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背景下的中国食品涨价

时间:2022-06-08 05:03:54

国际背景下的中国食品涨价

打开今年国内的各大报纸,点击各个新闻网站,我们会发现“食品涨价”这个话题正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确,上至制定政策的政府高层,下至清早到菜市场去买菜的当家主妇,对今年年初以来食品价格的持续攀升都不可能熟视无睹。食品涨价,伴随而来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芝麻开花节节高”。物价为什么上涨?通货膨胀是不是就要降临?无论是抽象的数字,还是实际的物价,都给政府和市民的心理带来不同程度的阴影,经济学界也对涨价现象进行了跟踪和分析。中国的经济作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我们看今天的国内食品涨价,不可能割裂其与国际市场的关系。

国际原料市场价格飞升

目前国际市场上的食品原料价格呈现出普遍上涨的趋势,明显体现在粮食价格上。粮价的上涨有诸多原因。粮食供应大国如澳大利亚,自然灾害造成减产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而石油和化肥价格的上升使农业成本的不断上涨,也成为了涨价的导因。另外,与再生能源相关的工业需求正与日俱增,国际上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对玉米等粮食需求的大幅增加,如美国前不久宣布要把国内玉米种植面积从7%增加到15%,这样会减少其他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从而提高其他农作物的价格。这些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会对国际粮食价格有很大的影响。

有数据显示,国际粮食库存去年已接近1972至1973年的最低点,而国际粮价还只是1974至1975年粮食价格大幅上涨时的三分之一。1970年的国际粮价因库存不足而暴涨,同样的情况在当前的国际市场形势下随时都可能发生。

中国的粮食进口量相当大,国际粮价上涨直接影响到国内的粮食价格。如果国际粮价重演1970年的历史,国内的粮价对经济的影响恐怕不能忽视。粮价是“风向标”,它的变化会带动以粮食为原料的食品的价格。国际市场上油价的上涨,推动了国际市场粮价的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中国国内目前的食品涨价,国际原料市场的涨价是其中的部分原因。

全球通胀压力加大

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全球经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美国在第二季度已经重现增长的趋势;日本按照目前的经济复苏形势,进入正常的增长轨道是很有希望的;欧元区经济上半年明显优于预期;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尤其是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和其他一些新兴市场。全球经济的普遍增长使世界市场的资金以飞快的速度累积,资产价格飙升,这增加了通货膨胀的风险。为了消化这些富余的资金,各国银行只有启动利率工具,采用加息的手段来缓解通胀压力。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机构近日不断传出加息的消息,加息之风有蔓延全球的趋势。

在全球通胀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参与到全球经济中的中国,自然不可能不受影响。专家提示,经济由偏快转向全面过热的特征近来已在物价方面得到了体现,鉴于通胀压力不断加大,货币政策应该将稳定物价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而加快升值和加息步伐在所难免。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8月9日的人民币市场月报中预计,央行8月可能暂不加息,但年内可能至少加息一次。此外,报告还预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2007年将有5%的升值幅度。

在CPI明显上升并保持上升势头的情况下,采用加息的办法可以吸收市场上的流动资金,使其回流银行系统,减少投资和消费,从而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中国国内目前的物价上涨,很大程度可以归因于市场的供求矛盾以及流通货币和货源的不协调,因此通过加息来吸收流动资金,减少消费,不失为缓解市场压力,控制目前的涨价向通胀发展的一个有效工具。但另一个问题是,高利率意味着储蓄的高回报,利率的增加很可能会吸引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来寻求高利息收益,这将加大本国对资金吸收的压力,反而有提升通货膨胀的可能。所以,在处理物价上涨的问题上,通过加息来减少通胀的风险的做法是需要谨慎而为的。

通胀,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8月13日上午,国家统计局的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显示:在继6月份突破4%后,总水平同比上涨5.6%,再创十年来的新高。有市场上持续攀升的物价作为前奏,这个数字虽然超出预期,但已不再是悬念。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的不稳定因素。与以往制定的3%到4%之间的通胀目标相比,上涨5.6%这个数据算不算偏高?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担忧,通货膨胀是不是已降临,涨价会不会引发紧缩调控政策继续升级?对于时下的涨价现象与通货膨胀有多大关联的问题,经济学界和政府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不少专业人士对目前的情况还是持乐观态度的,他们认为就中国目前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前设定的通胀目标已经不再适用。随着GDP的快速增长,CPI的数据也应水涨船高。花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分析,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超趋势”增长,未来三四年经济增速可能都在10%以上,而3%的通胀目标只是与8%左右的GDP增长目标相适应。以今年为例,上半年GDP增速为11.5%,则CPI上涨4.5%至5%是比较正常的。

尽管时下明显增长的CPI数据,联系GDP情况来看还可以接受,国家也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平抑食品价格上涨的措施,对价格上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目前的涨价现象,对于普通居民以及政府部门来说,都是不得不给予关注的。

中国人民银行8月8日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目前中国价格上涨压力加大,通胀风险值得关注。该报告指出,通胀风险的上升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粮食、肉类等食品价格短期内易涨难落;能源资源价格存在上涨压力;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胀预期增强,对价格形成进一步的上涨压力,造成不良的循环。

去年,中国的外汇储备跨过了1万亿美元大关,位居全球外储榜首。在最近的十年里,中国的外汇储备都是以惊人的速度激增。过于富余的外汇储备,迫使央行不得不相应地对冲人民币,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也相应地增加。长期以来,中国在进出口上一直处于顺差地位,而目前国际收支顺差矛盾在持续积累后有向物价上涨扩散的趋势。再联系目前的国际环境来看,国际市场上的油、粮等价格持续上扬,各国对进出口贸易的频频调整,中国只要参与经济的全球化,必定会受其影响。

综合国内外因素判断,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那么简单,通货膨胀风险是趋于上升的。 央行表示,总的来看,在全球通胀压力上升的背景下,中国目前需要关注和预防食品等涨价向一般消费品传导的风险。

虽然就目前中国物价的整体情况作出通货膨胀的结论为时尚早,但学者仍提醒决策者应当提防通货膨胀的形成。“通货膨胀”的忧虑并非杞人忧天,面对剧烈变动的市场形势,投资者、决策者不能不对通胀保持警惕之心。

上一篇:企业篇:创新“点亮”发展 下一篇:中国企业也要拿起知识产权这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