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体育设施规划建设

时间:2022-06-09 11:28:12

探讨体育设施规划建设

一、体育设施

现有的规划建设配建标准有待完善:(1) 现有扬州市体育设施建设标准:扬州市体育主管部门负责制定体育设施管理体系和《扬州市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基本标准》,提出了不同层级配套标准内容,但制定公共体育设施配建标准还不够细致深入,不能有效指导扬州各级公共体育设施按用地标准落实用地,特别是街道级和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并且配建标准内容从扬州城市因素方面考虑不多。

(2)需要考虑的城市因素:

扬州市体育设施配建标准制定时,应考虑扬州自身城市特点,制定适合扬州的体育设施配建标准,以下为体育设施配建内容建议。

① 扬州四季分明,但冬季寒冷、夏季湿热时间较长,对各种运动影响较大,各类户内运动适合开展,而户外运动受天气限制时间较长,因此,体育设施可以适当增加场馆设施,兼顾室外场地。

② 扬州现状老龄化率较高,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适当增加老年人锻炼的体育设施。老年人喜好的体育运动类型主要为健步走(跑)、门球、健身操等轻松的团队型运动,同时,老年人、儿童对体育设施服务半径、方便性有一定要求,故社区级体育设施建设应以非盈利项目为主,并充分考虑服务半径,方便群众参与。

③ 扬州独有的休闲文化传统,每到周末或者阳光明媚的天气,扬州人就喜欢到茶社喝茶,近郊去休憩、游玩或运动。所以,扬州体育运动是以对场地要求不高、能够随意开展的运动为主,其精髓在于“玩”,如武术、健身操、健身气功、棋类、健步走、钓鱼、舞狮等。

缺乏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作为指导 : 已编制的《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和体育部门编制的《扬州市中心城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方案(2012-2014)》提出了中心城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目标、体系、配置要求和重点项目的规划布局,一定程度上能指导扬州体育设施建设。但《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是总体层面规划,而《扬州市中心城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方案(2012-2014)》 即将到期;《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和《江都市主城区公共设施布局规划》(2010-2030)都是在2013年江都市撤市变区前编制。总体规划对于公共体育设施,只能做原则指导和宏观布局,提出公共体育设施发展目标。总体规划一般只关注市、区级体育设施,无法对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系统进行详细的思考和指导实施,特别是街道、社区级体育设施。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规划的科学指导,扬州市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滞后,健身场地设施服务水平不高,严重影响制约着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造成各级体育设施没有充分纳入土地利用规划,特别是控制性详细规划,使得体育设施落地困难。

区、街道、社区级体育设施总量太少:目前,扬州市级体育设施有体育公园、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广陵新城体育公园(正在建设中),市级体育设施基本满足比赛功能和群众健身场所标准的需求。但是,扬州各区、乡镇(街道)、社区级体育设施建设仍需加快,大部分体育设施配套还不达标。

(1)体育设施总量偏少

扬州市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处于较低水平。 2011年扬州市中心城对外开放的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0.3平方米(数据来自《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尚不满足国家最低标准(《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确定人均公共体育设施规划用地面积达到0.72―1.08平方米/人)。

从目前国内特大城市规划实践来看,人均公共体育设施规划用地面积都至少达到了1平方米/人,有条件的城市已经超过了《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确定的1.08平方米/人的上限值。如苏州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如按常驻人口计算,可达到2.02平方米,江苏全省人均也有1.5平方米左右。

(2)区级体育设施配套不足

扬州市各区公共体育设施用地总量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中心城各区差距较大,如,邗江区市级体育设施较多,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相对较多,而广陵区、江都区、开发区等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不足。

邗江区区级体育设施没有达到区级配套标准,缺3000座左右体育馆一个,标准室内游泳池1个,并且位于美琪学校内(目前在建)的邗江区全民健身中心,其建筑面积只有1250平方米,没有达到江苏省“四个一”要求的区级3000平方米的建设标准。邗江区区级体育设施采用与学校合建共用,区级体育设施与学校共用方式,虽可以节约土地和建设资金,市民在使用体育设施时间上会受到限制,使用不便。目前,邗江区级体育设施不能满足群众体育锻炼的需求,如美琪学校开放时,运动场锻炼市民比较拥挤。

广陵区目前没有配建区级体育设施,在广陵区在文昌路与廖家沟一侧,正在建设广陵新城体育公园,为扬州市体育副中心。

江都区配有独立用地区级体育场馆,但缺区级全民健身中心。

开发区、瘦西湖景区、生态科技新城由于人口较少,按照《扬州市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基本标准》,需配建一个区级综合群民健身中心及室外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健身路径等,但目前都没有配建。

(3)街道级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有待完善

大多数街道、社区体用房面积偏小,未达到配建标准。扬州市大部分街道没有单独配建街道级体育设施,室内体育活动场地是与社区文化活动室合设,造成街道层级体育设施缺失,并且室外场地大都不足,不能满足群众体育锻炼的需求。并且设在某个社区内,不方便其他社区的居民使用;新建大型社区,基本都按要求配建有社区文体中心,体育设施条件较好,基本都符合配建要求,但在一些大型安置小区,体育设施还是存在不足问题,比如湾头地区的安置区;老城区内老的社区,因为以前没有配建,社区服务用房和场地紧张,难达到配建要求。从调研来看,现状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与《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有较大差距 。

造成扬州市部分街道级和社区级体育设施层级配建不能到位的原因,一是因为有的街道位于老城区,用地紧张,没有土地配建;二是还未颁布扬州市住宅小区体育设施配套标准,有效执行管理还未到位。部分新建住宅小区开发商没有向社区提供规定配建的社区服务用房,或者提供的社区用房面积小、分散,也不便使用。

二、对策建议

修定标准:加快修定《扬州市体育设施配套建设标准》

目标

2015年完成扬州市体育设施配套建设标准修订。关注民生,重点研究制定街道和社区两级体育设施的配套建设标准。

体育设施配套建设标准的遵循的一些基本思路:

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规划指标

江苏省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确定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2.0平方米以上,扬州市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不应低于此标准。

建议各级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标准

市级体育设施:集中部分市级单项体育设施形成一处综合性大型市级体育中心,占地规模单处一般不小于30公顷。市级单项体育设施,主要有体育馆、游泳馆、射击馆等,按照每100-200万人设置一处进行布局,占地规模为1-20公顷。

区级体育设施:原则上每个区设置一处区级体育中心,将设施集中布置,主要设施包括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等,有时也结合自然环境形成区级体育公园,占地规模7-20公顷。当区规划人口较多时,也可增设区级单项体育设施,共同组成区级体育设施。区级单项体育设施单处占地规模为0.6-6.3公顷。

街道级体育设施:单处占地规模为1.25-2.5公顷。除体育用地外,还应包括配套设施即服务设施和管理设施,以及部分按规划配建专用停车场。室外活动场地的面积不宜少于总面积的60%,该比例可酌情降低。 在项目选择时,可结合周边实际情况、以及市场需求选择具体的体育设施类型和项目。主要设置内容可包括:篮球、排球、足球、门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轮滑、滑冰、武术、体育舞蹈、体操、儿童游戏、、台球、器械健身、长走、跑步。其中跑步、足球场可考虑设置小型运动场,武术、体育舞蹈、体操等可利用室外体育活动场所解决,部分运动项目可利用室内运动馆解决。

社区级体育设施:该类设施用地属于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因此其设置应满足居住区设计规范,不少于0.1O/人,单处用地面积不小于200O。主要为健身活动场所可结合小广场、集中绿地设置。部分可以和其它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布置,设置于综合建筑内,但应按其占该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摊计算用地面积。主要包括以器械健身为主的健身路径、室外健身活动场地、篮球场等。

编制规划:加快编制《扬州市体育设施布局规划》

各区编制街道体育设施布局规划

(1)目标

2015年完成《扬州市体育设施布局规划》,主要对市、区级体育设施布局规划。2015年完成各街道体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重点是结合绿地公园布置室外健身路径、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广场等体育设施。规划必须实现整体规划,综合协调,全面布局,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整体效应;市级体育设施中心化,区级体育设施聚落化,社区级体育设施网络化。

(2)编制《扬州市体育设施布局规划》思路

加快编制《扬州市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制订和实施体育设施布局规划,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改变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无序状态,加快推动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提升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管理服务水平,夯实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基础。

①进一步深化落实总体规划,将总规中体育设施综合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公共设施系统中加以具体落实。在设施缺口大的地区,受空间资源条件限制,先按较低标准配置,远期有条件再按较高标准配置。

②将体育设施和城市商业、休闲娱乐、绿地等公共功能结合,使体育设施多功能化,集体育、休闲、娱乐于一体,并且地理位置要适中,方便而且吸引大众去使用。

③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列入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统一安排,合理布局。调查梳理出可能的土地空间资源,特别是小型工厂和旧区边角料,在体育设施缺口大的地区,对其进行选址倾斜。

上一篇:浅谈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 下一篇:提升GIS设备安装质量控制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