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莱堡: 阳光下的黑森林

时间:2022-06-10 06:17:02

弗莱堡: 阳光下的黑森林

吴凡是个北京男孩,单纯是因为喜欢德国,在国内读完本科后,选择到德国弗莱堡大学念硕士。他此次回国,是作为FWTM(弗莱堡市经济—旅游—会展促进署)实习生的身份,跟随团队的其他成员来参加Inter Solar中国国际光伏太阳能展。

运气不好,赶上了北京连日的大雾天,加上美国大使馆空气质量仪器爆表的新闻,他颇为无奈地说:“我不知道怎么跟同事解释这个天气。”在他的印象里,弗莱堡测试空气质量的指标有4个,而可吸入颗粒物的指数往往都是零。

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弗莱堡,这座位于德国西南边陲、靠近法国和瑞士的城市。但你也许听过“黑森林蛋糕”,它的名字就源于弗莱堡的“黑森林”。那是一片南北长160公里,东西宽20至60公里的山区,因为森林密布,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故得此名。

导游们会常常这样介绍弗莱堡:在弗莱堡人眼里,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住在弗莱堡的人,另一种是想住在弗莱堡的人。你或许对此不屑,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弗莱堡人的自信是有理由的。

阳光之都

到过弗莱堡的人,都对弗莱堡的阳光印象深刻,不仅是和煦的太阳,更是屋顶上的太阳能光伏板。

弗莱堡处于德国最温暖的“阳光地带”,而对太阳能的充分利用,使其成为公认的“阳光之都”。无论是弗莱堡市政厅楼顶、展览中心,还是巴登诺瓦足球场顶棚,都可以看见蓝色的太阳能电池板。

而在沃邦小区(Vauban),这种景象则更是蔚为大观。这里几乎所有的建筑屋顶都被装满了太阳能电池板。它原来是法国的一个军营,到1991年,法军才从这儿撤军。1993年,沃邦小区进行了重新规划,目前有2000公顷的土地,5000户居民。

曾经,政府想在这儿建一个核电站,却遭到了居民的强烈反对。但是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为了解决电力问题,当地人把目光转向了太阳。如今,这儿所产生的电力不仅可供住户使用,多余的还能卖给电力公司。

弗莱堡在太阳能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里有欧洲最大的太阳能技术和材料研究机构——弗劳恩霍夫研究院太阳能系统研究所(ISE),而从事太阳能的企业有一百多家。

这里也是欧洲太阳能研究机构最集中的中心城市。吴凡所学的微系统工程专业,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就和太阳能相关,一直非常热门。而他所在的弗莱堡大学,微系统专业在太阳能应用上十分出色。

在弗莱堡,从事太阳能、环境科学和环保经济的人有近12000人,这对于一个只有20多万人口的小城来说,占了全市所有就业人员的3%,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德国其他城市。

如今,在欧盟和巴符州政府的支持下,弗莱堡市建起了“绿色之都产业集群”。它跨行业整合了从事环境和太阳能产业的企业和机构,搭建了合作平台,以利于研究开发创新型产品和为本地区产品、服务寻求未来市场定位。

到2011年初,加入该集群的已有近百个成员。如今这个数目仍在增加。这些企业的工作重心是节能设计和建筑、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环境技术以及可持续的交通规则。

被动式住宅,主动式节能

外面的气温小于5度,位于弗莱堡市中心的Schauinsland山上也早已积着厚厚的雪,但在克劳迪娅的家中却温暖如春——太阳顺着朝南的玻璃倾泻而下,照耀在墙上的温度计上,那里的温度显示“24”度。

克劳迪娅是一名老师,她的家位于弗莱堡市西郊的丽瑟菲而德,这里属于新城区。她家的神奇之处在于,“24度”春天的温度,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暖气装置所带来的。“其实我们已经有好几个星期没有扭开暖气的开关了,”克劳迪娅说。

因为她住的房子是“被动式房子”,也叫“被动式节能住宅”。这种房子,利用超厚的绝缘材料与复合式门窗,将住宅包覆于密闭的外壳中,室内的热空气几乎出不去,室外的冷空气也进不来。主人不需要主动去提供热能,因此对传统的一次性能源需求较低,每年一平米供热能耗仅为15千瓦时左右。

在这样相对密闭的空间,你并不需要担心空气流通的问题。房子的能量回收通风系统,能够将预排出室外的室内废气中的热量留住,再使用这个热量加热吸入的新鲜空气,保持住宅内部的热量损失较少。

在被动式住宅里面,温度基本是恒定的。做饭、照明,甚至哺乳类动物的体温,都可以为这所房子提供热量。当地人开玩笑说,每个人都可以提供100w的热量,狗也可以提供20w,如果要举行一个家庭聚会,那就不得不打开窗户吹吹冷风了。

在德国的法律中,对于房子的能耗问题有明确的规定。一般新房子的标准是每年一平米室内面积消耗的能量不大于75千瓦时,而在弗莱堡,这个数值则为65千瓦时。但据弗莱堡市的居民介绍,市政府还将制定更低的标准,可能低至40瓦千瓦时。但节省能源,并不是光节省电费就行。吴凡说,他到这个城市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对待垃圾,因为厨房残余、塑料、玻璃、纸张等都需要独立装袋,分箱投掷。

像任何普通的弗莱堡人一样,克劳迪娅恪守回收再利用的原则,每天习惯性地把房子里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以便循环利用。并且,这些严谨的德国人善于教会外来人士跟自己做同一件事。

“有一次,我们隔壁宿舍的一位中国同学,把装满垃圾的塑料袋放在了门口,结果被房东老太太看见了,她什么都没说,就蹲在地上开始进行分类。”吴凡说,如此严格的生活习惯,让他不得不快速地融入到他们之中。

在弗莱堡的老城区里,汽车是被禁止的,但在允许开车的新城区丽瑟菲而德,也并不是人人都有汽车。克劳迪娅每天的行程就是通过自行车或者有轨电车来实现,她说,弗莱堡始终把明斯特当做竞争对手,因为它们们在争夺“最具生态意识小城”的称号。而想要这个称号,自行车道路的长度、每天骑自行车去上班的人数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当然,偶尔购买大型物件、长途旅行或上山滑雪时,克劳迪娅会需要一辆汽车。为此,她每年付给当地的汽车俱乐部600欧元,在自己需要的时候,租车前行。

与德国其他大城市相比,弗莱堡的私人汽车人均拥有密度最低,且这个密度还在呈下降趋势。这也难怪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会如此之低。

上一篇:李世江的新“锂”想 下一篇:加拿大缘何退出《京都议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