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白马之巅 白马雪山扎拉雀尼峰首登

时间:2022-06-08 11:22:14

决战白马之巅 白马雪山扎拉雀尼峰首登

TIPS

关于白马雪山

白马雪山(又名白茫雪山)位于云南省德钦县云岭乡境内,属横断山脉中段,云岭山脉。山脉南北走向,长宽均为20公里左右,平均海拔在4800米,白马雪山与东侧金沙江河谷高差达3500米,属深切割级高山地貌,峰壁风化严重,有大片高山流石滩地形,在群峰之间山谷中发育有数条小型现代山谷冰川。最高峰扎拉雀尼海拔官方地图5430米,又有说法5536米,最后我们顶峰实测卡西欧手表显示5530米,铱星电话卫星定位5482米,扎拉雀尼意为“十二战神”相传是卡瓦格博在东方的十二名卫士。扎拉雀尼峰为典型的技术性山峰,地形持续陡峭,气候不稳定,冰雪岩石路线混合,来自德国和美国的登山者试图挑战此峰,均无功而返,至今仍未有登顶记录。

白马雪山近十多年来中外各支登山队一直在努力试图登顶,但因为线路难度以及变幻莫测的气候干扰,多次攀登均未果,2011年1月相约李兰,顾铭,张龙等对主峰扎拉雀尼进行第一次侦查攀登,当时参考昆明山友一张线路图,李兰读图能力很强,按照线路图精确行进,在“隐藏通道”末端向右横切,准备再翻过山脊到达预定东壁岩雪槽,但发现紫色箭头所指是一堵接近垂直的100-150米岩壁,后来证明岩壁另一面也是百多米高绝壁,刃脊覆盖着雪檐,刀片状让人望而生畏,难以逾越这道天险。当时雪况不稳定加上顾铭感冒严重,我们觉得没必要继续冒险攀登,侦查一下独立的东北山脊(天蓝色所示线路)可行性,就匆忙下撤了。

首次侦查心存疑惑,和昆明山友对他们线路做了电话咨询,说可能是画错了,应该走三角岩(深蓝色箭头所指山峰)左边绕过去。后来我们围绕三角岩二条线路攀登证明,昆明山友可能存在误判,估计到达绿色圆点误认为三角红色最高点,疑点一:不管紫色箭头所指山脊还是深蓝色箭头三角岩,都是极其难以翻越的,下文将提到三角岩线路状况。疑点二:如果确实翻越山脊或三角岩,返回将会更难,疑点三:途中有好几处很明显特征的位置(刀片状刃脊,巨大雪盆,难点二右边多条冰瀑以及狭长烟囱通道),为何均无照片(就算相机无电,但在其攀登报告中无提及到)?疑点四:判断到达5180依据是什么?手表还是GPS?如果按照他们线路图最高点所示位置正确是5300-5380,那么5180将是杜撰。

登山是一项严谨的体育运动,如果只是写写抒情感言无可厚非,但登山报告一定要准确真实描述反应线路,否则会误导他人造成麻烦。

带着对解密未登峰的渴望,2013年1月重返扎拉雀尼,老搭档李渊以及号称牦牛般背负能力的张小辉加盟,让我们底气十足,但依然被错误资料误导,浪费了第一个好天气周期,导致又一次攀登失败。

2013年1月15日 天气晴,微风

白马山域刚下过雪,从香格拉里出发,在白马垭口4280位置下车,我们踏着积雪轻车熟路的翻越山脊直奔白马一号沟BC(有二条平行山谷通往白马山脚,从北往南排列,下文简称1号沟和2号沟),这一次速度更快,只花了3小时25分钟到达预定大本营,那座亲切的牛棚还是老样子,里面有几片木板可以当床,中间活火塘能生火御寒,非常理想舒适,这就是山野中的五星级宾馆了,海拔4130米。

2013年1月16日 天气晴,微风

温暖的被窝让人流连忘返不想起床,小辉攀登白马期间学会一项新技能-快速点塘火,为我们大本营取暖工作作出卓越贡献,并在这里向传授他点火技术的李渊致敬,收拾好出发已是9点50了,不过三个人速度相当快,中午时分就攀上了4500米的垭口,这一段李渊舍不得穿磨得很锋利的冰爪,说留着双桥沟攀冰用,一直坚持拎着爪在陡雪坡上挣扎,可惜15天后他的爪还是变得一样圆钝。

原先在分析红色线路到虚线位置判断有个断崖,有可能是个冰瀑类的难点,真正到了现场一看我们都高兴了,只是一个碎石混合冰雪的35度陡坡而已,轻松的就爬上去了,一直到了4700米坡度和雪况有点糟糕才开始接组,贴近三角岩根部下方4800米左右,在一块巨石上面平整出一块营地。晚上对照前一天拍摄的照片,欣喜的发现貌似真如昆明山友说的可以翻过去进入预定的东壁岩雪槽,其实这只是空欢喜,是照片的视觉误差。

2013年1月17日 天气晴,微风

我们斗志昂扬的继续拔营上攀,一起步就郁闷坏了,出发不到3米远,积雪深达腰部,人陷在里面难以动弹,只有十几米远的岩壁根部变得遥不可及,好不容易人力推出一条坑道到岩壁打了一个岩钉,终于安心可以攀岩了,难度5.8-5.8我们采用行进保护,花了1个多小时翻上30米高山脊,沿着三角岩的东北山脊慢慢向顶峰靠近,下午14点左右到达三角岩顶峰,测得海拔4980米左右,再往前是悬崖,下方至少150米绳距的多段垂直下降,商议后一致决定放弃这条线路原路返回。

攀登还没有正式展开就这么结束了?我们当然不甘心,李渊提议换到2号沟试试,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和小辉有点打退堂鼓,尤其是我回程特价机票956元不能退,但扎拉雀尼的诱惑更大,都准备三年了,不能因为这样就放弃,登山最大的困难是要耗得起,回到香格里拉马上跟老婆请示延期回家,我最怕听到“马上给我滚回来”,但出乎意料的回复是“你去做想做的吧,注意安全就好。”霎那间眼角湿润了。

2013年1月22日 天气晴,微风

2号沟和1号沟区别是必须经过白马自然保护区设置在沟口的保护站,冬季也有二名护林员日夜值守,对于没有审批的外来者进入一律阻拦。通过朋友灰老虎帮忙,联系上保护区最大官员李处长,亲自交代总局谢局长安排,分局肖局长又帮忙联系提布站长,提布站长指示平措组长亲自带我们进沟,面对和一连串的官员交流协调,我头都晕了。

从提布站长那里得知我们下山后,白马区域连降几天大雪,担心积雪太厚连保护站都进不去。但是好运降临了,22号进山那天艳阳高照,面包车装上防滑链,一路畅行翻越白马垭口,途中看到一台越野车因为积雪打滑,差点翻下公路,真的好惊险。

1号沟我没来过,车子从国道转土路到达一处停建的隧道口,原先说好护林员出来帮我们背包进山,我就往包里装了很多好吃的,光是饮料就是四大瓶,美滋滋的想轻装逛进去,可惜联系不畅(没电了)背夫没来,只好自己背,平措说要1小时山路,我们翻个山坡半小时就到了,这里海拔3900米。

天色已晚接受平措的邀请在保护站过夜,这里有温暖的火塘和床,还有可口的青椒炒肉片,相对接下来几天艰辛的攀登,这里算是疗养度假山庄都不过分呀。睡一屋的护林员是位60来岁藏族大叔是虔诚的佛教徒,一晚上不停念经,也为进山祈祷祝福平安,告诫我们要小心野生熊,前天他还近距离和熊遭遇,吓得不轻。

2013年1月23日 天气晴,微风

今天计划只到大本营做调整以及观测,以我们脚程也就1个多小时,所以悠闲的挨到中午时分才出发,二个护林员帮着背包(150元/包),我们轻装速度远超背夫,不时停下等候他们,到了传说中都铺上实木地板的小木屋,发现离山脚还是远了点,商议继续前行靠近起步位置,这二名护林员说没去过沟底,不知道还有没有牧民的牛棚子,如果没有其他牛棚子,就得住帐篷,不过运气不错,翻过一道梁子后,看到一间破败的牛棚,屋顶全漏的非常敞亮,晚上可以看星星,BC海拔4095米。

从BC看扎拉雀尼仿佛触手可及,用微单镜头拉近拍摄分析研究,预定的攀登线路清晰展现在眼前,我们总结了三个难点,碎石坡(目前覆盖较厚雪层)尽头有一处20米高断崖,夏天有流水,潮湿难以攀岩,其次岩雪槽雪盆面积很大,存在深雪和雪崩风险,需要贴近岩石根部绕行,将会增加难度和强度,其三,5200米左右位置面临二个选择,向左横切是很陡的雪坡,否则选直上攀登狭长烟囱通道,至少有二段冰瀑,后来在实际攀登中遇到变数更多,容我继续道来。

2013年1月24日 天气晴,微风

作为反季节攀登,寒冷起床是件痛苦的事,必须用意志力战胜一切,今天破天荒起了大早7点30分,嘿嘿,这时天才刚刚亮。我是三人中行进节奏最慢的,所以提前15分钟就出发了,果然走了一个小时多后,二“神行太保”追上来了,郁闷呀我这步速除了藏族协作,估摸还过得去,可小辉太逆天了,背的最重跑的最快,吃兴奋剂了吧,李渊最得意的说法,“我每次被他拖着走,终于在博格达2峰攀登时拖垮小辉一次,我骄傲!”可想而知这位人形牦牛的恐怖……

碎石坡积雪过厚非常难走,不小心会陷到雪窝可能崴了脚,但我们很快到达第一个难点――断崖处,感觉是难度没昨天判断的大,起步的三米和最后三米都有70-80度,且附着薄薄冰雪没抓点非常恼火,李渊先锋上,冰爪尖摩擦岩石发出刺耳的声音挠心挠肺,太难受了。

翻过断崖后碎石雪坡稍缓,接组继续前进,没多久就到了4500米雪盆地区了,小辉嫌我跨度小体重轻,踩完后他还得再陷一次,自告奋勇踏雪开路,开始雪只到脚脖子,渐渐的一脚下去没到膝盖,为避免引发雪崩,我们专挑岩石冒出雪面的线路向东北山脊根部靠拢,避开大面积雪崩区域。按李渊说法“小辉是吃了大力金刚丸,”一口气踏雪开到C1。在4857米东北山脊边缘我们用各种办法人工刨出一块2米见方的营地,这里隔着山梁那边就是2011年的C1位置,但这道山梁堪比幺妹的珍珠项链还艰难,更何况要直上直下,简直浪费体力和时间,这种线路不知道为何凭空想象出来的被人穿越,登山运动中吹嘘会导致严重后果的。

2013年1月25日 天气晴,微风

7点半起到10点才出发,计划是顺着岩根继续上攀,可惜雪深达1.5-2米,不夸张的说,埋个人很轻松,有时挣扎一小时才开出二十米远(人力堆砌出1.5米深50公分宽小巷子),宁可攀岩难度大点,也尽可能避免涉及雪坡。有一次需要横切一段喇叭口地型的雪坡,为防止切割造成雪崩,李渊打了岩钉保护我们过去,然后自己从最上方狭窄处攀岩(能节省10多米距离),但是要面临一段8米高找不到有效保护点的岩壁,看的我们一身汗,按照难度评级至少5.10B以上,反正我徒手是不敢上,虽然摔下来是深雪,可是会被雪彻底深埋挖出来困难,那滋味估计难受得要死。

好不容易挣扎着到第三个难点,一段高40米冰岩混合至少4+的冰瀑阻挡在面前,起步是一段8-10米难度5.9+的攀岩,我们犹豫很久,李渊连续三次尝试攀到5米高时都退回来,喊着“不安全,不靠谱,找不到有效保护点。”我和小辉心都揪着,悬在嗓子眼了,大声说话都怕把李渊震下来,搞了一个小时上方喊叫,只差2米就能到冰壁打冰锥,做了一个心理锚点继续上,总之后来是成功了,如果冲坠的话也不知道那个心理锚点能不能发挥作用。

我跟攀的时候,一边爬一边惊叹佩服李渊勇气和技术以及体力(他可是负重攀冰先锋上的),大多数支点都要用冰镐钩挂,用冰爪尖踩一点点,除了力量,平衡把握要求很高,因为每个人都背着大包,重心把人往后拽还需要一定的对抗力,而且这么高海拔冰瀑冻的石头一样硬,一踢一道白痕就差爆火星了,真的相当累,我感觉自己耐力不够一次到顶,右手因为长时间握镐发力,血液循环不畅,冻麻木了捂在怀里,稍微恢复立马难以忍受的刺痛,好久之后才感觉手回来了。

李渊连爬三段,上面还有让人恼怒的深雪,行进速度蜗牛一样实在太坑爹了,等到月光洒满扎拉雀尼的时候,终于在5127米找到一处理想营地,钻进帐篷时都晚上十点了,一天忙碌了12小时才上升海拔二百多米,可以想象雪况糟糕得令人发指,冰瀑攀冰也至少耗去二个多小时。

2013年1月26日 天气晴,无持续风向

昨晚凌晨一点多睡,我们七点就起来了,没有休息好,大家眼睛都布满血丝,我们像一群饿狼,依然斗志高昂,期望今天可以更靠近顶峰,接下去路线确依然还是未知数,没有把握直接冲顶,大包还得继续背着,深雪继续趟着。虽然艳阳高照,可全天都在山谷阴影里攀登,冷的脸都被冻住了,胆敢赤手触摸金属马上沾掉一层皮,三个人的防水薄手套攀岩都磨烂了,这也导致手指轻微冻伤,这种深雪极其消耗体力,每前进一步需要清理和踩踏几个立方的粉雪,C2出发十几米向右拐进烟囱通道,我们采用行进保护爬了三个绳距,为避开深雪向右爬上45度冰壁,而前面又是一道几十米高3+的冰瀑挡在必经之路,还是李渊大显神威负重攀冰,二颗冰锥就搞定这个3+的冰璧,这技术和心理素质不是一般的牛逼。

等我们都攀上来后,李渊说了一段话把我们高兴坏了,“我觉得再爬100米就找地方扎营,离顶不远了”这话只对了一半,事实证明离顶确实不远,可这100米海拔(爬了三个半绳距),我们爬到天黑黑心慌慌。打着月光在5407米寻找不到营地,被迫在岩壁根部平出三十多公分宽,一米多长硬雪上坐着过夜。打了四枚岩钉用主绳连上,把所有装备挂起来(包括人),因为我踩塌了10公分宽营地,自觉选择那个只剩下坐半个屁股的位置,以弥补非法强拆之罪,这是有史以来最恶劣的坐姿,需要侧身穿着冰爪顶着矮30公分的雪地,才不至于滑下万丈悬崖,而且保持凌空直坐,撑不住了用戴着头盔的脑袋靠一下岩壁或顶在面前的牛尾上,因为姿势别扭,腰右侧疼了一夜,睡袋只能胡乱盖在身上,不能脱鞋爪只能扛着被冻,不知是麻了,还是冻坏了,时而针刺一样疼,时而不能言状的难受,忍,我忍,忍无可忍,还得再忍一忍。三个人遭遇问题大同小异,非常疲累却又无法入睡,爬了一天都懒得拿吃的,喝的除了小辉有个保温杯分了几口,我和李渊都是用饮料瓶装水,剩下半瓶早就冻成冰了。C3这样地形夜晚不允许掏出反应堆化雪煮水,一切有待天亮再说吧。

望着远方白马垭口国道偶尔驶过的货车,我不由傻想连篇,司机要是看到扎拉雀尼顶峰下方挂着三个人会不会报警?会不会明天进来什么消防队武警护林员藏民啥的救援队,那么他们最好带瓶大可乐上来,对了,我很想吃烤鸡翅。胡思乱想之间迷迷糊糊,猛一瞌睡时全身感觉失重,原来屁股滑下去,安全带突然收紧发挥作用,我的胯部遭殃了。

当东方露出鱼肚白时,感觉太亲切了,一种宛若新生的感觉,感谢好天气,感谢没起大风,感谢没有被寒冷饥饿打倒。

2013年1月27日 天气晴,无持续风向

决战的时刻终于来临,最后75米海拔主要是混合性攀岩,V字型线路用了三个绳距到顶,而难度不小,尤其第二段攀岩五米后翻上雪脊,是典型珍珠项链状的雪檐,暴露感很强,你不知道下一脚是否会造成雪檐坍塌,那么人就可能直接滑向上千米深悬崖,虽然绳子保护着,那也需要经受冲坠的勇气。

最后一段绳距按李渊原话“我摘下墨镜看看不远了,戴上墨镜再看还很远,想放弃”,经过几次思想斗争,李渊终于成为世界第一个站在扎拉雀尼之颠的人,我们都是前三甲(额,只有三个人,哈哈),白马主峰接纳了我们,连续几天赐给无比的幸运,晴朗天气难得持续七天,我们的诚意感动白马雪山战神。匆忙环拍取证,测量高度(5482米),以及拍几组纪念照,把戈尔特斯的旗帜埋在顶峰,剩下的念头就是赶紧下撤,安全回到地面。当天大约下降了16段回到C2,睡在拥挤却平整的帐篷里,久违的幸福感涌上心头,再艰难险阻都过去了,今夜是幸福之夜!

上一篇:华为MediaQ(华为蜜盒)亮相MWC让客厅充满亲情 下一篇:雨将至,何时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