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田径运动队训练特点探讨

时间:2022-06-07 09:39:44

普通高校田径运动队训练特点探讨

摘要:目前,许多高校普遍建立了高水平田径运动队,高校运动队的训练不能照搬专业队训练的方法,如何结合高校的特点,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科学的训练,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 田径 运动队 训练

一、高校田径运动队训练的现状

(一)学训矛盾突出

普通高校运动队员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在校期间既要保证训练,促进运动水平的继续提高,又要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大学阶段的系统的培养。引起学训矛盾的因素是客观而复杂的,诸如训练任务过重与普通高等院校学习课程太繁杂且难度太大,这两方面客观因素是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来。训练任务是运动员必须面对的现实,而运动员本身进校时文化基础一般比较差,如果运动员不能很好计划与安排自己的学习目标,不能很好地按照学科进行学习方法的调整转换等主观因素是引起学训矛盾的主要因素。普通院校的田径训练,1周最多安排4次,每次2小时左右。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既要进行技术训练,同时还要进行专项和全面身体素质训练,时间便显得少。按运动训练规律,一般情况下,高水平运动员的日平均时数不得少于5小时,而且至少要经过6~8年的时间才可能取得效果,即使已具备较高水平的运动员,没有足够的训练时间,运动水平同样会下降。而身处大学的运动员以文化的学习和掌握为主,在训练之外还有其它活动,课余的负担和压力经常会对系统的训练产生一定的影响,使训练出现间断的现象。显然,日训练时间和运动负荷绝不能适应需要。

(二)训练的系统性差

众所周知,运动训练需要系统化,但普通高校每年的2个假期及平常学生的实习、课程设计、节假日、考试等常常迫使训练中断,这对于运动员各项技术及各方面身体素质的练习和提高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二、高校田径训练的特点

(一)掌握好训练的节奏。

根据学校的特点,我们把训练安排和学期进度结合起来考虑。具体做法是:期初多安排些运动量,期中和期末考试时则着重于强度训练;期初多安排些身体训练的内容,期中和期末考试时则多安排技术性的训练内容;每周训练的节奏安排是,周初安排速度性及技术性的练习,周中安排快速力量和专项技术的练习,周末则安排力量性或耐力跑的练习。按照这样的节奏安排训练计划,既适于运动员体力周期的特点,又合于学校活动的特点,较好地解决了训练与学习的矛盾。

(二)精选训练手段,提高训练效率。

由于训练的时间短,次数少,所以不可能采用太多的训练手段,只能精选训练手段,选择那些见效快,效果好的练习。研究表明:现代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越来越重视训练的强度。运动强度对机体的影响比较深刻,在做好基础训练的基础上,在基本素质、专项素质、技术训练中适当增大运动强度,提高训练效率和效果。实践表明,在训练的安排上,要在一定的训练量上,突出大强度,能迅速地提高身体机能和更有效的提高运动成绩,同时要选择少而精的有效训练手段,以迅速提高运动能力,这些合乎高校运动队的特点。

(三)既要训练还要育人

督促运动员协调好学习与训练时间,提高学习与训练的效率。耐心做好运动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从思想、训练、文化学习及生活等方面关心他们,向运动员强调文化学习的重要性。一方面,学好专业知识,能提高对专项技战术的理解,从而提高专项水平;另一方面,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使将来毕业后的路更宽,进一步激发队员的学习动机。经常了解运动员的学习心理需要,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使运动员明确自身的任务和目标,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教练员要重视训练后运动员的恢复,采用科学的恢复手段,使运动员在大强度的训练后能迅速恢复,保证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田径“多课次”训练方法介绍

“多课次”训练是指把一次大运动量或大负荷训练分配成2~3次课去完成,每次课重点突出一项主要内容,如速度或耐力。近年来,随着招生制度的改革,部分体育专业的学生身体素质明显下降,专业突出的更为少见,这样不仅给专业课老师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田径训练的难度。而“多课次”训练则可解决这一难题,很适于高校田径队的训练。

(一)“多课次”训练方法的可行性

“多课次”训练过程能对人体状态起决定作用的是强度。以往我们训练的口号和原则是提倡“三从一大”,它无疑是可取的,尤其是对专业运动员更切合这一原则。高校训练和比赛特点不同,要求在训练时间较短的前提下,提高运动成绩。在训练中应摆正量和强度与运动员个人特征的关系。任何一次训练设有的量与强度应因人而定,不能一刀切。在量大时强度则减少,提高强度就得减少量。以往用超量恢复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科学训练方法,而“多课次”训练每周安排训练约15次左右。经过几年的训练实践发现,绝大多数运动员都能适应,从而也达到量是训练手段、强度才是目的的实效。

(二)“多课次”训练的自我监控

应用生理、生化指标对运动员实行自我监控来指导训练,合理安排训练计划,灵活运用训练手段与方法,使“多课次”训练成为一种被广大运动员自觉接受且可行的训练方法。训练期间配合生理生化实验室进行定期检测,同时要求运动员进行自我监控,每天写训练日记和晨脉、食欲、身体反应的测定记录,给教练员安排训练计划提供有利的依据,防止盲目训练。

参考文献:

[1]黄瑞国.对高校运动队训练特点的探讨[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综合版),1990,12(2)

[2]卢春根,黄卫东.高校运动队“多课次”训练方法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4)

[3]宋高晴.河南普通高校运动队训练存在主要问题与引起的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2004,23(1)

上一篇:浅谈抗菌药物在生殖道感染防治中的合理应用 下一篇:浅谈新时期医院药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