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中的中西元素解读

时间:2022-06-08 11:15:48

《古诗十九首》中的中西元素解读

摘 要:自比较诗学在学界兴起开始,中西文化背景、艺术本质、艺术起源、艺术思维、艺术风格、艺术鉴赏向来就是学术讨论的重点,中西文化艺术的异同已被视为比较诗学的核心内容,但是除去异同之处,融合其实也是比较诗学应该关注到的领域,而这更体现在文学领域里。自中国文学诞生之日起,文学内容、文学样式、文学体裁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存在,无论是先秦两汉文学、唐宋诗文化还是明清小说文学的兴起,更不用说现当代文学。而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被钟嵘称之为“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略窥一二,虽然早已出现在东汉时期,但从比较诗学的视角来分析,其中仍然有很多中西元素的融合。

关键词:比较诗学;《古诗十九首》;中西元素;融合

曹顺庆在《中西比较诗学》一书,对中西文化从政治、经济、宗教、科学、伦理、语言、思维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五个大的方面阐释了整个中西诗学,其中包括艺术本质、艺术起源、艺术思维、艺术风格以及艺术鉴赏的比较。书中从地理发源开始谈起,指出西方文明因为诞生在爱琴海区域,海域造就的商业繁荣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重商主义的兴盛,而这反映到文学类型上正是西方叙事文学发达的原因,与之相比较,中国由于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的是发达的农耕文明,没有海上冒险的刺激惊险,农业文化导致的是以抒情言志为主的抒情文学。而这一根本差异造成的是中西诗学体系的巨大不同,在艺术本质上,西方讲求典型论而中国提倡意境说,在艺术起源上,西方讲求模仿而中国古代提倡物感,在艺术思维上,中国古代讲求神思而西方追求想象,在文艺风格上,西方注重风格而中国古代讲求文气,最后在艺术鉴赏方面,中国古代有滋味一说,而西方追求美感。这些都是中西比较诗学研究所关注到的差异,当然它们之间也有很多相似性,但是中西文学中除了异同比较的存在,也有互相融合的因素存在于彼此之间,这在乐府诗《古诗十九首》中可以得到一些印证。

《古诗十九首》是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的,它是在汉代汉族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深闺怨妇的离愁别恨,人生一世对世间万物的感叹以及民族忧患的家国情怀。语言的自然朴素,浑然天成,内容的丰富深刻,真切生动,让其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钟嵘《诗品》赞颂它“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称赞其“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但就是这样一类典型的中国式诗歌,它也不是单纯的一种文化与艺术的结果。

一、叙事与抒情的不可分离

在艺术起源这一问题上,西方一向主张模仿,而中国古代追求物感。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就是模仿的产物,文艺的共同特征在于模仿。而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提出:“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强调人对万物的直觉感悟。正是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主张,导致中西文学类型有了根本区别,西方以叙事为主,而中国古代以抒情言志为主。但叙事与抒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向来又是不可分离的,二者的结合恰似中国古代文学惯用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般。在《古诗十九首》中,叙事与抒情的融合几乎穿插在每一首诗中。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行行重行行》)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都是在叙述男女主人公离别的场景,走啊走,渐渐离君远去,相隔万里道路又崎岖,再见面不知是什么时候,北马南来依然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纯叙事的写作手法,而诗的后半部分,女主人为心爱男子的离去衣带渐宽,韶华逝去,这又正深闺思妇离愁别怨的抒发。又如: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青青陵上柏》)

诗的前半部分诗人直接由山陵墓地上的柏树引发感情,感叹人生长存活在茫茫天地之间,就好比是从不知名的远处飘来的一个匆匆过客。直抒胸臆表达出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的感慨。而诗的后半部分,却转而收敛感情,把视角转移到了洛阳城里的街道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及达官贵人们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抒情与叙事的结合更好的表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感情。

在《古诗十九首》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写作手法,如《西北有高楼》、《冉冉孤竹生》等,叙事营造环境,烘托感情,抒情升华主题,直抵胸臆。

二、节制与宣泄共存

中国古代在抒情言志中主张“发乎情,止乎礼仪”讲求感情需要节制,而在西方文化中,对于情感他们追求完全的宣泄,达到一种迷狂状态下情感的完全表露。但是并不是说西方对于情感的宣泄在中国文学中就不会存在,在《古诗十九首》中虽然没有郭沫若式“我把日来吞,我把月来吞”的狂野感情,但直接表达感情的诗歌也不在少数。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以上两首诗歌都是对女子相思之苦的表达,诗中没有迂回掩饰,直接表达出女子因远游的人不回,而孤枕难眠,因不得见思念的人而终日以泪洗面。这样直接表达深闺之思的诗句在当时封建保守,女子地位低下的环境中算得上是惊人之词了。又如: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驱车上东门》)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生年不满百》)

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返,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经不起多少跌撞。因此喝点好酒,穿些好的衣裳,赶快享受眼前的快活,人生短短数十载,不要长怀千年的忧愁,韶华易逝,行乐需及时。这两首诗就是典型的直抒胸臆的作品,因时光易逝,生命苦短直接抒发感叹,也是对西方宣泄说的很好表达。

因此,从《古诗十九首》中我们既看到迂回婉转的典型中国式诗歌表达方式,也可以看到热切直接的情感抒发,虽然不同于西方宣泄说那样达到酒神的迷狂状态,但这已是中国式诗歌宣泄的最直接表达。

三、表现与再现兼收

亚里士多德认为,哪怕是丑恶的形象,哪怕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例如尸首或最可鄙的动物形象,只要描写得惟妙惟肖,就能让人感到,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摹仿一定要逼真,只要逼真,丑也可以化为美,这种惟妙惟肖的摹仿就是所谓的“再现”。因此,在西方文艺作品中逼真再现被认为是最好的艺术表达。而在中国古代,对物感说的推崇导致文艺作品更注重“表现”,因为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虽然“物”是第一性的东西,但外物并不是美的核心,“感物”关键在于“感”,有感必有所动,有动必有所现,集于中而形于外,这才是美。中国古代的“诗言志”正是对“表现”特征的最精炼的概括,所谓“志”就是指内心的思想与情感。因此曹顺庆在《中西比较诗学》一说中对此也做了相当多的阐释,指出西方就是再现艺术,而中国古代就是情感表现。但是这仅仅只是一种概说,在《古诗十九首》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二者在诗歌中并存。

在《西北有高楼》、《明月皎月光》、《东城高且长》三首诗中。第一首诗歌前半部分正是对西北高楼最真实的再现,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堂皇高耸好像与浮云齐高。交疏:一横一直的窗格子,指窗的制造的精致。结绮:张挂着绮制的帘幕,指窗的装饰的华美。高楼镂着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对高楼的描写细致入微好似一副高楼正在伫立眼前,这正是西方再现说的体现。而听到楼上飘下的弦歌之声,感觉到声音的悲哀,透过这悲哀,马上联想到是那因夫战死沙场,而痛彻心扉的女子。通过笛声领域悲伤之感,仿佛从诗句中的只言片语里我们就能体会到女子的悲伤与凄凉,这正是中国式感悟诗歌的独特魅力所在,尤其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惯用很多修辞技巧,如这首诗中的通感,还有古诗中常用的双关用典等,都在无形中为古诗的声、色、形、味方面增添了许多色彩。

第二首诗歌和第一首一样,前半部分也是再现图景式的描写。皎洁的明月照亮了仲秋的夜色,在东壁的蟋蟀低吟清唱着。夜空北斗横转,那由玉衡、开阳、摇光三星组成的斗杓,正指向天象十二方位中的孟冬,闪烁的星辰,更如镶嵌天幕的明珠,把仲秋的夜空辉映得一片璀璨!深秋,朦胧的草叶上,竟已沾满晶莹的露珠,深秋已在不知不觉中到来。时光之流转有多疾速。这段描述好似一副深秋夜色图,夜空中的星星,明月还有蟋蟀的低吟,仿佛这是一个活的电影画面,文字呈现给读者的是立体的美景和声音。除了有画面的再现,诗中也有人的主观体悟,在枝叶婆娑的树影间,又听到了断续的秋蝉流鸣,想到此时已是秋雁南归的时节,而当年的好友个个都辉煌腾达了,我却因仕途不顺而被视为陌路人,此情此景更是增添了我积郁心中已久的苦闷和惆怅。再现情景与表现感情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第三首诗歌一开始就对洛阳城的面貌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再现。洛阳城东面高高的城墙,曲折绵长,从鳞次栉比的楼宇、房舍外绕过一圈,又回到原处。此时又是一年秋风到来之际,空旷地方自下而上吹起的旋风,犹如动地般地吹起,使往昔葱绿的草野霎时变得凄凄苍苍。秋风、城墙、楼宇、杂草,萧瑟的秋景如电影片段般呈现。而此时的我因听到这天地之间的鸟啭虫鸣,也不禁感到凄凉悲伤,感叹这人活一世间,还不如这周而复始的四季轮回,人的一生是短暂易逝的,何不把握现在及时行乐呢。同样是通过再现场景,而后触景生情表达感情,再现与表现完美融合与词句之间。

结语

本文从中西诗学的角度对《古诗十九首》中包涵的中西元素做了浅析,其中包括叙事与抒情、节制与宣泄、表现与再现三个方面,整篇文章总体还是从艺术起源论方面来谈的,尚没有涉及到艺术鉴赏、艺术思维、艺术风格等其他几个方面,因此无论是从观点还是论证上都有很多缺陷和不足,但这也算是自己的一点看法和思路。当然曹顺庆老师的《中西比较诗学》一书绝对算得上是学术界非常重要与权威的作品,很多观点都是我们必须掌握和学习的,但从我个人来看,任何文学,无论是从样式、内容还是其他方面都不能对其进行绝对的划分和界定,融合与杂糅是很多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因此以批判和审慎的态度研读权威也是我们今天必须学习和意识到的。(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上一篇:论1949―美术批评理论中崇高美的表达 下一篇:洋务运动对医学现代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