作进行初步探讨,就教于方家和同仁。

通江县农村残疾人职业培训基本情况

通江县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起步较晚,自1994年成立县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后,方开始着手对残疾人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对农村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则开展得更晚,直到2002年,随着县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步入正轨,对农村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工作才全面铺开。几年来,共培训各类农村残疾人近万人次,以种植业、养殖业培训为主,加工业培训和其他培训为辅。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首先,培训模式单一。

农村残疾人职业培训一般由基层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实施,残联配合,将各类残疾人组织到乡镇集中培训;县残联则根据各乡镇的培训计划将相应的培训经费下拨到乡镇,模式单一僵化,缺乏灵活性与创新性。

其次,培训时间短暂。

农村残疾人居住分散,山高路远,加之残疾人自身的生理、心理障碍,集中到乡镇殊为不易,这就直接导致培训过程仓促,一般就是几个小时,这样实难保证培训效果和质量。

第三,培训内容单调。

培训以养殖业、种植业为主,内容重复单调,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这些产业的劳动强度较大,对从业人员的身体素质有较高要求,反观农村残疾人的构成,以肢体残疾、视力残疾人居多,难以胜任如此强度的工作,显而易见,培训内容和受众不能收效对接。

第四,残疾人自身认识不足。

农村残疾人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残疾人对接受职业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人能够拖着残疾之躯跋山涉水到乡镇街道来,就是冲着几十元的误工补助,如果国家能够给他们定期生活补助,他们对于就不就业无所谓。

第五,授课方式教条。

为残疾人进行授课的一般是专业的农技人员和畜牧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到受众的生理、心理、文化水平的特殊性,授课语言显得死板、教条,所编写的教材专业术语过多,残疾人无法看懂,更谈不上消化理解。

第六,跟踪服务不够。

对接受培训后的残疾人的生产、生活关爱不够,没有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农用物资供应、个人信贷、产品销售上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优惠。

最后,缺少培训阵地。

整个县没有专门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培训的职业培训中心。残疾人职业培训没有重要依托,缺少专业设备、人员,培训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缺乏系统性、长期性、专业性和科学性。

造成问题的原因

地处山区,发展水平滞后。通江县地处米仓山南麓,境内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一般海拔为500米至1000米,最低为305米,最高为2089米,高低相差1784米。加上历史积淀的原因,造成全县无高等级公路、无铁路,年财政收入不到5000万元。区位劣势明显,交通闭塞落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在整个大环境的制约下,农村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必然问题多多,难如人意。

缺乏经验,应对能力不足。通江县农村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起步太晚,兼之卑处一隅,少有机会出外学习取经,因此此项工作的开展全凭“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在具体工作中就显得应对乏术,反映迟钝,暴露出了能力不足的问题。

疲于应付,工作作风不实。身处一个如此贫穷落后的环境,却要对几万残疾人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确实是艰难之极。因此,难免有怕困难、怕吃苦、怕受罪的念头,工作敷衍应付,得过且过的现象时有出现。“只要我没挪用残保金,钱下拨到乡镇你怎么用不关我事”的惰性心理、偷安心理较为浓厚,导致工作不积极、不主动、不动脑、不用心,缺乏创造性和开拓性。

解决问题的对策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的制约,也有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多方面入手,既要逐步创造条件改善客观环境,更要狠挖思想深处的缺点,加以克服和改进。

首先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完善职业培训机制。

除以乡镇为基本单位进行基层培训外,还应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山区、农业县特点的多种培训模式并举的长效运行机制。

1.灵活培训。因人制宜,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残疾人的残疾特点、居住环境、经济状况进行不同的培训,实施“量体裁衣”式的服务,不搞“一刀切”。

2.分区培训。可考虑以村为单位,分片划区培训。具体做法是,选拔残疾人代表集中到县里或是到残疾人扶贫基地进行定期培训,然后再让这些残疾人代表回到家乡将所学技术传授给其他残疾人,这样既可以解决集中残疾人到乡上的困难,还可以延长学习时间、增强学习效果。

3.就近培训。组织残疾人到附近的致富大户家学习实用技术,再由残联给予传授技术的致富大户适当的经费补贴。由同是农民的致富大户传经送宝,进行现场示范教学,可以拉近距离,增强现实感,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联合培训。与农业、科技、教育、劳动部门联手,依托农业部门的农技推广站、科技部门开展的“科技下乡”和“星火计划”、教育部门的职业中学和成人学校、劳动保障部门的技工学校和就业训练中心,对农村残疾人开展适用、通俗、简便、灵活的多种技能培训。

第二,因地制宜,打破常规,改变传统授课方式。

针对农村残疾人居住分散,上街不方便的现状,可以以电器下乡活动为契机,为贫困农村残疾人补贴部分经费,提高农村残疾人户的电视普及率,在县电视台开办残疾人职业培训专题节目,定期播出。所讲内容要深入浅出,理论与现场、事例结合,增强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便于残疾人接受。同理,给残疾人下发培训资料时,书上的语言务求通俗、浅显、活泼,多用方言土语,乡谣民谚。

第三,紧跟形势,与时俱进,拓展职业培训内容。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培训模式,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适当保留传统农林牧渔生产技术培训的同时,加大高新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同时下大力气抓好计算机、按摩、缝纫、美容美发、电器修理、电焊、刷鞋等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村残疾人从事非农产业的竞争能力,推动农村残疾人进城镇谋生,引导农村残疾人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第四,加强监督,过硬检查,严把培训质量关口。

残联应会同财政、劳动、审计等部门加强对基层残疾人职业培训的检查、监督力度,杜绝走过场、重形式的现象,确保培训经费落到实处,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五,部门联动,各司其职,提高训后服务能力。

残联要与基层政府加大纵向联系力度,与银行、扶贫、劳动、工商、税务、民政、人事部门加强横向沟通和协调,对在农村就业的残疾人要加大帮扶力度,对进城从事服务业的残疾人要落实好国家优惠政策,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残疾人要予以支持和帮助。县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要结合新形势下的残疾人工作特点,提请政府制定切合实际的残疾人优惠政策,积极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安排残疾人就业。

第六,多方筹资,群策群力,兴建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

多渠道争取资金,建立通江县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以便使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向着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使零散的职业培训集中化管理,由政府统筹安排实施,重点发展初等和中等职业技术培训,适当地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培训,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的中期、短期培训;还可引入国家、省的专项资金,改善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的软硬件环境,使初等职业技术培训向着中等、高等发展,带动并提高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的整体水平,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努力达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终极目标。

此外,还需提高残疾人工作者的认识,强化学习,增强他们为民服务的能力;大力宣传,加强教育,提高残疾人自身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四川省通江县残联)

上一篇:北京市残疾人就业服务系统开通等 下一篇:如何促进农村残疾青年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