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放”有度,构建有效课堂

时间:2022-06-08 04:18:32

“收、放”有度,构建有效课堂

最近,教学了《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对于这节课,我经历了两上两改的磨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深入的研讨和不断的自我反思,对怎样构建有效课堂产生了一些自己的认识。下面就选取我教学中的几个片段展开论述。

【片段一】

[引导观察猜想]

师: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一下,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里藏着什么小秘密?

生1: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贴在黑板上)

生2: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贴在黑板上)

生3: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哦,你都知道对边相等了,看来你回家已经认真预习了。

师:谁再来说说长方形的边里藏着什么小秘密?

生: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也相等。(贴在黑板上)

[反思]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进行猜想。凡是与教师课前预设一致的,老师就相机把它贴在了黑板上。第三个学生猜想长方形对边相等。这里,教师应该敏锐地抓住这一生成资源,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相机教学“对边”的概念。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这个环节的教学进行了重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里藏着什么特征?把你的猜想和同桌说一说。

生:自主观察、猜想、交流。

生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2: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生3: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你都已经知道对边了,真了不起!那请你在图上指一指,和同学们说说什么叫对边?

生3:上下两条边是对边,左右两条边也是对边。

师追问:长方形有几组对边?

生3:两组。

师:他说的你们听懂了吗?谁再来指一指,说一说。

这样的调整,教师基于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有效地加以利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通过生生互动,主动认识了“对边”的概念。

【片段二】

[组织操作验证]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里是不是真的藏着小朋友刚才猜的这些小秘密,让我们动手来验证一下。

师出示活动要求:

1.可以利用尺子,有困难可以同桌共同想办法;

2.先研究长方形,再研究正方形;

3.研究好后和同桌说说你用什么方法验证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根据活动要求,自主操作。

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搜集资源。(学生资源很少,特别是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时,学生几乎都是用直尺在量。)

[反思]

这个环节的问题出在教师呈现的操作路径上,“可以利用直尺”,教师的本意是想给学生一些操作的提示。但没想到,正是自己的这片“好心”误了大事。由于这个操作要求的限制,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课堂生成资源贫乏,对后面的交流环节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重建]

师:同学们刚才猜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到底对不对,现在就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师出示操作要求:

1.拿出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2.先研究长方形,再研究正方形,有困难可以同桌共同想办法。

3.将自己研究之后的发现及时记录在学习单上,并和同桌互相交流。

生按要求操作,记录。

师巡视,个别指导,搜集不同的操作资源。

师将搜集的学习单并联呈现,组织交流:

这些同学是怎么验证的,你看得懂吗?谁来说一说。

这次重建,关键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方法。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本身就缺少操作的方法,因此在要求1中就给学生以明确的方法指导,但又没有硬性规定学生用什么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思维水平灵活选择操作方法。

【教学反思】

通过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教学,促使我不断反思,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一、预设目标随动态生成及时升降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

二、教学过程随动态生成合理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被教案这只“无形的手”所牵制,始终挣脱不了它的束缚。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了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

三、学习方式因动态生成适时更新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探究的方法;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合理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提升学习能力,积累活动经验。

总之,教师要建立生成性的教学观,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成为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会显得更精彩,更有效。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孝都小学)

上一篇:阅读教学中的“陌生化”理论运用及实践举隅 下一篇:浅谈小学英语口语评价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