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模式与常规管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影响

时间:2022-06-07 11:37:11

自我管理模式与常规管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影响

【摘要】 目的:对清远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模式,评价实施后对血压控制及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2年8月自愿参加该实验研究的高血压患者共60例(研究组),给予实施自我管理模式,另选择2010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102例高血压患者(对照组)给予健康讲座管理模式(常规管理模式),通过6个月的实施后,对两组患者血压控制及健康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的健康状况包括情绪等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自我管理模式; 高血压; 血压控制率; 健康情况

目前,为了提高对冠心病、脑卒中等高发病的控制和预防,对于高血压病的管理已经成为了许多专家学者的主要研究课题,对于高血压病的管理方式,目前多选择倚靠医务人员所执行的常规三级管理模式,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对于社区资源的利用度十分缺乏,且不能够激发患者的积极参与性,因此需要做大力的改进,有部分研究者尝试使用一些较新的高血压管理模式,但还缺乏较扎实的研究数据[1-2]。可以说,高血压病需要时刻保持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且必须终身坚持,因此选择使用于医生指导下的自我照顾模式就十分适合高血压病的日常性管理,必须以患者自身为主,积极调动其潜能,于医生的协助下实现自我管理的有效模式,为了更好地探讨这种管理方法,笔者于2011年9月-2012年8月对清远社区60例高血压患者实施了自我管理模式,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2011年9月-2012年8月清远社区高血压患者共60例设为研究组,并选择2010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102例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入选标准:有高血压医疗记录,且为在清远社区的高血压患者。排除标准:存在精神异常者予以排除;高血压且伴有其他肿瘤疾病,且在半年内有过化疗史予以排除,伴有严重躯体功能损伤的中风患者需排除。研究组男42例,女18例,年龄34~78岁,平均(67.23±8.23)岁,收缩压(145.89±13.85)mm Hg,舒张压(86.54±9.21)mm Hg,文化程度方面,小学25例,中学18例,大学17例;对照组男62例,女40例,年龄35~80岁,平均(68.6±9.31)岁,收缩压(145.66±14.25)mm Hg,舒张压为(88.30±10.12)mm Hg,文化程度方面,小学33例,中学54例,大学1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以及文化程度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通过宣传单以及居委卫生干部进行宣传等手段对社区患者进行动员,并采取基线调查,将自愿参加的患者进行登记,对102例患者采取常规的管理模式,对60例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模式,自我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一为患者的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课程;其二为医生对患者的支持,具体为:(1)课程时间为6次,一周一次,连续6周内授课完成,其中内容主要包括如何处理紧张等负面情绪、认识高血压疾病、自我管理的概述以及增强自信方法、放松以及与人交流的技巧、膳食学习、疲劳的自我管理、体重的控制以及戒烟、合理用药、自我监测血压等,将以上等内容编辑成册,作为阅读教材,必须要满足人手一册,授课的具体方式为志愿参与的医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授课,在6周课程学习后,要定期组织活动验证学习内容。(2)医生对患者的支持,社区需要具体为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提供一名医生,作为支持自我管理的老师,提供其联系方式,为了能够更好地支持患者的自我管理,参与支持的医生需要提前接受有关自我管理模式的培训。(3)实施模式分析,学习成功实施了自我管理模式的部分社区,以这些社区作为借鉴对象,学习期采用的参与型实施模式,即为社区卫生服务与街道、中心以及研究者三方面共同参与模式,街道需要将此模式归纳入卫生科的日常工作中去,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需将此归纳如卫生服务的例行工作中,大家各自发挥优势,分工要明确,最终完成自我管理模式的整个过程。

1.3 评价标准 健康状况的评价标准可依据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测量表[3],参考其评分标准,而血压控制率应以收缩压小于140 mm Hg以及舒张压小于90 mm Hg为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对两组实施管理模式后的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的健康自评分数、疲劳以及情绪低落分数均要优于对照组(P

2.2 两组在实施管理模式后,研究组的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平均下降值均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实施管理6个月后的血压控制率比较,研究组32例血压得以控制,血压控制率为53.33%,对照组30例血压得以控制,血压控制率为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31.504,P

3 讨论

倚靠医务人员所执行的常规管理模式,其不具有广泛的覆盖性[4-5],这是因为患高血压病的人群较多,而却不具有足够的专业人员,且对于高血压的管理,尤其重视非药物的一些相关措施,如自我的血压监测、生活行为方式等,完全依靠医生是不现实的,而自我管理模式,则为在医生的支持协助下,患者自身承担一定的治疗与预防模式,此种模式注重医生与患者自身参与,挖掘患者潜能,非常适于终身的管理。

据相关报道证实[6-7],通过了一系列的小规模试验,自我管理模式有着较好的血压控制效果[8],同时与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由此再次证实了该自我管理模式的优越性[9-10],在实施6个月的管理后,研究组的收缩压比对照组降低了10.74 mmHg,而舒张压也降低了2.20 mmHg,通过实施自我管理模式的研究组在6个月后的血压控制率显著上升,高达54.69%,而对照组上升不够显著,仅为30.41%,同时在有效控制血压的情况下,研究组的疲劳评分、情绪低落评分以及健康自评等指标均显著要优于对照组,但本文研究的对象主要以中老年为主,文化程度也平均在9年义务教育之上,因此本文中的自我管理模式对于年轻的患者以及文化程度较差的患者,实施后的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总结,同时在职高血压患者未来积极参与到该自我管理模式当中也是社区服务的一个重点探讨问题,更有待进一步分析。

总之,研究分析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并不是为了完全地将传统的常规管理模式所代替,而是为了更好地与后者相辅相成,补充后者的不足之处,本文研究结果也表明,常规的管理模式也可以有效地提高血压的控制率,但若想更好地提高血压控制情况,就需要有更好的规划,需要社区积极地组织患者,分成小组形式,进一步采取自管、互助以及医患合作的方式,即本文研究的自我管理模式,来提高血压控制率,也可以说是两种模式的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控制血压,改善当前本社区血压控制率较低的情况,提高治疗效果,解决覆盖面较窄等局限性。

参考文献

[1]顾伟玲,吴益康,王金荣,等.社区高血压病人自我管理模式探讨[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9,9(4):294-295.

[2]金爱娟.社区高血压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13):113.

[3]贾洪波.上海市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1):131-132.

[4]王敬丽,杨柯君,傅东波,等.高血压自我管理项目对自我效能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35-36.

[5]王敬丽,高运,史文红,等.上海市大场社区高血压分组管理结合自我管理模式的探索[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8,20(10):515-516.

[6]李永新,彭明益,薛晓斌.广州市某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2011,17(17):20-22.

[7]陈引东.护理干预对社区高血压病人自我管理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9(9):770-771.

[8]郭娇,欧爱华.我国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现状[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7):1354.

[9]张晓林.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连续化管理(一):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及发病特点[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8,15(10):35-36.

[10]曾丕兰.社区高血压病人的自我管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1):390-391.

(收稿日期:2012-12-26) (本文编辑:陈丹云)

上一篇:2008—洛阳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学分析 下一篇:人生失意不失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