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疯狂的不是石头

时间:2022-06-09 07:46:46

[摘要] 《疯狂的石头》创造的中国低成本的票房神话,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在《疯狂的石头》中,观众仍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特有的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暗疾,隐喻更是无处不在。难怪一位新加坡人在看完影片后,茫然不知旁边的中国人为何而乐。或许,只有长在中国的中国人才能读懂在隐喻背后的真实的荒诞与荒诞的真实。其实,石头没疯,疯的是人,是整个社会。

[关键词] 《疯狂的石头》 疯狂的人 包世宏 道哥 冯董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1.012

由内地青年新锐导演宁浩执导,由郭涛、刘桦、徐铮三人顶上的一部彻头彻尾的男人戏——《疯狂的石头》,在短时间内创造了票房千万的神话,成为2006年全国低成本电影年度票房冠军。在全国掀起了一阵石头热,观影热。

一、影片剧情简介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商业喜剧片,具有强烈的幽默感,每隔5–10分钟,便可让观众大笑一次。

影片是由一块在厕所里发现的价值不菲的翡翠引起的。重庆某濒临倒闭的工艺品厂在旧房的时发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老坑翡翠,故事的偶然性和巧合性便上演了。寄希望翡翠可以卖出天价,挣些钱,来改善工厂几个月不发工资的局面和缓解工厂被收购的危机,厂长谢千里决定举办翡翠展览,任命包世宏为展览的负责人。与此同时,环球的发展集团的冯董通过报纸,看到了翡翠的消息,他们雇请国际大盗麦克把这块翡翠偷来。盯上这块翡翠的还有本地的以“道哥”为首小偷三人帮。两股偷盗势力各自凭借自己所谓的“专业技能”来不断地接近翡翠,他们在相互拆台的同时,又都不得不面对包世宏及其保安力量这一共同的障碍。在经过一系列的明争暗斗的较量,以及真假翡翠的交换后,这两伙盗贼被彻底地黑色幽默了一把:冯董被自己雇用的大盗麦克误杀而死;道哥在骑飞车夺包时被突然打开的车门撞死,小军被抓,只剩下黑皮却因偷了面包房的面包而被面包师傅骑车追赶而奔跑着……而包世宏不仅因抓捕了国际大盗麦克获得了“好市民”的政府奖项,他的病也彻底的好了,他还将“真翡翠”戴在了自己未婚妻的脖子上,他成了影片中最幸福的人。整个剧情充满了戏剧性和偶然性。

二、石头,其实不疯狂

尽管导演宁浩一再宣称这只是一部普通的商业片,无其于它,但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就会有关于《疯狂的石头》的不同解读。在《疯狂的石头》中,观众仍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特有的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暗疾。影片中的暗疾随处可见,隐喻更是无处不在。难怪一位新加坡人在看完影片后,茫然不知旁边的中国人为何而乐。或许,只有长在中国的中国人才能读懂在隐喻背后的真实的荒诞与荒诞的真实。其实,石头没疯,疯的是人,是整个社会。

其实,石头仅仅是人们苦苦追求的东西的符号或象征物而已,其背后的隐喻意义:财富、金钱、物欲或等才是人们疯狂追求对象。谢厂长举办展览会的初衷是寄希望翡翠的价值可以缓解工厂的危机;老包斗智斗勇、竭尽全力地保护翡翠是因为翡翠是整个厂子的救命草,全场人的希望;以“道哥”为首的三人帮从最初的以“搬家”方式入室盗窃到公交车上以“可以中奖”的方式诈骗乘客,再到毫不犹豫地卷入追逐“翡翠”的洪流中,其目的就是为了“财富或金钱”;冯董不惜花大血本来与工艺厂“合作”,是为了工艺厂的那块“地皮”和价值连城的“翡翠”。还是为了钱。整个影片就是“石头”所导演的,通过石头的“背后的意义”将各种势力扭在一起,将其因为“财富、金钱”的躁动,疯狂,心灵的扭曲,近乎露骨地表现出来。财富早已成为他们做事的“驱动力”或“最高信仰”,推动着他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随波逐流。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翡翠”,因为我们本就是凡人,却又都生活在这个世俗的世界里。人们追求财富并没有错,这本就是我们作为人天赋的权利,无可厚非。可关键是我们掌握好了这个“度”没有?如果追求“财富”要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话,就像影片中人物的悲惨结局:道哥因骑车夺包而被突然打开的车门撞死;冯董竟被自己雇用的大盗误杀而死,那么这样的财富我宁可不要,不去追求。

三、在“石头”的诱引下,疯狂的人们

影片这么演,是因为我们生活中确有这样的事。“艺术源于生活”,如果《疯狂的石头》还算是艺术的话,那就证明“艺术源于生活”,如果它还不算艺术,那就只能证明:它就是生活。《疯狂的石头》将围绕“石头”而旋转、斗争的几种力量地,生动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其实,他们仅是社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张张脸而已,仅是社会的一隅而已。

﹝1﹞包世宏

影片中的包世宏是正面人物的代表,他是那种面对“石头”不动心的人,至少影片中是如此表现的。他仁义,当厂长告诉他“翡翠”是全场人的希望时,他紧紧抓住“翡翠”这根 “救命稻草”,拼尽全力,死命地保护“翡翠”,是为了不让全厂200多工人的希望落空;当他误以为是三宝偷走了翡翠的时候,或许是出于朋友之间的哥们仗义,又或许是为了三宝病重的妻子和年迈的老母,他压抑着自己,个人精神快到了崩溃的边缘,他仍没有报警。这应是他人格中最宝贵和闪耀的部分。他懂得“犯罪心理学”和“痕迹学”,在经过独立地观察与分析后,他推断出小军黑皮是从下水道溜走的,果断地作了预防措施,把一尊法老蹲在上面,而事后证明这是肯定的正确;他懂技术,聪明,他受厕所冲水设施灵敏度的启发为翡翠作的报警器便是最好的证明……总之,他是个综合素质较强的好人。然而多年被分配在玉石厂却没有多少用武之地,整个人抑郁的就像他的病一样使他很不舒服。正如道哥所说的“至理名言”:世道变了,就是没有好人了。就连影片中唯一正常的人——他也得饱受前列腺病的折磨。然而,好人有好报,他的结局是相当完满的:在抓捕国际大盗麦克之后,他获得政府“好市民”的荣誉称号;他也阴差阳错地将“真”翡翠戴在了自己未婚妻的脖子上;也免除了多年疾病的困扰。他无疑是影片中最幸福的人。

包世宏最终获得了幸福,应该是对“好人有好报”一种传统理念的回归。坏人做坏事,应该受到惩罚,好人做好事,应该得以褒奖,因此导演将好的、幸福的结局送给了他,这与当下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八荣八耻”等主流价值观是契合的,是对“做好事”,“做好人”社会价值观的一种弘扬。在“信仰”如此缺失的时代,“法律底线”不断被突破的今天,“捍卫常识”、“人性的回归”成了人们本不需要去做但又不得不去做的事。仅仅就像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所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力量,它在用一个个感动全中国人民的故事来感动、唤醒我们心中仅存的良心和与利益无关的尊重,减缓或阻止它们进一步被物欲或等的异化,它让我们相信:世上还是好人居多。

﹝2﹞道哥

道哥是因“石头”而疯,而狂,他就是以“石头”为生,为“石头”而生的人。道哥的“道”与偷盗的“盗”同音不同字,“盗哥”——盗行一哥,是对道哥身份的一种完全的解读。同时,道哥与英文中的“dog”谐音,一个以“偷盗”为生的“盗”行一哥竟与看家护院的“dog”同名,实在是对现实的极端讽刺。道哥堪称“盗”行里的专家,这从小偷三人帮每次的行动的策划谋略上就可以看出:及时地调整偷盗“战术”,每次都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效果:以“搬家”方式入室行窃;用“可乐中奖”的方式诈骗乘客,每次玩得花样都不一样,可见,道哥的智商绝非一般,也因此影片中极度崇信“高科技”的国际大盗麦克经常败在道哥手下。道哥也是个性情中人。他重视感情,他把菁菁当成自己的女人,因此在寻求法律未果的情况下,他把谢小盟收拾得极为惨烈;道哥有爱心,从他的阳台上那么多狗就可以看出,虽然是每次偷盗时顺手牵羊带走的……然而道哥的结局极为悲惨,最终丧命在飞车夺包时被突然打开的车门上。

从传统的道德评判标准尤其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佛家的经典语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评判标准来说,道哥是丧命在自己种的“恶果”上,他的行为与影片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相背离,他的重感情,他的爱心,他的性情中人最终没有敌过他的“偷盗”恶行所应接受的惩罚,最终也没有挽救了他的性命,导演还是直接将其判处了死刑。

道哥除了给观众提供了更多的笑料外,他还提供了一种看待人或事的视角。他让我们觉得很多人、很多事并非像世人给予他们的评价那么简单。就像道哥不断重复的经典台词一样:注意你的素质,素质;干咱们这一行,要有智商,才能上档次;这个阶段正是我事业的上升时期……其中的“素质”、“智商”、“事业”等本应属于社会精英阶层的文化,却被道哥说的极其娴熟,振振有词,把社会的精英阶层好好的戏谑了一把。道哥的那令人痛恨的职业,并没有抹去了他该是一个极好的性情中人,好男人所应具备的素质,所应有的表现。这就告诉我们,不管每个人的学历,背景怎样,认识他,需从他作为人这一最基本的角度去分析,去认识,这样至少会更全面一些,不会因为他身上的某些特质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特质。推之,认识事物,也应该从普遍性去着手,至少会更客观些,从新闻的角度来说,会更真实些。或许,换种角度,哲学上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应成为我们判断事情的标准,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3﹞冯董

环球大集团的冯董,更是如此,因“石头”躁动,以致最后丧命的人。影片的至始至终,都没有透露他的名字。其实,我们也无须知晓,一个“董”字就可以透射出其背后的地位与金钱实力。四眼的行为就是冯董的侧面反映:仅仅一个冯董的秘书,开宝马;对工艺品厂员工随意的指手画脚,“搞快点,搞快点,拆了,拆了……至今那“刺耳”、“尖叫”的吼声都让人那么地不舒服。他——四眼,一个冯董的“爪牙”都可以这么的仗势欺人,可见其背后的雇主冯董的实力与势力又有多大,又有多么地欺负人:他毫无忌惮的杀死了四眼,吞并了工艺品厂。但他同样是中了“石头”的魔咒,最终无法逃脱命运,戏剧性的被自己雇用的大盗误杀而死,为自己的恶行付出了代价。

从冯董的身上,折射出太多现实中不公平的现象。在贫富分化加剧的今天,“70码”,“我爸爸是李刚”,“索命书记”这些网络流行语背后折射的现象在这个“以人为本”的今天显得是如此的突兀,刺眼。其背后是对平凡人生命与权益的漠视,难道仅仅就像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分析的那样:对于无功又无身份的个人而言,社会是不合理的,他就像在玩一个不知道规则的游戏,而赌注则是他的幸福,他的生计,甚至是他的生命。可是,德鲁克是生活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人,而我们不一样,对于这种对人生命的漠视,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四、结语

这就是我对《疯狂的石头》的纯主观的解读:在疯狂的石头诱引下,一群疯狂的人们。

参考文献

1、《疯狂的石头剧本分析—病态社会的荒诞本》

2、《疯狂的石头》剧情介绍(百度百科)

3、《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聂淑芳,1990.04.14,女,大学本科,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学专业,研究方向:新闻学。

上一篇:论埃里森《看不见的人》中“我”之“不可见性... 下一篇:90后影视艺术类学生特点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