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牛斯山的地图

时间:2022-06-08 05:33:35

比利牛斯山的地图

自成一派的组织行为学大家怀克,多次引用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所讲的一个小故事。

这是一次位于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的崇山峻岭中的军事行动。带领匈牙利军队某分队的年轻上尉派出了一支侦查小组深入冰山雪岭。不料,暴风雪开始了,一直持续了两天,小组人员没有回来,上尉非常担心,以为这些侦察兵恐怕活不了了。但是第三天,侦察小组居然奇迹般地生还了。发生了什么事?原来,当初侦察小组认为自己迷路了,正准备听天由命的时候,他们当中有个人突然在口袋里发现一张地图。大家冷静下来,安营扎寨,熬过暴风雪后,利用地图,找到了自己的方位,然后安全返回了。上尉把地图要了过来,仔细一看,无比惊讶地发现,这其实并不是阿尔卑斯山的地图,而是一张比利牛斯山的地图!

这个故事的含义是,当你迷路的时候,其实任何老地图都管用,前提是行动起来,积极地去寻找出路。联系到公司战略,在你感到迷茫的时候,其实任何老套的战略计划都管用,前提是大家都行动起来,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案。战略计划,从这个意义上讲,和地图没有什么区别,它们最大的作用是让人看到希望,从而振作起来,对前途充满信心。只要他们真正行动起来,一些实实在在的结果就会出现。通过观察这些结果,解释这些结果,就可以制定下一步的行动方案。而在现实中,管理者们往往把战略和计划之类的东西看得太重,他们往往忘记一个简单的道理:业绩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计划出来的。

摩根担保公司的执行副总裁鲍伯•恩格尔听到怀克讲的这个故事后补充说,如果侦察小组的组长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一张错误的地图,但还是把他的组员都带回来了,这个故事就更完美了。

恩格尔说得很对,他描述的其实是多数领导者所面临的问题。大家迷路了,领导者其实也并不知道该往哪儿走,他唯一知道的是,他面前的那个所谓战略计划或者路线图其实并不足以把大家带出去。这时候,领导者要做的是,面对这种现实,为大家提供信心,让大家往一个大致的方向行动起来。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密切关注他们的行动所产生的各种结果和线索,通过这些线索来了解他们现在的位置,他们想要去哪里,如何更好地达到他们的目的。

怀克强调信念在这里的作用。线索产生的各种推论未必正确,但在信念的力量下,按照这些推论所进行的行动,却提供了把这些推论转化为现实(至少是向现实推进)的可能性。

行动改变一切。很多关于快乐的理论都和这个道理相同:当你感到不快乐时,尽力像一个快乐的人那样去做,你会发现,快乐自然而然就来了。书呆子们甚至设计了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心理学实验来证明这个现象:如果用胶条把人脸上的肌肉固定在笑的位置上,这些人的心情就会变得更好!

这个现象也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你根据你取得的一个线索来预言你的行为对象的性质,当你根据这个性质,自信地对该对象采取行动时,该对象的性质往往就被你的行为所塑造。与此同时,你的预言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作出一些调整。这个过程几经反复之后,就达到了预言和行为对象性质之间的高度一致。所以,你刚开始时使用的线索和预言如果有些误差,并不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是这个不断行动、不断证实的过程。

很多成功的中国企业家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可能很土,很难和西方的主流管理概念或管理理论挂上钩,但只要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质朴刚劲,圆通成理,就应该坚持不懈,没有必要为那些不负责任的书商贩卖的、各式翻译蹩脚的真假洋货而放弃自己的理论。

王阳明曾说过:“知之真切笃行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种草根性的知行合一的力量如此之强大,有时候甚至有点像醉汉摔倒不容易受伤、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意思。相反,西方的概念和理论学不到家,则很容易会邯郸学步,后果严重。当然,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要国际化,要和不同文化、不同行业的人交流,必须使用主流的管理学语言,那是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

上一篇:一个男人和藏獒的故事 下一篇:让神经末梢更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