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潜在课程的特点及评价

时间:2022-06-10 01:15:44

论潜在课程的特点及评价

【摘 要】潜在课程是目前国内外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课程评价是当前的课程改革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对显性课程的评价众多学者专家都有著述,其方法也呈现出多样性。本文借助对显性课程评价的评述,根据潜在课程的特点,提出了潜在课程评价方法的思考,并对其意义进行了初步的预期。

【关键词】潜在课程;特点;评价

潜在课程是当今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研究内容。其实,潜在课程作为课程的一个分支早在20世纪70年代被正式提出,许多学者就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1993年,西南师范大学靳玉乐教授结合国际课程文献对潜在课程的本质和特点进行了论述,比较准确地对潜在课程的内涵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潜在课程,作为一种教育经验而存在着的课程,是“学术性内容和非学术性内容的综合体”,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者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系于靳教授对潜在课程的定义,在我们的课程评价中,就应该对潜在课程的评价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课程评价。在讨论潜在课程评价之前,笔者结合靳教授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论述并联系自己的理解,先就潜在课程的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潜在课程的特点

潜在课程类似于杜威所主张的“连带学习”和“附属学习”,强调教师教育工作者学校服务人员以及全社会在正规的课程之外,使学生在有意无意间接受来自于政治经济艺术文化建筑人际关系道德环境等领域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以学生的经验为主线,实现人与自然社会文化的和谐统一。因此,潜在课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非知识性与知识性。显性课程的主要功能是传递知识,这是课程设置中及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人类在对知识进行选择过滤组织后的精华部分以显性课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和科学技术通过课程的方式进行传递其得到延续和不断的完善。正式机遇对显性课程知识性的肯定,许多人认为潜在课程不具备知识性,只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教育的摸中单纯的影响因素,将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每个角落所可能潜伏着的教育因素都定义为潜在课程内容,这样,无疑是潜在课程的外延和内涵无限扩大话,最后的结果可是不止到什么是潜在课程而最终否定了潜在课程。即使不致于否定了潜在课程,这种过于强调潜在课程的自发性的、偶然性的等非本质特征的理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或者忽视潜在课程的普通性与稳定性持久性等本质特征。其实,潜在课程是具有知识性的,它应该是非知识性和知识性的结合体,共同为教育目的的实现而相互相承,缺一不可的,只是在我们的意识和课程设置中,更看中潜在课程的非知识性特点。但它并未完全排除知识性的内容,例如我们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不可避免地会大量涉及知识性的内容,学生在受到潜在课程的影响时也是以其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结合已有体验对潜在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建构,从而使自我改变,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二)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所谓潜在课程的非预期性是指其产生的效果是不可预知的,我们无法事先知道它将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完全是一种自然发生的,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影响,在我们的众多教育因素中,往往有许多不为我们所看见和意识到的因素对学生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这种不可预期性是在潜在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同时,潜在课程也具有可预期性的特点。比如教师与学生的良好的师生关系班团和谐的同学关系优良的学习风气和文明的校园环境,这些潜在课程的影响势必会带给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平和而温暖的情感体验包括教师的认知方式和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教师情趣爱好对学生评价观建立的影响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预期的。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许多时候,我们对学生接受,导致与预期完全相反的局面产生的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在不能预期的情况下,教师或学校不能单方面认为某种措施就是有益学生的行为或影响,避免用心良苦却“不讨好”的现象。

(三)无意识性与有意识性。在我们的观察和调查中,可以发现潜在课程对学生的无意识性影响是肯定的。在我们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在学校的校园建设教师人格特点等方面,在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人员的态度等发放面都会在无意识中给学生造成某种影响。但在另一个方面,潜意识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又是有意识的。不如我们不断加强校园文明的建设,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不断改变教师和服务人员的作风,不断通过意识形态来对课程进行调整对内容进行选择过滤,不断通过听评监的方式来有意识、有目的地影响教师给学生传授特定的意识形态所要求的社会观哲学观、价值观、人生观等。

总之,潜在课程,一种教育性经验,比较侧重情意方面的非知识性内容,但也绝对不排除知识性的内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通过对本校本课程的挖掘和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是将潜在课程作为可计划、可执行的课程在进行深入研究,其对学生发挥的有意或者无意的影响,既存在于高校教育之中,也存在与基础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

二、潜在课程的评价

在讨论潜在课程的评价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传统课程的评价做出的评述。

(一)对传统课程评价方法的评述

在传统课程的评价中,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实证主义的强烈影响。实证主义是极力提倡科学主义并且将科学主义视为人类精神的至高境界,强调客观性和实证性。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科学的进步为社会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繁荣,在人类比以往的任何时候更容易获得物质满足的情况下,人类也将自身更高层次的需求,例如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等精神需要托付给了科学的发展。因此,实证主义及科学主义就会诱导人们沿着从确定、从直线到直线地去认识现实对象。那么,在课程评价中,首先影响的就是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目前,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课程评价都只注重对显性课程的评价,一味追求对显性课程的预测和控制,而大大忽略了潜在课程的评价,使潜在课程的评价经常处于非正式评价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评价内容窄化。显性课程评价的焦点主要放在课程大纲、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活动、课程目标等方面,忽略、淡化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学习情绪等综合素质的评定,同时忽略了渗透在显性课程中的潜在课程的评价,从评价的对象看,评价注重在共性和一般性趋势,忽视个体的独特性。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过程评价对传统评价在此方面的不足有了一个很好的补充。(2)评价主体单一。显性课程评价一般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为主。忽视了自下而上的评价和多源评价。在评价过程之中,尽管也有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但自我评价总体上处于被评价的位置,而且自我评价往往会被上级评价所否定。(3)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在显性课程的评价中,大多是强调终结性评价,而对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重视不足,忽视科学化的结果反馈,因此,对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作用有限。(4)评价方法单调,评价目标过于量化。显性课程的评价过多注重量化评价,从而忽视质评价,并且评价过程显得封闭、静态、缺少灵活性和动态性。

上一篇:提供多样课堂 凸显学生主体 下一篇:谈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