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鹄志向 追梦情怀

时间:2022-06-09 12:19:05

由中航工业西飞排演的多场次话剧《追梦》,自从上演以来便获得好评如潮。特别是不久前进京连演三场,更是把影响力扩大到了全国范围,观看演出的各界人士纷纷给予极高评价。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部话剧之所以能打动人心,首先在于它真实再现了航空人在“大飞机”项目中可歌可泣的事迹,生动反映了中航工业干部职工的奉献精神,从艺术的视角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剧情所描绘的,是大飞机“鲲鹏”研制过程中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而剧情所映射的,则是中航工业“铸长空重器,挺大国脊梁”的报国情怀。在正式提出中国梦之前,这部话剧便起名《追梦》,正是通过反映中航工业职工的追梦情怀,体现了“航空梦”与“中国梦”的一脉相通。

《孙子兵法》曰:“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现代战争中,空中力量举足轻重。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以来的几次局部战争,都是首先从空中打响的。大飞机是名副其实的“长空重器”,没有这样的重器,就谈不上坚强的国防。应该承认,我国的大飞机研制也曾经走过弯路,有过停顿,然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航空战线的干部职工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从来不曾弃守航空报国的鸿鹄志向。用剧中主角关之言的表述,大飞机是他们心中的一个梦,为这个梦,他们耗去了半生心血,为这个梦,值得他们终生奉献。正如“五一”前夕与劳模代表座谈时所说的那样,他们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也正是包括剧中的“鲲鹏”梦想在内的一个个“强军梦”、“报国梦”,汇聚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航空人都知道,大飞机项目是在十分艰苦的情况下研制完成的。他们没有被艰苦压垮,没有被困难吓倒,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强地挺立着中国脊梁。剧中演绎出的一幕幕――为了研制进度没有时间去陪重病父亲的总工程师,出差奔波以致流产的女技术员,加班加点、睡在工作现场的一线工人,长期托在幼儿园的孩子,在加班的夜里吃“方便面”场景……这些都是在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故事。这部话剧为什么感人,为什么在每次演出后都有如潮的掌声和无声的泪水,就是因为这种高度的真实打动了观众。

话剧之所以能表现出这种高度的真实,源于这部话剧的一个最大亮点――职工“自己的”话剧。整部话剧,可以概括为“职工演、演职工”。除了男女主角是外请的专业演员以外,其他角色全部由中航工业西飞的普通职工扮演,他们中有试飞站工人、幼儿园教师、车间技术员和工会干部,他们所演的,全都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甚至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这就使得本剧多了一份别样的生动与真实。这就难怪,我们看《追梦》时,经常会有一种“入戏”之感,特别是在剧情最后,大飞机一飞冲天之际,舞台上下掌声响起,让人完全分不清戏内戏外。

中航工业西飞工会为这部话剧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辛勤的劳动,从另一方面讲,他们用这种艺术方式表现了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也构成了军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不独是中航工业西飞,也不独是航空战线,这样的奉献在各行各业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

他们的精神与业绩,必将彪炳史册,再创辉煌。

上一篇:通用航空的文化特性 下一篇:曾国藩的“拙式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