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课堂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6-09 03:01:26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必要手段。而语文课堂则是培养这一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作了如下几点探索:

一、因素原理迁移。所谓因素原理迁移,是指学习过程中,知识间的诸多因素具有共同特点而产生普遍的概念、原理、规律,可以作为认识其他类似知识的基础。新旧知识在材料性质、知识联系及学习目的、方法等方面越是相同或相似,则前一个知识越是对后一个知识发生迁移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桑代克认为,学习发生迁移是由于两种情况有共同因素,它们对人们的能力和心理特点有共同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知识对比,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探求它们的共同特点、共同原理、共同规律,然后运用这些特点、原理、规律指导学生去学习新的知识,达到“一把钥匙打开多把锁”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采取掌握规律、典型引路、原理迁移的方法,促使学生知识迁移。如:在议论文单元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寻找议论文所共有的内在相同因素,即:1.要素相同,都有论点、论据、论证;2.结构相似,大都有引论、本论、结论;3.论证步骤相似,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4.论证方法相似,理论论证、事实论证、理论事实结合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围绕中心层层论证或从几个方面分别开展论证等;5.语言的严密性。然后重点分析一篇范文,进行实践,掌握规律,最 后指导学生运用这些原理、规律去分析其他议论文。

二、方法概括迁移。所谓方法概括迁移,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类知识作出经验概括,掌握一系列的学习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注重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 自己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打开知识大门、开发文化宝藏,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

如:在复习教学中,主要指导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法去寻求知识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在语法教学中,如何确定多重复句的第一层次,教给学生几种方法:1.含有因果关系、转折关系 的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往往是因果、转折关系,因为一部分是说明原因的,一部分是说明结果的(转折关系是反因果关系);2.总分关系往往是第一层;3.分号处往往是第一层。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后,就能分析一般常见的多重复句。。

三、事理关系迁移。所谓事理关系迁移,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理清各类知识的内在联系,实现不同方位的知识迁移。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有空间联系,有时间联系,有逻辑关系联系,这里我们只从空间角度分析事 物间联系的基本形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一)横向平面迁移。这种迁移法是指事物(知识)间关系处于同一水平面,同一层次,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其相同特点,采取水平直接迁移,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

在分析中,运用类比方法,寻找它们的同、异点,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比较、理解。引导学生回顾、复习已学过的课文的写作顺序、表现手法、揭示中心的方式等,然后逐一对照,把学过的知识直接运用到学习新课文中。

(二)纵向垂直迁移。这种迁移法是指事物(知识)间关系不处于同一水平面,而是属于时间延伸、意思层递、结构相承及因果联系、逻辑关系等,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其关系特点,采取纵向垂直迁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内在关系。

如:我们在对比分析中国文学近代史中农民形象时,就采取意思层递迁移方法,认识中国近代农民性格 演变的历史。同学们从《故乡》、《多收了三五斗》、《台阶》等课文中,看到了中国近代农民性格不断发展的足迹;闰土的迷信麻木--旧毡帽朋友的觉悟,反抗意识―父亲的主人公意识需求。

(三)立体交叉迁移。这种知识迁移是指不同类型的事物(知识)在空间相互维系、贯通、连接,在学习中,根据其知识特性,把所学的知识嫁接到其他的知识体系中,达到“以此山之石攻它山之玉”的目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

这种迁移方法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进行训练。宏观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互相嫁接,如学生学习了代数中的“负负得正”原理,可以迁移到语法知识中,“双重否定”句式中来;学习议论文的论证步骤、方法,迁移到几何证明题中去。微观的,可以把同一知识体系内部的不同方面的知识互相迁移,如学习了历史 文化知识,可以迁移到语文中的文学史常识中来;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可以迁移到记叙文习作中去,等等。

上一篇:抓住问题 有的放矢 下一篇:让语文课堂情感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