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坚守职业公信力

时间:2022-06-09 01:35:41

张克:坚守职业公信力

为了探究内控报告背后的实质,让我们先来看2012年内控审计报告中的两份—在此次公布的19份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报告中,*ST凤凰和*ST长油由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信永中和”)出具。

对此,信永中和董事长张克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客观原因在于这两年航运企业全面亏损,巨额亏损的后面又没有新的资金补充进来,导致企业的持续经营可能会发生问题,所以我们给它发表了这样一个意见。”

“出这样的意见,可以想象来自企业领导层的抗力能有多大。”张克表示,“这么大的一个企业,你对它的持续经营能力表示怀疑,企业跟你拼命的心都有。”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被质疑,就意味着后面的融资、贷款都会出现问题,企业可能难以从银行得到贷款,而本来的贷款也会被抓紧收回。“同样可以想象事务所出这样一个报告对自身的压力也很大,”张克表示,企业会和事务所在出具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甚至文字上,都要争论。“一个字、一个词都要争,可以说,双方都很辛苦,面对的压力都很大。”

专业立场占上风

实际上,如果稍加留意去年的内控审计报告结果,很容易就会发现,信永中和当时处在舆论漩涡中。

在2011年的内控审计报告中,信永中和就因对新华制药出具资本市场上唯一一份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

“当时我们是在资本市场上唯一一家出具了一份否定意见报告的事务所。”张克表示。

“当然,我们在出具否定报告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些困惑。”张克回忆当初,“用一个词总结当时的体会,就是‘纠结’。到底这一步走还是不走,这个压力还是有的,但是最后还是坚持职业操守,最后是对专业立场的坚持占了上风。”

“事实上,企业整体在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方面有较好的基础,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大型国企。”张克强调,“当时发现其子公司对外赊销资金额度过大,导致发生大额损失,属于偶发事项,但该缺陷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按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标准应该认定为重大缺陷。”

“由于内控审计标准没有其他类别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类型可供选择,因此我们对该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张克表示,由此也可以看出目前关于内控审计报告方面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现在内控审计有两个方向的极端化,或者出具无保留的意见,或者出具否定意见,而中间的标准是空白,让事务所选择的空间有限,中间过渡的余地很小。”所以,“如果企业在某一方面、某一点上出了问题,那可能也只能出一个否定意见,”张克强调,遇到这样的事实,企业肯定难以接受。

作为资本市场第一家被出具否定意见的企业,特别是还被媒体热炒的情况下,“企业肯定是不情愿地接受这个结果,当时企业承受的压力也非常大,”张克表示,“从感情上来讲,虽然不忍心,但最终还是选择据理力争吧。”

在这个事件中,有业内人士表示,出具了否定意见,算有勇气的行为,应肯定。“有理性的人都会肯定我们这个选择,”张克表示,“证监会和中注协的相关负责人当时也把这件事作为一个正面的事例,对我们的选择均表示了赞赏和肯定。”

在当时各种争议中,有资深市场人士表示,“这预示着以股市为代表的名利场正在去背景化,走向专业人士更多话语权的模式,以提倡律师写招股书、强制内控报告及首份否定意见书为先声的变局正在拉开。在各种改革的版本中,一个律师、会计师、审计师、评估师掌握话语权更大的社会和资本市场组织结构,具有优势。”

“公信力,是会计师这个行业立足之根本,”张克具体解释,通常关于独立、客观以及公正等职业上的操守要求,最终都会凝聚在机构的公信力上面。“实际上,会计师机构提供的是给大众服务的产品,它的阅读者是成千上万的投资者以及监管机构等部门,”所以它提供的就不能是一个有误导性的、扭曲的产品,每个环节都要精工细作。否则就会完全成为一个橡皮图章。”张克表示,只有在公信力提升后,话语权也会随之提升,反之,话语权的提升对公信力来说也是一种促进,两者相互约束,相辅相成。

“这是一个正循环,”张克表示,“这是对一个行业的理想,而在会计师行业目前仍旧参差不齐的现状下,我们只能独善其身。”

此次出具否定意见的数量由2011年的1份增加到4份,“总体上是好事情吧,”张克表示。

内控审计评价标准的缺陷

“相比以往,企业内控水平总体上是提升的,我们的感受还是比较真切的,”张克表示。不过,948份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只有22份,这个数字多少让业界觉得“是个笑话”,也愈发引起了对内控报告“流于形式”的担忧。

事实上,内控本身是循序渐进、包涵很多层次的,在张克看来,目前内控审计的报告类型,已不太适合内控实践。“和财务审计报告中有明确的数字概念不同,内控本身更像平滑的曲线”,张克介绍道,“10个企业会有10个内控不同的程度,不能贸然认定哪一个是好的或坏的。也就是说,‘度’的问题不好拿捏,而现有的规范并没有给出一个足够的空间去评价企业不同层次的内控。”

“难道出了无保留意见企业的内控都做到完美无缺了吗?”张克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在他看来,没有一个企业能够保证其内控完美无缺、万无一失。“内控如果是用一种级别评价或者说状况评价,也许会更合适。”

张克建议,比如可以把内控的评价分为“优、良、中、差”,“甲、乙、丙、丁”或者“A、B、C、D、E”,这样出具报告也许会变得相对容易一些,除了可以更客观地反映一些企业内控的情况外,报告阅读者也可以得到一个很直观的概念。“现在对事务所来说,选择项太少了,所以如果企业不发生重大缺陷,大体上合规,就会全部得到‘无保留’的内控意见,但实际上,这些企业彼此也是有很大的层级差的。”

“从最新的结果可以看出,900多份报告都是无保留意见的,但在这900份里面,做得好的与做得一般的实际上差距是很明显的,而现在的内控报告并没有体现出这个情况来。即便按照现有的内控标准达到合格,很多也都是勉强合格或者说不太合格,只是在现有的报告类型的趋势下,变成合格的了。”

具体来讲,这样分级的一个更大的好处是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提升内控水平。比如一家企业今年获得了C级,那么明年就可能会争取成为B级或A级的内控报告。而如果按照现有的标准,900多个合格企业中,难以看出前100名和后100名的区别。“这样,后100名很容易就会不思进取。”

此外,对企业和内控的关系上,张克也有他独特的看法。在他看来,从本质上说,内控应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规模后的一种内在需要。“内控需要在所有企业都存在,但并不是所有规模的企业都需要去建立内控标准或者内控系统。”

内控建设耗时长,投入也比较大。“比如一个10个人、20个人的企业,就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内控建设的硬性需要。所有的事情都尽在眼前,所有发生的事情老板都知道,他就不需要去建立一个内控系统。”

此外,企业还应该正确地认识内控,“千万不要把内控理解为应对外界监管的需求,而做表面文章。如果企业为了应对规范要求,一年、两年、三年持续地做表面文章,那么,和实实在在地提升内控的企业相比,三年以后的管控水平肯定不会在一个层次上。”

止于表面的内控对于实质性地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不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实际上,持这样态度的企业自身是受损的,”张克提醒道。

上一篇:60万元闲钱怎样激进投资 下一篇:GPS技术在道路施工放线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