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语文课堂教学中良好心理氛围的创建

时间:2022-06-08 03:00:37

探讨语文课堂教学中良好心理氛围的创建

语文学习效果和学生的习得建构方式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改变单向注入的教学方式,采取基于学生认知特点和实际需要的教学策略,积极诱思探究,能够建立起强大的学习磁场,使学生的学习心理处于相对亢奋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心怀大爱之心,充分展现个人魅力,挥洒灵动的个性化教学语言,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就一定能够营造起良好的心理氛围。

语文课堂教学心理氛围教学策略毋庸置疑,语文教学的效果必须通过学生的习得才能显现出来。一堂语文课,只有在学生积极参与、良好互动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心理状态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制约着学习效果。所以,积极探讨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方法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创建良好的心理氛围呢?

一、构建教师个人强大的魅力磁场

中国教育有一句古训是“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让学生乐见,才能乐学。如果师生之间连起码的信任都没有建立起来,很难形成良好的师生情谊场。要构建良好的师生情谊场,形成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强大的心理磁场,教师就必须在个人魅力上用心。所谓个人魅力,就是个人满足他人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个人由语言、动作、气质等所表现出来的,得到别人的充分认可,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的情感活动。

笔者为了了解学生对语文课上课状态以及对本人的看法,特意安排了一次作文,作文题目是“给语文老师的一封信”。有一个学生这样说道:“老师,我希望下学期开学的第一天,还能看到你那张脸,一张熟悉的脸。”这意味着他已经认可了我,自然他就会跟着我学习了。

当然,彰显人格魅力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深厚的专业学养、高超的教学艺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视如己出的大爱之心。在具体操作上要尽可能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1.让教学语言灵动起来

教学语言是贯通师生情感和智慧的媒介。没有哪一个学生愿意倾听枯燥、呆板、陈旧、滞涩的表达,没有哪一个学生能够容忍毫无个性、缺乏亲和力的语言环境。相反,谁都喜欢严谨、流畅、优美而又不乏幽默诙谐的灵动表达。很显然,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演讲家的素质、演员的天赋和文学家的风采。一个教师的综合实力决定他的语言的魅力。所以,优化教学语言需要长期努力。

2.让点点关爱闪光

一个教师对学生最大的影响莫过于无微不至、无时不在的真诚关爱。当学生强烈地意识到来自于老师的关爱的时候,那么他一定会因温暖而感动,因感动而勤奋学习。作业检查中,我发现一个学生用普通而又用过、且陈旧的练习本作读书笔记本。我没有批评他,直接送他一个厚厚的本子,在语文课堂上,当着大家的面,对他说:“送给你,写吧。”这位学生后来的变化即说明了爱的效果。所以,语文课堂要创建良好的心理氛围,就应该把对学生的爱放在重要位置。可想而知,一个充满爱的课堂莫不是一个学习语文的温馨的港湾吗?

二、探究基于学习需求的教学策略

职业高中的学生职业化教育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内容和方式与普通高中有所不同。针对教学实际,采取基于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策略就非常重要。

1.模仿职业环境

当一个人有某些需求的时候,他做事的积极性会很高,所以,根据学生职业化教育的需要,设置职业环境,组织课堂活动,会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个相对兴奋的状态。比如,古典文学的教学。可能不少人认为,古文生涩难懂,和现实差别很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很低。其实不然。同志就比较善于运用古文经典语句,彰显软实力;总理在访问印度的时候,盛赞中巴是“道义之交”,并引用了一句古语“博弈之交不终日,饮食之交不终月,势力之交不终年,惟道义之交,可以终身。,博得巴方14次敲桌喝彩。同样道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打下厚实的文字、文学的功底,就能够提高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并最终反射到职业活动之中。如果语文老师始终树立这样的职业化语文课堂的意识,无疑将会使学生乐学,增强学习的内驱力。

2.积极探究

好奇心能够产生许多问题,促进人不断地进步。语文老师如果善于在课堂上诱思探究,就一定能够紧紧抓住好奇心,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我们知道,任何教学都离不开“问题”,任何教学目标的达成都必须依赖学生的主动建构。反思语文课堂,为什么学生年龄越大,就好像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低了呢?也许这与老师的操作模式有关。

扪心自问,语文老师很多情况下采用的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向注入的方式开展教学。如此,学生哪会买你的帐呢?有一位一线老师,自创了“完全问题教学法”,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设置适宜的课堂情境,以读者和学生身份积极影响学生完全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智慧地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适时呈现教师自己的评价、观点、问题及研究所得,及时破解难题,与学生一同分享,力求实现教学相长最大化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的阅读规律,极大地激活了学生质疑发问的学习心理。这个老师实验了一年,反响较大。听课的专家还差点认为,这是作秀,不可能。

当然,借助丰富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汇聚海量信息,有机融合进课堂之中,也是合适的选项。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利于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的创建。因为“学习心理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本质,对人的学习过程、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理机制、学习类型、认知理论、信息加工、记忆原理、学习策略、学习技巧、学习迁移等领域进行研究,总结出一系列的学习理论和学说”。所以,我们语文老师能够借助这些理论,不断优化,创建良好心理氛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春发.个人魅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

\[2\]曹南燕.认知学习理论.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

上一篇:信息技术“小课题”教学探索 下一篇:无溶剂复合机控制系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