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及发展前景

时间:2022-06-10 06:26:17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及发展前景

摘要:水稻植株和其他生物体一样,都具有巨大的生长潜能,如果给水稻植株提供最佳生长条件,比如种植密度、施肥、水分管理等方面都做到尽可能的合理,那么水稻的生长潜能就会被大大的开发出来,水稻就会获得更高产。这些生长条件改进以后,水稻地上部分生长良好,地下部分根系强大,植株就能更多的分蘖和长出更多的有效穗,每个有效穗上有更多的籽粒,籽粒更大。通过强化技术措施,稻株个体生产潜力被充分挖掘出来,大幅度提高产量。

关键词:移栽;稀植;穗肥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47-1

1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措施

1.1 品种选择

适宜优良品种的筛选,是强化栽培能否得到预期效果的关键之一。通过不同试验点的大区对比,结果表明:强化栽培技术在重穗型品种上应用的增产效果明显大于常规品种。

1.2 小苗移栽

在壮秧的基础上,通过短秧龄移栽以实现低节位分蘖的早生快发,充分发挥其分蘖优势。在叶龄分别为3、4、5、6、7、8叶6个处理中,以秧苗4叶时移栽产量最高,平均每亩单产691.6公斤,随着移栽叶龄的增加,产量逐渐下降,4叶比最低的8叶增产68.6公斤,增加比例为11.0%。水稻强化栽培移栽秧龄以12~16天较为适宜,12天叶龄移栽的平均亩产分别为622公斤与635.3公斤,比24天移栽(对照)增6.3%与5.3%;16天叶龄移栽的平均亩产分别为615.3公斤与608公斤,比24天移栽(对照)增5.1%与0.8%。可见,利用小苗移栽,能充分利用低节位分蘖而形成大穗,为高产奠定基础。

1.3 适当稀植

通过稀植,可增加水稻个体的营养面积,促进个体的生长发育。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单位面积栽植密度减少,水稻单株分蘖能力明显加强,有效分蘖时间延长。根据试验结果,水稻强化栽培移栽密度每亩以0.8~1.1万丛为宜,采用单本插。对于分蘖力强、移栽秧龄15天内的品种,选择下限;对于分蘖力中等、秧龄大于15天移栽的品种,选择上限。同时,栽植密度对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影响较大,适当稀植有利于减轻纹枯病的发生程度。

1.4 湿润灌溉

根据密度、施氮量、搁田时期三因子两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搁田时期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不同处理间成穗率有较大的变化,各处理成穗率的变异系数为5.5%。提早搁田、稀植、减少施氮肥等措施有利于成穗率的提高,在生产中,对于分蘖力强的品种,应改变以往单一的排水控蘖措施为肥水双控的方法来提高其成穗率,从而提高其产量。为此,强化栽培技术的水分管理在适当稀植的前提下,提倡薄水插秧,前期湿润灌溉,提早搁田,幼穗分化期灌薄水,灌浆结实期灌饱水,后期干湿交替活到老。

1.5 增施穗肥

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是强化栽培技术能否成功应用的重要环节,据试验结果:

一是明确了强化栽培条件下无机肥的施用量。据多年试验,供试品种为两优培九、丰两优1号、中浙优1号,结果表明,强化栽培每亩无机纯N用量14~16公斤,P2O5 用量3.0公斤,K2O用量6.0公斤较为理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视当地土壤肥力状况确定其上下限。

二是明确了有机氮无机氮的配比。据试验结果,供试品种为丰两优1号,每亩用量有机氮∶无机氮以3∶7为佳,即强化栽培有机氮亩用量以7公斤左右较为理想,且全部作基肥。

三是明确了无机肥的施用方法。据试验,亩化肥纯氮用量16公斤,P2O5用量3.0公斤,K2O用量6.0公斤的前提下,纯氮的施用方法以基肥∶分蘖肥∶穗肥为6∶2∶2产量最高,平均亩产623.9公斤,比对照(全部作基肥)亩增90.1公斤,增16.9%。另据对比,K2O施用方法以基肥∶穗肥为8∶2最理想。同时,增施穗肥能提高水稻的稻米品质。据试验,供试品种为丰两优1号,纯N用量14公斤/亩,P2O5用量3.0公斤/亩,K2O用量6.0公斤/亩。经中国水稻所稻米品质检测中心化验,结果表明:施用穗肥对稻米的蛋白质、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率有较大影响,穗期追施氮、钾肥能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精米率和降低直链淀粉含量,从而有效提高稻米的营养、碾米和食物品质。

1.6 病虫草害防治

根据农技部门的病虫情报及时防治,要特别重视“三虫一病”的防治工作,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确保高产稳产。草害的防治,提倡以化学除草为主,耘田能有效控制杂草,但在目前生产条件下难以推广。据试验,在强化栽培条件下,对耘田一次、耘田二次、化学除草三个处理进行大区对比,结果表明:耘田二次增产效果显著,比对照(化学除草)每亩增产40.2公斤,增产7.9%。插后60天田间调查,耘田二次的每平方米杂草株数为8株,耘田一次的为23株,化学除草的为17株。

2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应用前景

水稻强化栽培是一项高产高效技术,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增产潜力大,符合水稻增产需求。强化栽培技术明显地改进移栽秧龄、种植密度、水分管理、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充分发挥水稻植株个体生长潜能,以足穗大穗获得高产。技术增产潜力大,并且生产成本下降,有利于提高水稻单产水平,符合农民增产增收需求。

作者简介:李延财,男,农安县伏龙泉农业站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技推广。

上一篇: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在白菜上的肥效试验探讨 下一篇:蚕桑生产产投比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