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策略

时间:2022-06-09 08:10:59

浅谈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策略

摘要: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发挥教师的作用,细化方法指导;要落实目标,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关键词:预习;能力培养;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081-0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这里的基本方法,包含了很大的范畴,其中课前预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无疑应从预习方面入手,加强指导,强化训练,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效果。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仍是不少课前预习只是流于形式,无章可循,难见成效。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课前预习至关重要。为此,我们申报了课题:《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策略与研究》,针对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展开了全面的探讨和研究,现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现就我们积累的点滴经验,和同行共同探讨。

1.语文课前预习的现状

小学语文课前的预习,大部分都是走过场,就是读读课文,学写生字词而已。主要表现在:

1.1教师的重视不够。教师安排预习任务,只是泛泛而定:"回去读读课文,写写生字"或者"把课文读两遍,了解作者"等等。只是提出泛泛的要求,没有把语文课前预习的要求具体化,造成学生的无所适从。

1.2学生的预习不到位。教师布置预习后,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遍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更没有读的方法。学生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文章上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学生做事草率、应付的坏习惯。上新课前只是不加思考的读读课文,写写生字,缺乏对问题的思考。

1.3家长重视不够。农村学生,由于家长忙,农忙时间回家晚,回来之后只是问问学生: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没有?学生回答完成了,就算完事,家长不指导、不检查、不核实,放任了孩子。基于上述情况,我们摸索出一种简易有效的预习方法。这种预习方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本方式,在自主活动中完成预习要求,在自主活动中使良好的预习习惯得以养成。

2.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策略

2.1分级分段,提出预习要求。各年级段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自学能力不同,教师根据年级段的不同,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如一年级侧重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和课文,尽量不读破句;二年级侧重查字典和分析字形;三年级侧重选择字义的理解和把握文章脉络;四年级侧重概括段意和把握主要内容;五年级侧重抓住课文主题和提出比较深刻的问题;六年级则要求学生深入预习,对字、词、句、段、主要内容、主题全面领会,侧重提疑难问题,学会品读。把握年级段,分级推进,逐步提高。

2.2发挥教师的作用,细化方法指。在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反思、自主调节学习方法的能力相对较差。教师除了要激发小学生的预习兴趣之外,还要教给他们语文预习的方法。教给小学生的预习方法,要求尽量细化。中高年级段的学生需完成七步预习:"默读-提问-查疑-朗读-圈点-摘抄-思考"(低年级段学生可适度放低要求),具体要求如下:(1)默读。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能用一句话进行概括;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把握不准的语句。(2)提问。就是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帮助自己理解文章。(3)查疑.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询问(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还可以查一些课外资料。(4)朗读.俗话说"眼过三遍。不如用嘴读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到四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文章读通读顺;第二遍把握主要内容;第三遍理清文章结构,把握写作方法。(5)圈点.对精彩的词、句、段或存在疑难的问题用不同的符号进行圈点勾画,以达到全面理解的目的。(6)摘抄.就是把积累的词语、精彩的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段落摘录下来。"眼过三遍,不如手写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会更佳。(7)思考.对课文进行全面了解后,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写作方法上、主题思想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解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3.实目标,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学生的预习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应该教给学生预习一篇课文的一般步骤,为预习活动构建模式,使预习活动有效开展。预习一篇课文,一般来说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1)通读全文,了解课文的概貌。从头至尾地把课文读一遍,要求能大概的掌握课文的内容,获得整体印象和感受,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2)学习生字新词。自学认字表,写字表中的生字,掌握读音。在课文中找出生字词,并运用字典自学生字词,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的含义。(3)参照教师给出的预习要求再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并进行适度的理解和解释。(4)对于经典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把握主要内容。(5)完成精彩语段的摘抄和课文的评点。

4.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学生形成一定的预习能力之后,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使之持久化。应做好以下几点:

4.1习惯养成。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但教师要落实检查,使之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4.2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法的指导。如分层分段的方法指导;概括主要内容、归纳主题思想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品词品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指导等等。

4.3开展探究学习。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语文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总之,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习惯的养成,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预习,教师完成课堂有针对性的检查和评价,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能力会逐步提高,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 下一篇:以适合教育理论推进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