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执教《吆喝》的教学感悟

时间:2022-06-08 05:54:05

两次执教《吆喝》的教学感悟

《吆喝》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 课。在教学时,原有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多次“碰壁”又多次修改,终于使课堂活跃起来,精彩起来。

案例描述

片段一:

师:看到“吆喝”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哪些问题?(生思考片刻后回答)

生1:谁在吆喝?

生2:在哪里吆喝?

生3:他们吆喝什么?

生4:为什么要吆喝呢?

生5:在什么时间吆喝呢?

生6:他们怎样吆喝的?

师: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读课文,拿起你手中的笔,将你找到的问题答案用波浪线划下来!(课件出示以上问题,学生听读课文)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阅读”一项中明确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的确“疑”是思维的发动机,是学生独立思考、主动积极学习的表现。教师让学生在课前自由质疑,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而且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能较快掌握]

片段二:

师:回荡在街头巷尾的吆喝声,在无心之人听来顿生厌烦,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作者听来却有一种独特的美!究竟它美在哪儿呢?请同学们跳读吆喝声最集中的十至十三段,划出其中你最喜欢的吆喝,在小组内试着吆喝吆喝,再按这种句试评析一番。

(课件出示:我喜欢 句,它运用了 (修辞手法、限制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

(学生读课文在小组内交流,学吆喝,品吆喝)

师:合作交流时间结束了,现在请各小组展示一下刚才探究的成果吧!谁先来呢?

生1:(跃跃欲试)我喜欢“葫芦儿――冰塔儿”(模仿吆喝)它运用了比喻,把葫芦儿比成冰塔,形象地写出了冰糖葫芦“塔”的形状。

师:不错,你读得很细!

生2:我想补充他的回答,这一句还写出了葫芦的晶莹。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生2:从‘冰’这个字。

师:你真不简单,比那位同学读得更细心。那么,你能学商贩的样子给咱们吆喝一下吗?

生2:(不好意思的、小声的)“葫芦儿――冰塔儿”

师:这么小的声音你能吸引顾客吗?(生笑)同学们咱们得怎么吆喝呢?

生齐答:大声、放开了嗓子吆喝。

师顺势说:我们一起吆喝一遍行吗?

生:(兴趣高涨、面带微笑)“葫芦儿――冰塔儿”(声音清脆有几分韵味)

师:你们真棒!还喜欢哪些吆喝呢?

生3:我喜欢“蒸儿又炸呀,油又白搭,面的包来,西葫芦的馅儿呀,蒸儿又炸”,它的语言很风趣,读来又琅琅上口。

师:为什么琅琅上口呢?

生3:因为它押韵。

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吆喝美在音韵上。(师板书:音韵美)

生4:我喜欢“小玩艺儿――赛活的”,因为它运用了夸张手法,吆喝出了小玩艺儿逼真的特点。

师:说得不错。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些句子里都有“儿”字,这可是富有老北京浓郁地方特色的京白语言,在名词后面加个“儿”字,使语言悠长、有韵味。谁能有味儿的吆喝一下这句话?

生4:我来(清清嗓子)“小玩意儿――赛活的呦!”

(该生吆喝得十分到位,还加了个“呦”字,使句子韵味更悠长,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为他鼓掌)

生5:我还喜欢“喝了蜜的大柿子”,它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柿子味儿像蜜一样甜、汁儿多、个头大的特点。

师:哎呀,好想咬上一口。这小小的吆喝词儿,魅力真是无穷呀!或比喻,或夸张,或拟人,写形、写色、写味儿,语言十分美。(师板书:语言美)为奖励大家赏析有功,我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老北京的吆喝声,感受一下这种美吧!

(师播放课件,学生聆听,赞叹不已)

师:听完吆喝大王的吆喝,感觉我们刚才吆喝得怎么样呢?

生齐答:不行。

师:觉得哪里不行呢?

生:声调上没有变化,不婉转。

师:对,老北京的吆喝,还美在声调上。(师板书:声调美)文章哪一段介绍了声调美?

生6:第十二段,有的声调细而高,有的低而沉,还有的忽高忽低。

师:原来声调要富于变化才能使吆喝更美。你能学一段吗?

生:6(大方地)“一包糖来,荷叶糕。”(吆喝得不够标准)

师:(用手势引导,和学生一起吆喝这句)我们再来欣赏几段不同的糖葫芦的吆喝声,进一步感受声调美。

(师播放课件,生再听欣赏)

师(小结过渡)吆喝不仅语言风趣生动、声调富于变化、而且十分讲究合辙押韵。作为民俗的一种,它的美更体现了民俗文化的美。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语言赏析能力培养这样表述:“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吆喝》正是引导学生赏析语言,培养能力的好教材。我设计了请学生畅谈喜欢的吆喝声,并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句式指导,让学生自由品析,与文本对话。学生有了初步感受后,再让学生模拟、表演吆喝,因为这种贴近生活的鲜活语言,只有让学生模拟语气、语调,通过他们的心、口、声真正绘声绘色的表演出来,他们才能体会吆喝独特的美。]

片段三:

师: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心门,学学身边的吆喝,说说身边的民俗。

(学生小组内交流、活动三四分钟)

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呢?(生纷纷举手)

生1:我吆喝磨剪子的:“磨剪子嘞――炝菜刀!”

生2:我学卖豆腐的:“豆――腐。”

生3:我学卖麻花的:“咸麻花、甜麻花、咸甜麻花焦麻花、喝酒品茶吃麻花。”

(学生们兴趣浓厚,争着表演,气氛热烈)

师:大家吆喝得真有韵味儿。下面我们再说说身边的民俗吧。

生4:我们老河口的南派木板年画很有名,他的传人陈义文老先生被请进央视作访谈节目呢!

师:你知道得还挺多。确实,年画在老河口历史悠久,能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贴上年画,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生5:我们老河口的民间剪纸也挺悠久,今年的梨花节上一位剪纸艺人现场剪了一幅《牛年春耕图》,获得全场好评。

生6:还有踩高跷、玩蚌壳。

生7:还有赞阳一带的威风锣鼓,都能增添节日气氛。

师:同学们知道得还真不少,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相关图片请同学们欣赏。(播放图片)这些年画、剪纸漂亮吗?生齐:漂亮!师:可惜这些宝贵的民俗文化精髓在逐渐消失,同学们作为中华儿女、时代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拯救、发扬传统文化。请大家课后商讨、整理拯救建议,并将它写成书信寄给老河口文化局。

[设计理念:教学要回归到生活,要让学生从课文中走进去再从课文中走出来。一堂有品位的好课,不只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把结束作为一种新的开始,即把结束作为引导学生联系课堂内外的桥梁。在这里,我设计“学身边的吆喝”“说身边的民俗”活动,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身边吆喝的美,启发他们关注身边的民俗。这样的延伸,不仅与文本主旨紧密相连,而且在愉悦的交流中使学生保护民俗的意识得到强化,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教学感悟:在《吆喝》一课教学中,当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后,我设计了“模仿吆喝”“品味吆喝”的环节,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自己发现、总结吆喝的美。而“新课标”也渴望更多的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嘴里说出来的。同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经典的吆喝声,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直观、真切体验的基础上分析吆喝的美。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一堂好课,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们自己提问、自己解决、自己体验、自己发现,教师只是引导、指点、促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才能成就课堂的精彩。

王丽君,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老河口。本文编校:艾永芳

上一篇:《散步》教学案例 下一篇:回归词语 准确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