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战略研究

时间:2022-06-09 01:34:50

中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中部地区的崛起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与服务。目前,中部资本市场发展严重滞后。构建中部资本市场,需要政府加大管理措施,建立以“政府为主体引导、运作管理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同时,完善财政政策,建立健全地区金融开发体系,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支撑,并逐步推动中部崛起。

【关键词】中部地区 资本市场 战略 政策

构建中部资本市场的战略思路

中部六省的合作不断加强。中部六省地域毗邻,合作发展的成本低,同时,由于自然资源、基础条件、产业结构各有特点,合作潜力很大、合作领域和前景十分广阔,将收到非常好的边际效应和综合效益。借助边际优势,中部六省间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将进一步加强,中部地区的整体实力、综合优势、综合竞争力等将不断增强。近几年来,中部六省多次达成共识,不断深化区域合作的层次,不断拓宽区域合作的领域。六省通过建立沟通互动机制,实现了中部地区在资源、基础设施、旅游、现代化农业等方面的联动;同时,通过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协作体系,共同推进了中部地区的崛起。中部地区合作不断加强,很有可能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之后,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

中部崛起急需资本市场的支持与服务。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途径之一。中部地区要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体系,扩大企业创新的融资渠道。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努力为高科技中小企业在海外上市创造便利条件,拓宽融资渠道。同时,还要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股份转让工作,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促进技术与资本的有机结合。

构建既统一又分工的中部资本市场。目前,中部资本市场业已形成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期货、信托、产权交易为补充的完善的市场体系。六省别是湖北、河南、湖南三省的资本市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湖北产权交易体系完备;河南拥有全国三大期货交易所之一的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业发展独具优势;湖南证券业发达,券商实力在中部领先。由于资本特点不同,发展优势各异,如果能积极合作、相互渗透,中部地区将形成一个层次丰富的资本市场体系。中部崛起,需要构建中部资本市场。中部资本市场的发展战略是要在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协调下,建立既统一又分工的中部资本市场,克服中部各个省份都想把中部资本市场中心建在本省的问题,促使形成各有侧重、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为中部经济的发展形成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部资本市场发展战略的路径分析

资本市场对于促进中部地区的资本形成、弥补开发资金的不足、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优化资源配置等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资本市场是中部崛起战略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目前,中部资本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制约了中部崛起的推进,因此,如何构建中部资本市场,以便更好地为中部崛起服务,就成为我们重点研究的一个问题。

自我发展是区域性资本市场发展的一般过程。资本市场发展从总体上、根本上来说,应是内生型的,是自发性制度变迁过程。自发型资本市场具备两个特点,其首要特点是,企业部门和个人部门等民间力量是资本市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第二个特点是,资本市场作用范围、层次的深化、作用力度的增强是依靠市场自身的张力来实现。市场的内在张力可归结为市场本身所具有的制度创新能力。

构建中部资本市场需要政府加大管理措施。强调中部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并不否定政府在其中的作用。相反,中部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政府起重要作用,某种意义上还要起主导作用。首先,我国市场化的起点决定了政府在资本市场培育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我国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起始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市场化起决定作用的是政府而不是其他社会力量。所以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投融资体制、产权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上的更加市场化的制度安排,有助于促进我国的金融深化,中部资本市场发展也必须由政府来推动。其次,当前,中部地区缺乏推动市场发展壮大的社会力量,民间资本还不够壮大。中部地区正处于市场经济形成的初级阶段,市场力的发育与成长,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培育。只有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真正进入市场经济阶段之后,市场的发展才可能依靠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自身力量发展,政府的作用也才能够从培育市场转到规制市场,为市场提供有效运行的环境和条件。第三,弥补市场缺陷、提高资本市场效率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资本市场的发展既表现为数量的扩张,更表现为市场运行质量的改善和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弥补市场缺失、规范市场运行、提高市场效率等方面,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

构建中部资本市场的发展模式。中部资本市场发展的基本路径应该是“政府为主体引导、运作管理市场化”。其基本涵义是:一、在中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要同时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二者缺一不可;二、在中部开发的初期,政府应在资本市场发展方面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一方面体现为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直接投资、政策性信贷资金以及优惠金融政策的支持,提供强制性的资本市场制度供给,构造资本市场发展的环境,为资本市场创造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体现为政府对市场机制的诱导和培育;三、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期间,要遵循资本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着力培养市场内生力量。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市场力量要逐步居于主导地位,政府逐步退出,但在提供公共产品、加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政府还应发挥积极作用。

中部资本市场发展的支撑战略

完善财政政策。

第一,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逐步实现全国各级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在统一的国家内,地区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差异,应主要通过财政体制内中央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来加以消除。中央财政应结合完善税收制和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范围,进一步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增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能力,把地区政府机构、司法机关的正常经费和基础教育作为优先满足目标,分步骤地逐步缩小公共服务水平差距。首先,在进一步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范围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的收入范围,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增强中央财政扩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规模的能力。其次,尝试建立地区间横向转移支付机制。最后,要求地方建立地区转移支付制度,在一定期限内实现本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以提高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效率。

第二,建立规范化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建立规范化转移支付制度的步伐,加大过渡期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支持的重点放在帮助中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方面。除体制内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外,中央财政还应建立特殊性转移支付,重点帮助中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状况。在增加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特殊转移支付资金规模的同时,要改革特殊性转移支付的分配和管理制度。中央对地方的特殊性转移支付分配,要与具体项目挂钩,地方每年向中央财政提出下一年度需要给予援助的具体项目,并由相关的专业部门根据本行业发展规划,确定下一年度给予援助的具体项目和资金规模。

第三,实行与产业政策相配套的财税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自然资源开发。税收优惠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一项常规性政策工具,但为了保持国内市场的统一,今后税收优惠政策原则上不应再按区域来设置,而要与国家产业政策联系。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可以突出地区相关项目的开发,比如要对地区符合国家产业要求的项目进行税费优惠,以此鼓励国内外企业积极参与中国地区的开发和建设。

第四,建立财政政策性金融体制,支持中部地区开发。缩小中部与东部的差距,最根本的还是要靠中部地区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但中部地区投资环境总体上比东部差,投资收益率低,吸引投资的能力较差,尤其是在金融体系逐步实行商业化改造后,中部吸引投资难度加大。因此,中央财政还应建立健全财政投融资体系,充分运用政府信用,为中部地区的重点建设项目提供融资担保。投资贴息或直接参与投资开发,以广泛动员和引导国内外各方面的资金投向中部地区。

资本市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地区开发金融体系。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体系中的金融政策长期没有得到重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金融政策对国民经济的调控作用。一、以建立统一货币市场和统一资本市场为目标,清除地方保护主义。二、着眼于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在不影响全国统一大金融市场的前提下,构建有差异的区域金融体系。大力发展中小金融企业,利用政策性金融手段,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力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有层次差别的金融区域。三、实施区域间有差别的货币金融政策,降低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成本,增加中西部地区的货币供应。四、着眼于区域间有差别的金融资源,优化金融的区域布局。降低对各种金融机构的设立要求,鼓励民营金融机构的形成与发展;降低金融资源潜在的支配者进入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作者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河南省2007年软科学计划重点项目――资本市场与中部崛起战略研究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72400450640)

上一篇:试论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 下一篇:反思主流经济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