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及其《二泉映月》的艺术成就谈

时间:2022-06-08 10:27:57

阿炳及其《二泉映月》的艺术成就谈

摘要:华彦钧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民间音乐家,他一生坎坷,道教音乐及其社会经历和民间音乐对其的艺术成就有很大的影响。二胡曲《二泉映月》是阿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二胡曲中最成功,最完美的杰作之一 。

关键词:二胡 华彦钧 二泉映月

一、 阿炳简要生平

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1950),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小四房人,道名华彦钧。

阿炳的父亲华清和(无锡雷殿的当家道士)是他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华清和具有较深的民族音乐素养,精于道教音乐,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其中笛子演奏地最好,被人称为“华笛”。阿炳从小受到父亲的严格训练,十三、四岁时,已经向父亲学会鼓、笛子、二胡、琵琶等多种乐器的演奏,并且初步掌握了梵音。十五、六岁时,已具有较高的演奏技巧,成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母亲吴氏是无锡城中一中产阶级家庭中的寡妇,当时道士与寡妇相爱,是封建礼教所不容的,因而自阿炳来到人间,母亲便无法呆在家中,被迫回到娘家,没出三年便忧郁而死,阿炳从此失去了母爱。他是在“天落子”的嘲骂声中长大的,同时形成了倔强的性格。

阿炳后来利用各种途径拜了不少民间艺人为师,广泛地接触和深入地学习了当地的民间音乐,特别是江南一带的民间歌曲和地方戏曲音乐,这一切奠定了阿炳艺术创造的深厚基础。

阿炳29岁时,父亲不幸病故。空虚、苦闷的他接触了几个自所谓理解他的不三不四的人,最终不慎落入了吃喝嫖赌的陷阱。后不慎染上了梅毒得了眼疾。这期间,他的亲人、朋友曾劝过他,但军阀混战、日寇入侵、政局腐败、民不聊生以及自已内心深处的空虚迷茫与身体上的病疾折磨煎熬着他,使他常咬着牙对人说:“我是吃喝嫖赌的精”,妄图以消极的堕落与之抗争。后来他双目失明,而且除了他心爱的乐器和父亲留下的几间破屋外几乎一无所有。

他对所受的打击感到是罪有应得,双目失明的阿炳似乎已经走到了黑暗的尽头。寂寞中形单影只的他在无尽的黑暗中悔恨不已,几度想一死了之,但这时好像被赋予了生命力的二胡、琵琶解救了他,他不得不承认是音乐把他从苦海中唤醒。他终于拉起了二胡走上了街头,来到了劳苦大众的中间,走到了社会最底层,开始了卖唱艺人的生涯。唯有音乐才是使他留恋并坚持生活下去的忠实伴侣,悲怆屈辱的生涯对他悲凉沉郁的艺术风格有重要的影响。

二、 阿炳作品的特点

或许是因为他的出身,或许是因为他特殊的坎坷经历,也或许是因为当时整个社会大背景如此,阿炳的作品是现实主义的,他以鲜明的爱憎感情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人民某些方面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风貌。他的艺术活动(包括他的演唱艺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意义。阿炳以自己的创作、演奏,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表现了被压迫阶层在旧社会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

阿炳的流浪生活,使他大量接触到江苏南部的民歌小调、丝竹乐、锣鼓乐、锡剧等,对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新鲜而生动的素材。但阿炳的创作不是这些民间音调的简单组合,而是创造性地加以丰富、发展而有别于当时的民间音乐。

阿炳在二胡、琵琶等艺术作品中体现了相当高的艺术造诣,他用音乐诉说着他毕生的不幸,作品饱含民间音乐的精髓,情真意切,深刻感人,表达了他对人生况味的多重感悟。他留下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亲传的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首首堪称千锤百炼的精品。后被收入了1956年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阿炳曲集》,成为中国近现代民间音乐研究的宝贵遗产。

阿炳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淳朴苍劲,感人至深,多以短弓见长,滑音的演奏给旋律增添了独特的韵味,他艺术修养的渊博,技巧的精湛高超,当时是无与伦比的。以至于我国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30年后还感叹无人能再现阿炳当年的苍凉与遒劲。在琵琶演奏上,他也有很深的造诣,左手触弦坚实、右手以大指开板为特点,气质淳直、粗犷键朗。

《二泉映月》是阿炳最杰出的二胡代表作,这首乐曲原为道教的唢呐曲,具有浓郁的宗教音乐风格。20世纪30年代末,他在街头流浪卖艺过程中,经过反复演奏、加工、创作,引入了苏南一带的山歌、小调、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滩簧腔甚至广东音乐 《三潭映月》的音调。它从最初不定型的片段到完整结构,经历了久远的年代才得以形成。华彦钧称之为“依心曲”或“自来腔”。在1950年夏天,杨荫浏先生等人在民间音乐的“抢救”性采风中为其录制了钢丝录音,并与阿炳先生商榷,定名为《二泉映月》。作品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作者运用二胡上五个把位的宽广音域演奏配合苍劲的运弓处理,流露出如泣如诉、如悲似恕的情调及对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和磨难的流浪艺人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泉映月》作为中国近现代民族乐器创作的优秀代表,以逻辑严谨的结构以及对人生的深切感叹,展现了古老民族的东方神韵。《二泉映月》的音乐是优美发明而深沉的,1993年《二泉映月》被称为二十世纪华人艺术精品,音乐家赵晓生说:“《二泉映月》成为他心灵的物化,成为阿炳的化身。阿炳就是《二泉映月》,《二泉映月》就是阿炳。”后面再加一句“二胡就是《二泉映月》,《二泉映月》就是二胡”也是当之无愧的。

《二泉映月》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也博得了许多国际友人的喜爱与赞扬。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了这首曲子的演奏后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这一评价对阿炳的《二泉映月》既是崇高的,也是十分恰当的。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阿炳作为一位民间艺人,在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历史积淀上,以自己度过的沧桑岁月和不平凡经历凝聚成了逐渐获得世界性声誉的传世之作;应该说,他是一位在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走名世界的民族、民间音乐家。

或许诗歌能更好地表达我的未尽之意:“是阿炳用灵魂之光/谱写的一首苦难之歌/每个音符都在倾诉/命运之多桀/阿炳以二泉洗脸/以二泉之泪平静心中的巨澜/细小的琴弦往返于浪峰之颠/悲愤和怒号/在两指间将灵魂洗刷得/淋漓尽致/面对音乐 虔诚的灵魂/在月光波动之下双膝下跪/倾听泪流满面/沉重的泪水滴落在弦上/二胡的胸间顷刻作痛/每次跳动 二胡的内心/就伤口迸裂/就出现一次闪电/直至大师消失/如同语言/击中每个记忆的琴弦/使之痉挛并且燃烧。”

参考文献:

[1] 刘承华著.中国音乐的神韵[M].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2] 靳学东著.中国音乐导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

[3] 袁静芳著.民族器乐[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

[4] 张锐等著.名曲欣赏与演奏[M]. 北京: 文艺出版社,1988年.

[5] 高云山著.瞎子阿炳――《音乐天地》

(2006年10月完稿)

上一篇:抓好三个环节,矫治初中物理学习困难生 下一篇:化学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