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参与对顾客感知虚拟价值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6-09 06:06:38

顾客参与对顾客感知虚拟价值的影响研究

摘 要:本研究将广义虚拟经济的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引入到顾客价值的研究框架中,将顾客感知价值分为实体价值(即实用价值)和虚拟价值(即享乐价值),构建了参与情境下对不同的顾客感知价值类型的影响差异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顾客参与的三个维度:信息分享、责任行为和人际互动都对实用价值有显著正向的影响;(2)信息分享、责任行为和人际互动都对享乐价值有显著正向的影响;(3)实用价值和享乐价值都对顾客忠诚有显著正向的影响。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顾客参与;顾客感知虚拟价值;顾客忠诚

Influence Mechanical Research of Customer Participation on Customer Perceived Virtual Value

Abstract: This study introduces dualistic value Rong-Jie state theory based on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into the framework of customer participation theory, divides customer perceived value into entity value(utilitarian value) and virtual value (hedonic value), and proposes framework of customer participation on customer value, and deeply analyzes the dimensions of customer particip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Customer participation is constituted by information sharing, cooperative behavior and personal interactive and all the three dimensions have direct impact on utilitarian value; (2) Information sharing, cooperative behavior and personal interactive have direct impact on hedonic value; (3) Utilitarian value and hedonic value have direct impact on customer loyalty.

Keywords: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dualistic value Rong-Jie state, customer participation, customer perceived virtue value, customer loyalty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消费者拥有的权利进一步加强,随着技术的发展,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企业逐渐意识到,最大限度的利用顾客能力,成为未来竞争优势的新方向;另一方面,顾客越来越多的介入到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中,持续不断地表现出与企业共同创造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这些趋势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消费者参与价值创造的新模式正越来越受到关注。顾客价值按照国外学者Wirtz的分类,可以分为实体价值和享乐价值。实体价值是以满足消费者的功能性需求为目的;而享乐价值是位了满足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为目的。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出发,享乐价值正是属于一种广义的虚拟价值,是广义虚拟经济研究的重要范畴。顾客参与服务的生产和传递最终会给消费者带来哪些价值?参与情境下消费者对不同类型价值的感知是否存在差异?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从广义虚拟经济的研究视角出发,以消费活动中顾客参与为起点,以顾客忠诚为终点,同时在该链条中引入顾客感知虚拟价值的概念,对顾客参与―顾客感知价值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建立起一个新的营销模型。

基于上述认识,本研究尝试以个人培训这一高度参与的行业为研究背景,在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框架下,研究顾客参与的不同维度构成及其对不同类型的顾客感知价值的影响差异。期待能通过此研究,从理论上指导企业的营销实践,以丰富和补充现有关于顾客感知价值的研究。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一)顾客参与

顾客参与是个行为概念,具体是指有关服务的生产和传递相关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行为,包括顾客的努力和卷入程度(Cermak,File 和Prince,1994)。自20世纪70年代末学术界开始关注对顾客参与的研究以来,至今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结果。伴随着服务营销理论的不断发展,其研究经历了从企业视角向顾客视角和竞争优势视角的转变。早期的对顾客参与的研究是站在企业的立场,从经济原理的角度分析认为,顾客参与可以为组织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lovelock 和Young,1979)。尽管这种观点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认为服务提供系统应尽量和顾客投入隔离,以减少顾客给生产带来的不确定性(Richard B Chase,1978),但大多数学者都认同顾客应作为部分员工进行管理以提高服务企业生产率(Fitzsimons,1985)。随着消费者地位的确立,学者们将研究视角转向顾客,探讨顾客本身从参与中获得的收益。尽管众多学者在有关顾客参与行为是否驱动服务质量,是否可以为顾客降低获取服务成本等问题上莫衷一是,但大多学者都一致认为,顾客参与有助于企业提供符合顾客特定需要的个性化产品或服务(Schneider B 和Bowen DE.)。

随着对顾客参与内涵研究的深入,大多数学者开始意识到顾客参与是一个高阶结构,因此对顾客参与维度的划分尚存有一定分歧。Slipakit和Fisk(1985)在顾客参与的定义中,即指出顾客参与包括了精神投入、体力投入和情绪投入等。具体而言,精神投入指顾客在信息和心智上所做的努力;体力投入包含有形实物和无形的体能劳力;情绪投入指顾客在参与活动中态度和情感上的付出。这一观点得到了Rodie和Kleine(2000)的认可,他们认为,当顾客感知参与行为可获得高水平收益时,就会付出较多的情绪劳力。Kellogg,Youngdahl和Bowen(1997)采用“关键事件分析 法”,即依照一般服务产品的生产流程,从服务前的准备,服务中的交流和关系建立,到最后服务传递中的信息反馈,发现顾客参与的4种形式,分别为事前准备、建立关系、信息交换行为和干涉行为。并在进一步的研究中,Kellogg,Youngdahl和Bowen(2003)对此划分进行了跨文化的实证检验,结果证明了其有效性。Ennew和Binks(l999)的实证研究显示,不管是服务提供者还是顾客的参与都有三个构成要素:信息分享、责任行为和人际互动。Lloyd(2003)把顾客参与分为三个维度:付出努力、工作认知和搜寻信息。

尽管各学者对顾客参与进行了不同维度的划分,但对比这些划分后发现,很多维度在内涵上、实质上存在较大的相似度。例如,很多学者提到了信息交换,信息分享维度;Bettencourt(1997)提到的合作行为维度同Ennew和Binks(1999)提到的责任行为,Claycomb等(2001)划分的共同生产维度相类似。此外,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尽管学者们对顾客参与的维度划分依据不同,但都认同顾客参与是一个多维度变量。

(二)顾客感知价值

顾客感知价值一直以来都受到学者和企业经营者的高度关注,为顾客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感知价值已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新源泉(Gale,1994;Woodruff,1997;Slater & Narver,2000)。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顾客感知价值的测量进行研究, 由于顾客价值的来源多样,感知价值也呈现出多种维度。这些价值维度中,既可包含有实体价值维度,也包含虚拟价值维度;既包含实用的效用因素,也包含享乐性质的因素;既包含顾客购买的理性因素,也包含情感因素。研究者已经证实,一个复杂的多维感知价值建构能更好地解释顾客的购买行为。

本研究倾向于从体验(过程)视角来审视顾客参与维度。具体说来,顾客会从实用价值和享乐价值两个方面进行价值判断。实用价值指商品或服务的效率和效果,通俗的说,就是帮助消费者追求最大化效益、提高效率以及节省时间、金钱等成本;而享乐价值则较为主观且富有个性,反映的是购买者在情感方面的价值。Chandon,Wansink和Laurent(2000)将顾客价值的实用/享乐框架进一步扩展,将实用价值分为节省、更高品质和购物更便利;将享乐价值分为价值表达机会、娱乐和探索。Gursoy,Spangenberg和Rutherfor(2006)在针对节日活动的研究中也将感知价值划分为实用价值和享乐价值两种类型,而其中享乐维度占有更高的重要性。Overby和Lee(2006)也将顾客价值划分为实用价值和享乐价值,并对与网络消费者的偏好和购买意愿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三)顾客忠诚

尽管在忠诚领域有很多经典研究,但至今还没有关于忠诚定义的普遍共识。忠诚是个很复杂的概念,从现有的营销文献来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观点:行为学派(Tellis,1988)、态度学派(Bennett和 Rundle-Thiele,2002)和综合学派(Day,1969;Yu-Hern Chang et al. 2007;Lin et al.,2008)。行为学派认为忠诚是建立在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购买金额基础之上(Tranberg 和 Hansen,1986)。因此,忠诚可以通过使用接受企业服务的次数,或者从企业购买金额的百分比来衡量忠诚。态度学派将顾客忠诚看成是外显行为的态度函数(Jones 和Sasser,1995),强调顾客行为背后心理过程的重要性。在态度忠诚方面,学者们也辨别出了不同的态度忠诚概念,如传播积极的口碑(即说好话)(Andreassen和 Lindestad,1998)、向他人推荐(Zeithaml et al., 1996)和鼓励他人使用(Bettencourt 和 Brown,1997)等。综合学派认为,应该将行为和态度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综合衡量(Dick 和 Basu,1994)。

本文借鉴Dick等人的研究,采用行为忠诚和情感忠诚两个维度对顾客忠诚进行测量。其中,行为忠诚是指顾客重复购买某一企业服务的意愿以及愿意与该企业保持关系的倾向性;态度忠诚是指顾客对某一企业的心理依附水平、信任和依赖的程度。

(四)顾客参与和顾客感知价值

基于上文所述,本文将顾客参与划分为信息分享、责任行为、人际互动三个维度。信息分享,顾客需要将各种信息传递给服务供应商以确保他们的个人需要被满足。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首先 是要求服务交付所需要的必要信息,其次是为了能够更适当提供服务的一些非正式信息。信息分享是指顾客将“信息”的资源输入服务企业,消费者参与程度越高的企业越不可避免地依赖消费者的信息和资源。责任行为,这是一个交互的概念。顾客责任行为是指顾客在与服务提供者关系中顾客要履行的职责,反之服务人员也要履行一些职责。由于顾客是服务产品的共同生产者(Coproducer),服务中的部分内容是必须由顾客亲自去执行的。例如,在教育中,消费者必须自己去理解和练习。人际互动,包括许多人际关系因素诸如信任(Trust)、可靠(Reliability)、支持(Support)、合作配合(Cooperation)以及承诺(Commitment)等。顾客的人际互动包括与员工以及其他顾客间的互动。在服务过程中,顾客表现出的态度(例如是否愿意配合企业的政策等)将影响服务的进行,也会影响其他顾客对服务的认知。

顾客在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同时,更多的参与活动能够激发其对自我意识的挑战,意识到自己潜能得以充分发挥。Rodie和Kleine(2000)从心里层面对顾客参与价值创造进行分析,认为顾客通过参与活动来获得愉悦感、新鲜感和快乐感。Bateson(2000)在消费经验中的自觉感知研究中提出,顾客在消费中的控制感是天生的控制欲。此外,在参与活动中顾客与企业、顾客与顾客之间的交流所产生的社会联系也是促使顾客参与的原因之一。正如很多商业培训中所发生的那样,学员和老师,学员和学员之间的交流通常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价值,有时这种私人关系所带来的潜在价值甚至超过了培训本身。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高端商业培训后,主办方通常会举行一些酒会,给大家创造更方便的交流平台。Holbrook(2006)明确指出,寻求社会身份或社会尊重也是顾客参与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顾客参与活动不仅是一种功能性活动,也是一种享乐性(体验)活动,顾客一方面通过主动参与来达到某些功能性的基础目标,另一方面也会在参与活动中体验和感受,获得功能之外的享受。这种体验是顾客与产品之间的一系列互动所造成的一种反应,如果反应是正向的,就会让顾客认同产品或服务的价值(LaSalle和Briton,2002)。Gr?nroos(2004)指出,使产品、服务的使用信息能够快捷、易懂地传递给顾客会帮助顾客价值的创造。同样,Wang等人(2007)通过对网上零售的实证研究中,证实了购物过程能让消费者获得愉悦的体验,从而增强消费者的实用价值和享乐价值。在产品零售领域,Kivetz和Zheng(2006)通过实验发现顾客随着成就感的提升,会促进他们选择享乐型产品的可能性。服务领域中,顾客与服务环境的互动、顾客之间的互动或顾客与员工的互动行为都有助于提升顾客的享乐价值(Keng et al., 2007)。综上可知,消费主体与客体间的持续互动构成了整个消费经历,并影响最终结果。随着顾客与企业互动程度的提高,顾客的参与行为能够为自身创造更多的价值。

实用价值和享乐价值是价值交换的基本组成部分,Gursoy等人(2006)认为,大部分消费活动都会产生实用和享乐两方面的结果。从顾客视角来看,其购买活动不仅是一个对产品性能、价格的权衡比较,也是寻求体验、想象、吸引的情感行为。实用价值来源于产品或服务实用中体现的具体功能,顾客对其评价主要基于实际使用的客观因素,相对较为理性;享乐价值来源于购买产品或服务中所体会到的感觉,其评价来自于顾客的情感因素,相对较为感性。因此,顾客进行参与活动的目的是要得到他们在传统交易中所不能获得的新顾客价值,这种价值有可能是实用价值,也有可能是享乐价值,关键的区别在于二者的偏好程度不同。在实际营销活动中,企业在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增加顾客参与来共同创造价值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影响顾客感知价值的核心内涵,不能确定顾客偏好是实用价值还是享乐价值。这也是众多企业在努力通过增加顾客参与,试图与顾客共同创造价值却屡屡受挫的真正原因。因此,在进行顾客参与对顾客价值之间关系的研究中,从实用价值和享乐价值两方面考虑尤为重要。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假设:

H1a:信息分享对顾客在服务中感知的实用 价值有正向影响作用;

H1b:信息分享对顾客在服务中感知的享乐价值有正向影响作用;

H2a:责任行为对顾客在服务中感知的实用价值有正向影响作用;

H2b:责任行为对顾客在服务中感知的享乐价值有正向影响作用;

H3a:人际互动对顾客在服务中感知的实用价值有正向影响作用;

H3b:人际互动对顾客在服务中感知的享乐价值有正向影响作用。

(五)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忠诚

关于顾客感知价值与顾客忠诚之间的关系,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进行研究:一是顾客感知价值对顾客忠诚的直接影响作用;二是顾客感知价值通过顾客满意的中介作用产生对顾客忠诚的间接影响作用。

1.顾客感知价值直接影响顾客忠诚

一些学者认为感知价值是影响顾客忠诚(购买意向)的首要因素(Sweeney等,1997;Brady和Robertson,1999),提出顾客的在购买意向取决于顾客的感知价值,因为顾客在选择服务提供商的时候会考虑他所得到的是否与他所付出的一致。Jackie L.M.Tam(2004)研究显示顾客感知价值相对于顾客满意而言更能够引发再购行为。在当前的顾客感知价值文献中,顾客感知价值对行为倾向有直接影响已得到了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广泛支持(Eggert和Ulaga,2002;Petrick,2002)。Neal(1999)指出对顾客忠诚而言虽然顾客满意是必要的,但只有价值才最终驱动忠诚,这是因为最满意的顾客不一定能成为最忠诚的,而价值却是忠诚的预测器。

2.顾客感知价值通过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的间接影响

另一些学者认为顾客感知价值对顾客忠诚(再购买意图)的影响是通过顾客满意传递的(Patterson和Spreng,1997)。Gordon H.G.McDougall和Terrence Levesque(2000)在对牙科诊所、自助服务、旅店及美发等四个服务行业的研究中,将顾客感知价值引入服务业顾客满意及其再购买意图的函数,通过实证研究得出顾客感知价值直接影响顾客满意进而引发顾客再购买意图的结论。此后Chan(2003),Cronin(2000)也都纷纷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我国学者郑国中(2006)认为顾客感知价值是顾客忠诚的决定性因素,而顾客满意处于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忠诚的中间,促进顾客忠诚的产生。

从以上文献的归纳与整理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以各自的研究对象为基础,站在不同的角度对顾客感知价值对顾客忠诚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理论或实证研究。本文拟采用第一种观点,即顾客感知价值直接对顾客忠诚产生影响,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4a:顾客在服务中感知的实用价值对顾客忠诚有正向影响作用;

H4a:顾客在服务中感知的享乐价值对顾客忠诚有正向影响作用。

图1 概念模型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变量测量

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访谈结果,并依据商业培训行业的特点进行修正,设计出初始量表。在从国外文献的条目中抽取具有代表性条目时,为求精确表达,并符合汉语表达特点,需要对原始量表中所用概念、语句、词汇的相关性进行考察,采用双向翻译的方法检验量表中的词语表达是否清晰明确,简单易懂。

1.顾客参与

顾客参与的维度,已由深度访谈确定,包括信息分享、责任行为、人际互动。与这三个维度相关的测量条目,主要来自于Ennew和Bink(1999)针对英国的银行和小型企业进行实证研究所发展而来。本研究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深度访谈的结果,设计了商业培训行业顾客参与量表,如表1。

2.顾客感知价值

顾客感知价值量表参考Hung-Chang Chiu和Yi-Ching Hsieh等人(2005)的研究,从实用价值维度和享乐价值维度分别进行测量,并且在定性访谈的基础上,根据商业培训行业特征进行了适当改编。

3.顾客忠诚

对于顾客忠诚测量量表,比较常用的是Ganesh等(2004)对金融业的研究所采用的条目。本研究借鉴了其中对顾客忠诚的积极描述条目,如表3。

(二)问卷设计

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问卷开头,简要陈述研究性质与调查目的;第二部分是个人信息,如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第三部分是问卷主体部分,请被访者根据主观感受对所参加培训进行评分,采用李科特七级量表(从1到7),依次代表(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应用于所有问题。

表1 商业培训行业顾客参与量表

表2 商业培训行业顾客价值量表

表3 商业培训行业顾客忠诚量表

(三)数据收集

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参加过商业培训的学员,这一群体较为特殊,不适合采用随机拦截,最终以滚雪球(snow-balling)的抽样方式进行,即先随机选取一组调查对象,访问这些被调查者之后,再请他们提供另外一些属于所研究的目标总体的调查对象,根据形成的线索选择之后的调查对象。在实际问卷收集中,主要选择大学生、研究生和MBA作为数据收集者,这些人群来自北京航空航 天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调查员首先询问被试者是否是或者曾经在任何一家商业培训机构接受过培训。若不是,停止访问;若是,则发放问卷,并同时附送礼品,问卷作答时间为3~5分钟。之后再邀请其提供另外一些朋友信息,作为进一步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30份,收回213份,回收率为92.6%。其中有效问卷为186份,有效率为87.3%。无效样本通过以下规则确定:(1)超过3题(包括3题)没有回答的;(2)问项选择全部或大部分为相同的;(3)问项选择有一定规律的为无效问卷。

在培训类别上,样本选取包含了当前市场上大部分种类的商业培训,其中外语、驾校、资格认证、职业技能也是参与人数最多,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几类培训。也就是说,从人口自然属性来说,该样本很好的代表了总体的分布情况。

表4 样本基本资料统计表

图2 样本培训类别分布图

四、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信度检验

本研究首先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因子分析之前,进行了KMO测量和 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93,说明适合作因子分析。同时Bartlett球形检验的值为2935,显著水平达到p

通过SPSS 13.0计算各潜变量的信度指标Cronbach α系数和修正的各条目与变量的相关度(Corrected Item-Total Correlation,CITC),依据分析结果净化测量条目。净化准则包括:第一,删除那些在其删除后能够使内部一致性信度指标Cronbach α系数显著提高的条目;第二,删除变量与题项相关度(CITC)低于临界值0.50的条目。在这一净化条目的过程中,删除了责任行为一个条目、实用价值一个条目、关系利益两个条目,剩余32个条目。

如表5所示,各潜在变量的Cronbach’s α和复合信度系数 均大于0.7。其中,复合信度系数 均大于0.8,表明各个构念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

表5 各量表复合信度系数和Cronbach’s α

(二)效度检验

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指量表的内容是否能够反映测量任务做一个主观而系统的评价。本文主要对各潜在变量的收敛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和辨别效度(Discriminate Validity)进行检验。

收敛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指测量同一构念的指标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测量同一构念的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收敛效度越高。可以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和平均萃取方差(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两个指标来衡量。CFA结果显示,模型拟合良好,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均在0.7以上,且都显著;各构念的AVE都高于临界值0.5,说明每个潜变量平均而言都能解释其指标变量一半以上的变异性。本研究整体问卷量表具有足够的收敛效度。如表6。

判别效度(Discriminate Validity),指的是测量不同构念的指标之间能够相互区别的程度,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不应太高。本研究采用Fornell & Lacker准则和交叉载荷量准则来检验判别效度。

Fornell & Lacker准则。平均萃取方差AVE的平方根大于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Fornell 和 Larcker , 1981)。这一准则意味着,一个潜变量与其测量变量所共享的方差应大于该潜变量与其他潜变量的测量变量所共享的方差,也就是说,一个潜变量所反映的测量变量组与其他潜变量所反映的测量变量组具有较好的区别性(Fornell和Larcker, 1981)。由表7可知,本量表具有较好 的区别效度。

交叉载荷量准则,即各测量条目在各自对应的构念上的因子载荷量应高于其在其他构念中的载荷量(Chin, 1998; Gotz和Liehr-Gobbers et al., 2009) 。Fornell & Lacker准则是从构念的层面对判别效度进行检验,交叉载荷量是从指标变量层面对区别效度进行评估,由下面交叉载荷矩阵可知,本研究量表具有较好的判别效度。

表6 验证性因子分析和AVE结果

表7 外部模型的平均萃取方差、潜变量的相关系数

附注1:对角线上的值是每个架构AVE值的平方根; 其他值则为对应变量的相关系数。

附注2:IS、RB、IA、PV、HV、CL分别代表信息分享、责任行为、人际互动、实用价值、享乐价值、顾客忠诚

附注:IS、RB、IA、PV、HV、CL分别代表信息分享、责任行为、人际互动、实用价值、享乐价值、顾客忠诚

表8 交叉载荷矩阵

附注:IS、RB、IA、PV、HV、CL分别代表信息分享、责任行为、人际互动、实用价值、享乐价值、顾客忠诚

(三)假设检验

首先进行参数的合理性检验,即检验潜在变量间的路径系数所代表的参数符号是否与理论模型所假设的影响方向相同;然后进行参数显著性检验,即检验所有潜在变量间的路径系数的参数估计值是否达到同级显著水平。本研究使用SmartPLS2.0来检验结构方程模型。将标准化路径系数和检验结果等整理后如表9所示。

标准化路径系数如表9所示。从表9可以看出,在顾客参与对顾客价值产生影响的变量中,信息分享对实用价值(H1a:γ=0.385,t值=5.41,p

实用价值对顾客忠诚(H4a:γ=0.357,t值=3.545,p

表9 模型路径关系级假设检验结果

附注:*在p

图3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五、讨论

(一)理论启示

本研究继承并拓展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将广义虚拟经济的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引入顾客参与对顾客价值的整合框架研究中。其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将广义虚拟经济中提出的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引入到顾客价值的相关研究中,将顾客价值按照虚拟价值的视角分为实用价值和享乐价值。其中,实体价值是以满足消费者的功能性需求为目的;而享乐价值是位了满足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为目的。因此享乐价值是虚拟价值的一种重要形式,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到验证。

第二,本研究从虚拟价值的角度探索顾客参与对不同顾客价值类型的影响差异进行研究,发现顾客参与的三个维度:信息分享、责任行为和人际互动都对实用价值和享乐价值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且影响程度基本一致。

第三,顾客价值的两种价值形态:实用价值和享乐价值均对顾客忠诚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顾客价值在顾客参与对顾客忠诚影响机制中的中介效应。

(二)管理启示

本研究对于致力于价值共创的企业有着明显的启示意义。企业在设计顾客参与活动之前,需要准确把握顾客参与的驱动因素和价值取向(实用价值和享乐价值);在实施过程中,要对每一种参与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目标细化,对顾客最关注的参与行为(如信息分享、责任行为、人际互动)进行强化,通过一系列乘数效应,为企业和顾客双方创造价值,形成顾客忠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更关系的是参与价值创造活动是否给自己带来了所需要的价值,只有让顾客在参与的同时获得回报,顾客忠诚才会最终得到强化,这给企业在忠诚计划的营销实践中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切入点。企业可以通过更有效的激励行为促进顾客积极参与,共同创造价值的同时调节顾客在价值创造活动中的投入,更有利于企业开展顾客参与活动。

六、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在研究顾客参与行为时,更多的以价值创造为目标导向,即理性假设顾客参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大的价值,而忽略了在参与情境下,是否有心理契约因素影响顾客行为。在未来研究中,可以针对顾客参与活动对顾客价值创造的内在心理来源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顾客参与的动机和本质。

由于顾客感知价值是感知变量,消费者个性因素、消费者消费习惯在购买体验中都会影响顾客价值的感知,调查研究无法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没有涉及。未来研究中可以引入消费者个性变量,探索其对于顾客价值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左鸣. 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晓林,秀生. 看不见的心――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晓林,秀生. 广义虚拟经济论文集1 [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

[4] Eggert W, Ulaga. Customer Perceived Value: A Substitute for Satisfaction in Business Markets[J].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2002,17(2/3):107-118.

[5] Gwinner K P, Gremler D D, Bitner M J. Relational Benefits in Services Industries: The Customer’s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98, 26(2): 101-114.

[6] Reichheld F, Sasser W. Zero Defections: Quality Comes to Servic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J]. 1990, 68(5):105-111.

[7] S. Fournier Consumers and their Brands: Developing Relationship Theory in Consumer Research[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98,24 (4): 343-373.

[8] Hennig-Thurau T,Gwinner K P, Gremler D, et al. Managing Service Relationships in a Global Economy: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Relevance of Customer Relational Benefits for Gaining Loyal Customers[J]. Advances 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2000, 15: 11-31.

[9] Cermak D S P, File K M, Prince R A. Customer Participation in Service Specification and Delivery[J]. Journal of Applied Business Research, 1994,10(2): 90-100.

[10] 望海军, 汪涛. 顾客参与、感知控制与顾客满意度关系研究[J]. 管理科学, 2007, 20(3): 48-54.

[11] Lloyd A E. The Role of Culture on Customer Participation in Service[D]. Doctoral Dissertation,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003.

[12] Solomon MR, Surprenant Carol, Czepiel JA, et al. A Role Theory Perspective on Dyadic Interactions: The Service Encounter[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5(49): 99-111.

[13] Youngdahl W, Kelloggb D, Nie W, et al. Revisiting Customer Participation in Service Encounters: Does Culture Matter?[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3, 21(1): 109-120.

[14] Ennew C, Binks M R. Impact of Participative Service Relationships on 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Reten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99, 46: 121-132.

上一篇:新形势下集团公司财务管控的对策建议 下一篇:电力施工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