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露薇 穿梭于硝烟中的“铿锵玫瑰”

时间:2022-06-07 11:23:30

闾丘露薇 穿梭于硝烟中的“铿锵玫瑰”

“上海出生成长,香港实现理想,成为一个媒体人,相信吵闹不可怕,沉默更可怕。热爱新闻,热爱网络。”这是闾丘露薇给自己贴的“标签”。

香港回归、98特大水灾、澳门回归、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上海APEC会议、抗震一线……闾丘露薇的采访履历几乎可以串起中国十年来的大事记。她永远站在一线,透过双眼见证历史,身体力行塑造着一个新闻人应有的崇高姿态。她透过记者这个职业观察世界、记录世界,她的成功不仅来自她的勇敢,更来自智慧与勤奋,以及对这个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年少已识愁滋味

闾丘露薇,于1969年出生在上海,祖籍山东。闾丘是个复姓,这个姓氏,在中国并不多见。很多人自从“认识”了闾丘露薇以后,才知道有闾丘这个姓氏。在她两岁时候,父母就离异了,母亲定居国外,父亲偶尔在周末来看她,由奶奶带着她一起生活。由于这样的“身世”,使得闾丘露薇过早的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自然小学也比同龄的孩子更加坚韧独立。小学毕业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上海最好的中学――华东师大二附中。在校期间,她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还参加了上海中学生记者团,并担任了团长。1988年,闾丘露薇又以高分考取了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提起母校复旦大学,闾丘露薇满是得意,“我喜欢这个名字,含蓄有透露着智能”。

入学不久,闾丘露薇就感受到了经济上的巨大压力。她不得不出去打工挣钱,以减轻奶奶的负担。颇费了一番周折之后,闾丘露薇才在一家外企找到了一份钟点工。为了不耽误学习,她必须争分夺秒。不久,闾丘露薇又在复旦大学学生经常出入的蓝心咖啡屋找到了一份做招待员的工作。到这家咖啡屋来喝咖啡的客人中,大部分是复旦大学的教师和同学,他们都认识闾丘露薇。当他们发现闾丘露薇竟然在这里端咖啡和饮料时,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有的同学甚至当面问她:“像你这样优秀的人,怎么干这种伺候人的工作呢?” 刚开始听别人这么说时,闾丘露薇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渐渐的,她变得坦然了。她觉得自己是凭劳动挣钱,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于是,她不顾别人的议论,坚持每周去那家咖啡屋打工。上大学半年之后,失去联系十余年的母亲突然有了消息,为了弥补对于女儿的愧疚,母亲此后开始定期给她寄钱。因此,闾丘露薇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她有了充足的时间去听各种讲座;读北岛和海子的诗;看三毛和李敖的作品;听齐秦和罗大佑的歌……和所有花季女孩儿一般,闾丘露薇过着明媚诗意的日子。

1992年7月,闾丘露薇毕业了。这时,她的母亲已从国外回到深圳,并开了一家外贸公司。闾丘露薇来到了深圳。到深圳后,她才发现,母亲公司的经营状况很不好。尽管她极力帮助母亲,但最终公司还是垮了。沮丧的母亲重新去了国外。这时候,闾丘露薇清楚地意识到:必须靠自己,一切从头做起。当时,与她一同去深圳的还有她的一位同班男同学。两人决定继续留在深圳,共同发展。 好不容易租到一套农民房,交了房租后,他们的身上只剩几十元钱了。当时,海南的一家汽水厂想在深圳打开市场,面向社会招汽水推销员。闾丘应聘了这份工作。初涉世事的大学生,工作中的诸多不易,难免有些措手不及。一天。闾丘露薇和同学用自行车驮着汽水在大街上走,突然下起了大雨。由于路滑,他们摔倒了几次,不仅损失了不少汽水,她的胳膊也摔破了,闾丘露薇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坐在雨中大哭起来。回到住处后,她发起了高烧。怕花钱,说什么也不去医院。第二天,仍咬着牙从床上爬起来,和同学一起出去。天道酬勤,那天,他们来到一家大酒店推销,酒店的总经理被他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给他们一份几万瓶的进货订单。闾丘和同学一下子赚了几千元,数着来之不易的钞票,她又一次哭了。此后,闾丘露薇换过许多工作,包括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最后,凭借流利的英语进入了当时是世界六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其中一家。

良禽择木而栖

“人时刻在进行选择,关键是,在选择的那一刻,要知道自己的长处以及想要什么”,年少时关于记者的梦想一直牵引着闾丘露薇,经过几番尝试,最终走上了记者这条路。

1995年,因为家人的原因,闾丘露薇移民香港,到达香港第二天,便开始找工作。由于之前的工作经验和扎实的英文功底,应聘成为香港传讯电视中天频道的翻译。由于公司财务状况不稳定,三个月后,她跳槽到TVBS,在这家香港最大的电视台工作了一年,闾丘露薇从编辑成了电视记者,进入这个圈子,给她带来了人脉,也带来了机会。由于TVBS是面向台湾观众而且节目题材受到限制,那时候,恰逢凤凰卫视中文台推出新闻节目,她的老板和同事曾静漪相继跳槽。对面选择的时候,闾丘露薇那分上海女人善于“算计”的心机完全的体现了出来。就像她的同事对她的评价一样:“她总是把命运牢牢地捏在自己手里,哪怕是捏得手心里出汗。”善于寻找机会,善于把握机会,就是闾丘露薇的“算计”。凤凰卫视是一个以香港为基地,内地为主要市场的电视台,闾丘露薇从小在内地长大,对于内地文化背景的了解,是许多中国香港人或者中国台湾人都做不到的,加之在香港本地电视台的工作经验,构成了双重优势。就这样,闾丘露薇进入了凤凰卫视中文台。

在此期间,闾丘露薇考取了香港浸会大学的传播学硕士研究生。白天,她要拼命地工作;晚上和周末,要去上课;已为人母的闾丘露薇还要坚持自己带孩子,当时的凤凰卫视远不及今日的“风光” 台里只有一个新闻栏目《时事直通车》,窦文涛主持,记者一共3个,所以常常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所有人在一个小房间里,外加几台电脑。不比老牌的电视栏目,闾丘露薇出去采访的时候别人会看不上,不愿意接受采访,遭人冷眼更是常有的事,那真是一段艰难的日子。

闾丘露薇深知,要想在凤凰卫视站住脚,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不俗的实力。她每天都要工作十多个小时,一天发稿四五篇,为了赶稿子,她常常要熬通宵。得知台里要办一个经济类的栏目,为了弥补自己经济知识的欠缺,她又在繁忙之中抽出时间去读财经硕士研究生。读完了财经硕士研究生后,凤凰卫视刚好要开办一个财经节目《经贸周刊》。台长指令闾丘露薇和另一位主持人一起主持这个节目。此节目一播出,立即受到各方面的关注。闾丘露薇新颖的报道风格很受观众欢迎,她的出镜率越来越高,并获得了不少随国家领导人出访的机会。

见证历史的铿锵玫瑰

2001年美国攻打阿富汗,她是全球首位进入阿富汗腹地喀布尔采访的华人女记者,获得前国务院总理朱基当面称赞,“你很了不起,我佩服你。”在2002年2月和2002年底,又两度前往阿富汗采访,成为惟一一位三进阿富汗的华人女记者。

到战地采访,为了将危险降到最低限度,闾丘露薇动了一番心思。“我们一直跟英国记者在一起。我们想,他们不会自己人打自己人吧?尽管如此,炸弹能炸到哪儿,我们也无法预料。在这样的场合下,生与死是听天由命的事儿。”穿梭于炮火中,闾丘露薇从未害怕过。她说,不光是她,在场的所有摄影(像)记者和文字记者都是如此。炮弹从他们的头上飞过,落在离他们一百米左右的地方爆炸,所有的记者都跑过去看哪里有硝烟,而不是去找哪里有防空洞。“这是一个职业记者的基本素养。我们只是在一个工作的状态,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闾丘露薇非常坦然。

2003年伊战爆发,她主动请缨去了巴格达。当时伊拉克签证非常难拿,她跑两会时就去和伊拉克签证官“天天交流思想,聊得甚是投机”,结果别人的签证都是两三个月才拿到,她两三天就磨下来了。“那时签证是10天到期,要换人时只有我有签证,就去了。轮到我去的时候,打起来了。”闾丘露薇站在战火纷飞的巴格达市区进行报道,镜头前,她的沉着冷静再次让世人震撼。她是当年前往战争现场的唯一华人女记者。

战地采访,为闾丘露薇赢得了“战地玫瑰”的声誉,朱基总理曾当面称赞她:“你很了不起,我佩服你。然而对于那段让世人难忘的经历,闾丘露薇自己却不愿多谈,也不认同“战地记者”的称号,更怕人家称赞她:你好勇敢!每个人对她两年前的表现仍然历历在目,这让她有些无奈:“对我自己来说,回来两年多了,他们每一次见到我,还说:‘啊,闾丘,你好勇敢!那次在巴格达……’我心里就好伤心噢!从这句话里面,我觉得他们只看到我所做过的百分之一的事情,那百分之九十九好像白做了。我觉得我还得继续努力啊,要让人觉得闾丘不单单是做过这样一件事情。”

闾丘露薇在大学里演讲,有些生学说要像她一样,做一个战地记者,每次,她都会泼一下他们冷水。闾丘也没有诗化这个职业,她说“在香港,记者这个职业,让人好好地生活都有点困难。没有时间,没有足够的金钱。至于战地记者,这世界打仗的机会不多,即使打了,能够参与报道的媒体也不多,绝大部分的人都不能够成为战地记者。”

从巴格达归来后,闾丘到了北京,开始了长驻内地的采访报道。这期间,她经历了非典的非常时期,也参与了两会的报道及记录了东南亚海啸的历史时刻,也顺应名人出书的潮流,动笔出了两本书,生活在她面前展开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身体力行培养公民的媒介素养

“我觉得知识分子很重要,你用嘴巴说,好像改变不了什么,但你在那里唠唠叨叨地提醒大家:社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很理性地讨论,总会有点帮助。”当被问及媒体的力量是否能够推动社会进步,闾丘露薇坦言“这不是依靠记者个体,或者是媒体这个行业,需要的是每个社会上的个体能够有共识,能够愿意接受事实,能够愿意聆听和表达,能够愿意讨论,能够包容,这样才能够带来社会的进步。”从新闻人到公共知识分子,闾丘露薇做了多方面的尝试。

从伊拉克战场回来后,不满足于做“战地玫瑰”的她,有意识地在寻找一个可以发出自己声音的平台。博客正是她找到的第一个平台。2005年,她开始写博客。她写博客像做新闻一样认真,为了得到更多回应甚至认真考虑选题。如今,她的博客点击量已达到3200多万。闾丘露薇也被人称为“最具公共知识分子气息的女性”。闾丘也是最早活跃在微博上的知名媒体人之一。她的微博被称为“最有新闻性的微博”,关注者高达四十多万。常常可以见到她在微博上征求网友对选题的意见,或者寻找采访对象,或者发表对时事的看法。

2006年,闾丘露薇获得了尼曼奖学金,前往哈佛大学留学。一年之后,闾丘露薇从美国返回香港,一些同事觉得她应该朝评论员转型,2007年6月11日晚10点,她在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时间》节目出任主持人。“24分钟,我表达的都是我想说的。”闾丘认为,如果可以说话,却不是自己想说的,那语言也就失去了意义。在2007年离开这档节目时,闾丘在博客上写道,“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从美国回来不太收敛,太冲了,所以只做了4个月。”

为了推广公民记者的理念,闾丘露薇于2007年创办了知名博客社区“一五一十部落”,这是一个立志于独立、自由、客观的个人新闻媒体,云集了一大批一线记者、意见领袖和精英知识分子,通过意见领袖引导普通公民,通过精英意识、文人气质和使命意识,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一五一十部落”提供独立的观点、有价值的信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依靠普通公民提供可信任的信息来源渠道,同时通过分享、互动和负责任的报料,使公民的媒介素养得到更好的培养。在那里开设博客的同时,你的身份是公民,是读者,也是记者。

2009年,《天下被网罗》栏目开播,灵感也部分源自闾丘露薇所追求的“公民记者”理念。她注重对网络原创内容的挖掘,注重来自公民的力量。质疑和公正是她做节目一直坚守的原则。从《总编辑时间》到《天下被网罗》,这两档她希冀由记者向评论员转型的节目,她都被迫中途退场,虽然领导时常提醒她“少一点使命感”,她却坚持既然做了这一行,告诉大家事情的另一面,是她的责任,也是她的底线。

如今,身为凤凰卫视资讯台采访总监,闾丘现在的工作只剩下每天早晚两个例会,审核并确定当天的新闻头条,“不过是四十分钟的活儿”。 她留着新烫的短卷发,素面朝天,笑意盈盈,穿着黑色毛线娃娃装背心和平跟休闲鞋,平静、温和,与冲在炮火纷飞中那个勇敢、彪悍的“战地玫瑰”相去甚远,更难以与朋友眼中“很有野心的、男生都害怕的、很厉害的那种人”对上号。

历程评述:

“见证历史―――这点与其他记者相比,真的非常幸运。”见证过如此多重大事件,闾丘露薇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旁观者和记录者,她致力将真相呈现给观众,做独立、客观、真实的新闻。她说:“别人有潜规则,我有底线。”她轻声细语,却处处透着坚定执着。闾丘露薇如玉,温婉质坚,又不失光彩毕现。

上一篇:杰里.桑德斯 永不放弃 永不投降的硅谷斗士 下一篇:洪学智 共和国“两栖”上将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