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舞蹈创作随想

时间:2022-06-08 10:32:31

少儿舞蹈创作随想

摘 要:少儿舞蹈不仅具有自身特定的创造规律,而且也享有自身特定表现对象和接收对象,对少儿舞蹈来说,不论是创作、表演还是教学,一旦离开少年儿童群体,就无可置疑地必将蹈入殇的境地。

关键词:少儿舞蹈;创作过程;表现手段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10-02

少儿舞蹈是属于孩子们的艺术,它是以反映少年儿童的精神和生活,结合舞蹈艺术形象化的一种具体表现方式,是少儿智能化的一种外延形态,同时,又是作用于少儿意识形态的一种教育手段。少儿舞蹈教育与创作的社会效益,只有依附于儿童群体才能显现出不同寻常的活力。为此,我们少儿舞蹈教育工作者,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确立精品意识,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更要从孩子的角度,创作出更多更好并为孩子们所喜闻乐见的少儿舞蹈作品,从而丰富广大少年儿童的业余文化生活。对于少儿舞蹈创作这一课题,本人在工作实践中产生了一些体会,下面,就以本人所创作的少儿舞蹈作品《杏叶儿绿杏叶儿黄》和《摸螺蛳》为例,作具体分析。

一、少儿舞蹈的题材应具有鲜明性、精确性、可塑性

儿童世界,五彩缤纷。作为儿童舞蹈的创作人员,不仅要有一颗纯净明亮的童心和对儿童赤诚的爱心,更重要的是要体验儿童的心灵世界,明确儿童的心理需求,善用儿童的视角来洞察生活、观察社会。少儿舞蹈的选材关键在于要以孩子的角度来挖掘题材,以孩子的表现手法来展现题材。一旦掌握了这种创作规律,就不难发现,少儿舞蹈的创作题材在生活中随手可得,再经过作者的反复酝酿、推敲、深思熟虑后,结合考虑突出题材的鲜明性,把握好题材的精确性,结构好题材的可塑性,为下一步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题材的确立,关系到作品思想性的高低深浅,影响着作品艺术性的优劣成败。

(一)题材的鲜明性

《杏叶儿绿杏叶儿黄》这一舞蹈作品,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以银杏叶的自然季节变化为主题,并采用独特的扇形叶子作为道具,通过银杏叶在春秋两季不同姿态和色彩的变化,为观众勾勒出一幅季节轮替、情境迁移的美丽画面。不论是春天的蓬勃还是秋天的萧疏,大自然遵循着这周而复始的规律循环往复,揭示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呈现在舞台上便是一幅幅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舞蹈画面。

(二)题材的精确性

“敲鼓要打点,做事要得法”。《杏叶儿绿杏叶儿黄》这一舞蹈题材,准确把握住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和对外界的观察力。带给孩子们的既有一看就懂的形象思维,又有耐人寻味的逻辑思考。儿童们思想单一,形象思维单一,不能层次太多,拐弯抹角,内容也不宜复杂,少儿舞蹈创作者一定要清楚所要表现的主体对象和客体对象,尤其是在短短几分钟的少儿舞蹈中,一定要注意题材选择的精确性。

(三)题材的可塑性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完美的舞蹈作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可塑性。包括音乐、灯光、服装、布景、道具等。少儿舞蹈更应该如此。少儿舞蹈《杏叶儿绿杏叶儿黄》在舞蹈音乐的选择上突出明朗、简单、形象化,且节奏感强,富有感染力,让孩子们听后能展开想象,有想跳、爱跳的欲望。音乐配合舞蹈,舞蹈追随音乐,给人的感觉是水融,如鱼得水,缺一不可;道具的选择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一张透明飘逸的绿色银杏叶,在孩子们手上时而聚集一堆,像一颗硕大的银杏树,时而又散开飘落满地,像一只只蝴蝶翩翩起舞;服装设计更是别具一格,作品开始的绿色部分只是用了一件色彩明快、线条简单的银杏叶状的A字型连衣裙,并添加了精美的点缀装饰,这样既彰显了个性,又富有很强的艺术性和美感。继而脱掉外面的绿色展现的是金黄色的一片,小演员瞬间转换成精巧可爱的短衣短裤,金黄色的服装上,一片片的叶子色彩斑斓,栩栩如生,逼真的效果让观众领略到了“一叶黄而知天下秋”的自然景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本人力求于从全方位塑造作品的完美性,致使该作品在参加省、市级赛事活动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1年,在“第六届全国魅力校园文艺汇演”中获得金奖,同年亮相第十一魅力校园春节联欢晚会,并在春节期间由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

二、少儿舞蹈要注重人与物的结合,动与静的处理,情与趣的体现

少儿舞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独特性,而每个少儿舞蹈作品往往是每个舞蹈编导自身艺术创作实践的经验和突破。

江南历来就有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人杰地灵,玲珑剔透之美誉。正是由于身处于这样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使得本人所创作的少儿舞蹈作品基本上都带有巧妙、灵活、精致、细腻的特点和风格,且逐步显现出自己的创作特色,本人从事少儿舞蹈创作、教育、培训工作已接近20年,通过自己多年来的实践和体验,在少儿舞蹈的创作上产生出自己的感悟,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人与物的巧妙结合

长期和孩子们相处,发现她们对动物和景物有着特别的偏爱,尤其是对小动物,什么米老鼠、唐老鸭、小山羊、金孔雀等等都是她们心目中的最爱。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我尝试创作了少儿舞蹈《摸螺蛳》,该作品展示了来自江南水乡的三个孩子,在溪河水栈边与一群小螺蛳一起嬉戏玩耍,寻找快乐的欢乐情景,作品自始自始自终贯穿了一个“巧”字。首先,在舞台的中央放置了三个可以移动的高矮不等的平台,无论是拼接起来还是在分开来处理时,均能巧妙地显现出――是一个充满了江南水乡特色的用石头砌成的水栈的河边场景;在角色搭配上形象各异,淳朴美丽的江南孩子稍大,活泼可爱的小螺蛳较小,一是突出了人与物之间的大小差异,二是显示了各自不同的个性;其次,在动作的设计上运用也很“巧”,特别是对“小螺蛳”特形动作的设计,其一举一动,一滚一跳,与为之精心设计的特定动作巧妙结合,诙谐而又生动地展现出了小螺蛳的鲜明特征,尤其是在舞蹈的一开始,一群玲珑剔透、活泼可爱的小螺蛳们,穿着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特制服装,排列成一个大S形围坐在静静水栈边,加之平台上的三个小朋友与之形成互动,在舞美灯光的映衬下,小螺蛳们以极其夸张的神态,拟人化的动作,一个一个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把小螺蛳的奇特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活龙活现,惟妙惟肖,给人以深刻印象,使观众们在欣赏同时,可以领悟到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思维。

(二)动与静的精巧处理

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得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就是来自于某个精美的静止式的造型,或者是某个极具动感的形态动作。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轻重缓急,有张有弛,此乃编创者的“出彩”之处。处理好舞蹈中动与静的关系,就等于把握住了这个舞蹈的命脉。在《摸螺蛳》这个作品的结尾处,在三个重组的移动平台上站立的三个小朋友,与围着平台的一群小螺蛳们交融在一起激情舞动,欢快的情趣,热烈的场面,把整个舞蹈推向了最高潮……就在此时,音乐声卡然而止,舞台画面也静止了,小螺蛳们以各种奇特的造型定格在这静止中,正是这瞬间动与静的巧妙结合,烘托出了分外强烈的反响效果。功夫不负有心人,该作品在参加江苏省第五届少儿艺术节舞蹈类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三)情与趣的有机体现

少儿舞蹈的编创者都是些成年人,与儿童年代已相隔甚远,对于孩提时代的生活经历一般都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为此,这就要求编创者需怀有一颗童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用心灵去感知孩子们所感兴趣的事物及其表达情感的方式,了解他们对外界事物的真实反映,从中广泛吸取和挖掘少儿舞蹈创作素材。

少儿舞蹈创作,不仅要有好的题材,在舞蹈的情节铺垫、表演情绪、动作编排、音乐设计以及服装道具的制作上也都要注重有情有趣。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们一旦对舞蹈作品产生了兴趣,就会为之吸引,为之所动,为之鼓舞。只有当孩子与舞蹈结成了“好伙伴”,才会从中接受美的感受,接受美的教育,使得少儿舞蹈这一载体,能以有限的时空,表达出无限的富有儿童情趣、充满幻想、充满高尚情操的美好世界。

总而言之,少儿舞蹈的创作,无论是对题材的选择,结构的设置,情节的安排,动作的设计,细节的捕捉,形象的塑造等等,其基点都应该是以儿童的视角、思想、情感去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反映生活;更要用眼睛、用心灵真诚地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应童心,去寻找童真之纯情,童真之欢乐,才能真正捕捉到生活的、纯真的、浓郁的、童心童趣的灵感,构想出少儿舞蹈创作之源泉,激扬起真、善、美的深刻内蕴,从而获得艺术创作的真谛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蔡婧.浅谈儿童舞蹈教育及创作的探索与分析[J].科学之友(下旬).2010(10).

[2]杨石珍.少儿舞蹈队少儿及残疾儿童的成长作用[J].民族艺术研究.1997(05).

[3]姚静.浅谈少儿舞蹈的创作和教学[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1(04).

[4]孙颖.浅谈少儿舞蹈艺术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S1).

[5]陈淑琴.幼儿游戏化音乐指导[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上一篇:原生态民间舞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性流变 下一篇:杨柳青年画中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