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味重庆》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2-06-08 11:53:13

《原味重庆》背后的故事

想起一部电影一《文雀》:

任达华骑着单车,行进在香港清晨的街头,他举着老式的相机,从镜头观望这座城市――老街坊正在打开杂货店的大门;茶餐厅里人正专注地研究着马经,手边散发着香气的早茶;老码头的工人开始搬运货物;有轨电车缓缓从街头驶过……

有人说:“《文雀》就是写给香港的情书”。尤其是片中老香港市井生活片段的捕捉。唤醒了几代老港人的共同记忆。这也是我这一次选择“原味重庆”作为专题的初衷,写给重庆人的一封情书,唤醒老重庆人的共同记忆。

选题初始,有过探讨,怎么才能真正做出重庆的原味?常规的思路。一定是会想到老重庆的城市符号,比如下半城,比如古镇,比如老建筑,比如老地标……不可否认,这些都理应是重庆的原味,它都是重庆最地道的标签,可是。它曝光的频率已经很高,会不会产生审美疲劳?

不得不感谢香港媒体人柯炳钟先生。他曾经做过的一次“原味城市”的报道给了我一个新的思路和启发:城市符号不正是由一个个生活片段串联在一起的吗?原味重庆,其实就是原汁原味生活的表现。

当然,我选择“原味重庆”还不仅仅只是为了唤起读者的一番回忆,将时间年代表暗藏其中的意味就是为了让更多的重庆人虽然没有经历过某个年代。但也能品尝到某个年代的原味。其实,我是在进行记忆的修补与填充。

“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个部分的切入,既是选题的角度。也是生活的角度。

这让我想起了上个月在北京“一碗居”老店经历的那场晚宴一复古的店堂,背景音乐是国粹京剧,服务员操着一口地道的北京腔“来了,你勒,里边儿请”,豆汁、炒肝、灌肠、烧酒、豌豆黄、杂酱面、驴打滚、艾窝窝……一溜儿上桌,老北京的味道瞬间扑面而来。同席的几位媒体圈的前辈,是地道的北京人,他告诉我。这家老店在北京人生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很多人只是为了吃一碗杂酱面可以忍受堵车、转地铁的麻烦冲冲赶来。然后心满意足回家。

其实,这就是“油盐柴米酱醋茶”在我生活中的分量。也是一座城市原汁原味最佳的作料。

而且,“开门七件事”还饱藏着城市文化的精髓,它的前世今生恰恰就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坚守者,纵然年代变换,年华逝去,但它依然固守一座城市和一群人的生活轨迹,传承着真正与城市匹配的精神内涵。

难道说。重庆的一锅火锅、一碗麻辣小面、一杯沱茶只是为了满足我的生活而存在吗?显然答案在我这里是否定的。这也是本期“原味重庆”想传递给你的理念。留给你的思考。

略表歉意的是,我似乎慢了半拍,因为在选题进行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事儿――那几日,食盐,突然成了抢手货。农贸市场里、超市货架前、小卖部柜台边、盐业公司大门口……随处可见蜂拥而至的人,疯狂地抢购着食盐,神情激动。情绪高昂。

如果,“原味重庆”早一点呈现在你的眼前。或许“抢盐一族”就不会变得这么庞大,因为我会告诉你,重庆人吃的盐来自哪里。原味重庆开门七件事,城市最佳作料

何为原味?字面之意:原汁原味,最初的模样。不过,寥寥几字,未免太抽象。原味更应该是来自感官上的认知,犹如手中的一杯茶,眼前的一道菜,忽然唤醒内心深处的记忆,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瞬间让熟悉的味道,流淌全身。原味,需要靠品尝,才能得之。

所以,《最重庆》没有打算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观望这座城市市井生活的全貌,或者以一种专业性的精神去解剖市井生活中的各种细节。我追求的只是一种还原,把市井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回放在你我的面前,然后,品尝到久违的原味!

“柴米油盐酱醋茶”,俗话中的“开门七件事”,是《最重庆》选择的还原角度,因为生活必然离不开它,它既是生活必要的组成,也是生活最实在的内核。

同时,我也将从古至今的时间线条镶嵌在文字之中,虽然有的事,有的物,有的人已经伴随时光消逝,但不可否认,它真真切切的在你我生活之中存留,曾经丰富着这座城市市井生活的内容。

上一篇:论城市和人的CQ指数一本城市专属杂志的第13次... 下一篇:孙克宁山永远在那里生命只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