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困境及对策探析

时间:2022-06-09 06:30:44

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困境及对策探析

摘 要: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生活。然而农民进城并不是简单地居住在城市,农民要实现市民化转变,要成为城市真正的主人,还面临诸多因素的制约。如何打破农民市民化的瓶颈,让失地农民更好地在城市工作生活,理应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失地农民;市民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7-0091-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我国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各种非农项目建设对农村土地需求量的持续增长,由此造成大量农民部分丢失或完全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每年都有大批农民向城市流动和转移,按照国家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到203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5%左右,城市的总人口将为8亿多,大量的农民将脱离熟悉的生产生活方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他们将不得不从职业、地域和身份上适应这种变化,而大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对未来生活缺乏规划,缺少相应技能去适应城市生活,政府以及社会也需要调整,以接纳这部分快速转变的“新市民”。

因此,如何打破失地农民市民化困境,增强失地农民在城市的持续发展能力,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全方位转变,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失地农民市民化遇到的困境

1.现有的货币补偿方式缺乏风险防范

我国现行的失地农民安置措施主要以货币安置为主。货币安置模式是指征地部门将征地补偿费一次性发放给农民,让他们自行选择居住地点和就业形式。这种方式因地域不同,安置效用差异较大,在经济发达地区安置补偿的标准较高,农民从眼前利益考虑更愿意接受;而在欠发达地区,安置补偿标准偏低,不能给失地农民以较稳定持久的生产生活保障,尤其是缺乏就业技能的农民,更容易陷入困境,造成一系列的家庭问题和社会矛盾。此外,货币补偿具有短期效应,部分地区由于补偿费用较高,还具有负面作用,大多数失地农民因缺乏理财观念,导致投资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许多农民一夜之间得到了大笔的补偿款,兴奋之余缺乏长远规划,过不了多久又重新回到往日生活水平的大有人在。

2.生活成本较高,就业无保障

大批失地农民因城镇化快速进入城镇化生活,虽有相应的补偿款,但是在失去土地之后,农民的生产生活在诸多方面已经发生改变,在农村居住时不必买的生活物资在城市生活时就必须通过购买获得,日常生活开支加大,很大一部分失地农民靠土地征用补偿费赖以为生。除此之外,就业困难加重了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的负担。首先,由于目前对被征地农民主要的安置方式是货币,较少对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谋生技能进行培训,失去土地后不得不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其次,失地农民在城市服务型行业中并不具有优势,他们还要与外地务工人员竞争工作机会,而外地务工人员由于工作经验丰富,往往更具有竞争优势。就业的岗位也多为临时工,或者自主经营等,收入并不稳定。

3.生活方式向城市化转换滞后

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紧密联系,生活方式适应于生产方式。失地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前虽偶有外出打工,但大多数主要从事的是农业生产,他们在饮食起居,消费与交际等习惯上,一时难以适应城市的方式,有的失地农民进入城市生活后,还在社区里养鸡养兔。人际交往也停留在以往的乡村邻居和血缘关系上,融入城市缺乏主动性。另外,大多数失地农民安置社区与城市成熟社区差距还较远,许多失地农民社区外在形态看似城市社区,但社区生活配套设施并不齐全,学校、医疗机构、购物中心,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这些都会影响到失地农民居住社区的城市化。

4.社会保障制度供给不足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格局,导致了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平衡。城市居民在医疗、教育、文化、就业等方面获得的资源质量普遍优于农村居民,而诸多方面存在的城乡差距又因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持续拉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大了失地农民市民化的阻碍,社会保障的缺失让这部分居住于城市的居民很难在心理上和现实中积极融入城市社会,只有将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来,才可以减少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阻碍,增加他们的安全感,增强生活的信心,加快失地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从而才能可持续地推进城市化进程。

二、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对策

1.树立社会公平理念,帮助农民提高自身素质

为了让城市能主动接纳失地农民进城,必须树立社会公平理念,倡导人人平等,让全社会都对失地农民关心和关注,形成一种和谐包容的氛围,让城市居民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接纳失地农民,让他们对城市社会产生归属感,使他们坚定融入城市的信心和决心。政府应积极主动提高进城农民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城市的教育资源,委托一部分有资质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根据失地农民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形式多样、实效性强的技能培训。培训所需费用可由农民自行承担,政府可适当给予补贴。只有失地农民自身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在城市里才容易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工作才能更加稳定,也更容易融入市民社会,顺利实现从过去到现在,农民到市民的对接。增强失地农民自身的持续发展能力,完成农民市民化过程。

2.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

就业是失地农民在城市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就业环境,完善的就业政策是失地农民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的必要条件。而现今的许多就业措施缺乏对失地农民的关注,就业信息不充分,很多岗位的要求政策是以城市居民具备的条件设计的,偏向于城市居民。这种具有城乡区别的就业限制无形中对失地农民就业产生了排斥。

为了实现失地农民在城市的充分就业,需在以下方面做出改进。首先,政府应建立一个统一的就业准入制度,在岗位设置和用工条件上,去掉不必要的限制因素,督促企业同等对待就业的城乡居民,努力消除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歧视。其次,加快建立和健全统一的就业信息网络,给农民提供及时可靠的就业机会,特别是与农民个人技能和素质相匹配的就业信息,建立起快速的传播途径,实现失地农民的良好就业、快速就业;此外,需要形成一套有效提高失地农民就业竞争力的技能培训体系,强化再就业技能培训,在文化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持续增强失地农民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就业质量。

3.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虽然失地农民都有一笔失地补偿款,但是城市生活的成本普遍偏高,可以这样认为,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款仅仅是起到了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在生活保障上的缓冲作用,一旦没有在这个缓冲期中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失地农民的生活风险将是很大的。所以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后顾之忧。政府应积极地为失地农民购买养老、医疗、失业、教育等社会保险。由于城市化步伐较快,失地农民人数短时间内较多,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分类和分层保障的原则,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医疗和失业保险所需金额较少,单位和个人比较能承受,而养老保险相对费用较高,可根据农民购买意愿逐步实施。实践证明,将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对他们在心理上、生活上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这将促进他们主动融入城市文明,早日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变。

4.加强社区建设,培育市民文化

社区是居民日常生活交流的场所,城市社区是组成城市社会的重要单元,是社会成员参与各项社会事务的地方。因此,良好的社区文化,科学的社区管理以及完善的社区服务无疑在促进失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社区建设,首先是要加强社区工作队伍的建设。很多失地农民居住的社区工作人员多是以前的村委领导班子,他们对城市社区的管理方式方法,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因此,为了让社区在管理上,在对社区居民的服务质量上有根本的提高,需要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服务意识上开展培训工作,让他们逐渐掌握城市社区管理的方式方法,熟悉日常事务的工作流程;另一方面,需要公开选拔一些优秀的社区工作者进入社区,通过高素质人才的加入,逐步提高社区工作队伍的整体工作水平,比如可以招募大学生村干部进入新建社区以及一些在较发达城市的务工人员加入,他们熟悉城市文化,又了解原先村民的整体情况,更有利于开展社区管理工作。

此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提高失地农民自身综合素质,是解决失地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角色转换问题的有效途径。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增强他们对城市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自觉遵守城市的各种规章制度,从思想上和行为方式上实现市民化的转换。

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过程,就是打破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固有差异,让农民享受到城市化发展成果的过程。失地农民市民化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和居住环境的转移,更是农民乡村文化属性与自身角色内涵转型以及城乡发展格局重构的过程。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标志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方面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这一部分新市民群体在社会地位、权益保障、生产生活质量、社会参与等诸多方面与原住市民群体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而且能做到高度一致。失地农民实现市民化转型,不仅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发展格局,而且还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有助于因其他原因进入城市生活居住的农民早日融入城市,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作培.农民市民化:制约因素及突破思路的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3(6).

[2]米欣.我国城市化的新趋势:农民市民化[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3).

[3]马洪.中国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4]李杨瑞.调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社会全面进步[J].内部文稿,2001(7).

[5]黄朗辉,等.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发展态势、影响及对策建设[J].经济要参,2002(24).

[6]宋洪远,等.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问题分析[J].管理世界,2002(5).

上一篇:新课标物理教材实验创新研究 下一篇:社会学视野下域外少年司法社会控制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