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动、模块构建、三段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6-07 09:05:03

“校企联动、模块构建、三段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通过国家重点示范建设专业-----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联动、模块构建、三段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践,总结了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实施效果,对其他各专业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动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职业教育是以学科知识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场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核心的主导地位。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下,学校职业教育虽然有助于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由于人们重理论,轻实践,不仅教学内容远离职业世界,而且教学场所脱离工作情景,致使学生的职业能力难以形成。也正因此,企业界总是抱怨学校的教育内容远离工作世界,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近几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社会认可度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高职院校办学趋于开放式、多元化,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由“学科制”向“工学结合模式”的转变。另外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果,为全国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第二批国家示范建设,根据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结合陕西经济的发展及学院处于国家航空产业基地的优势,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探索出了“校企联动、模块构建、三段强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经过了几届试点,改革初见成效。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2.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高职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本专业带着这个问题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同构建基于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共同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共同组成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大胆改革,突出学生为教学主体的项目化教学,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2.2 “校企联动、模块构建、三段强化”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陕西是航空工业发展的大省,而我院又处于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中心,凭借地域优势,大力开展与航空企业的合作,通过与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威胜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空工西航机械厂等企业交流与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以“校企联动、模块构建、三段强化”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工作,制订与生产实际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企业全程参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

2.2.1 校企联动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围绕学校和社会之间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校企深度合作,使行业企业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确定专业培养方向之初,专业教师先后走访了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业,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及对人才的需求,明晰企业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确定职业岗位群。同时邀请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分析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实践比例及工学结合的具体形式等。通过以企业、行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多次商讨和论证,经多次修改和完善后,形成了以通用电气设备和航空电气设备维修、维护、管理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聘请空工西航机械厂、西安威盛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人员召开实践条件建设专家研讨会,与专业教师一起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并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及实施。

2.2.2 模块构建

按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按照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模块构建。

——第一、二学期,利用校内实训室、实训基地、西航机械厂等企业,开展基本课程、维修电工岗位模块实训教学工作。通过校内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第三、四、五学期,将学生学习与生产实践分别在学院校办企业和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交替进行。通过安排学生在西安威胜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西安新宇航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为期2个月的飞机电气控制设备维护、故障诊断处理、供配电线路运行维护、PLC模块维护等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训,完成电气设备维护岗位模块、管理监控岗位模块实训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第六学期,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在校外合作企业工作岗位上按照生产任务进行顶岗实习,由学校和企业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共同组织教学工作和管理。在此期间,学生完成以生产任务为题目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2.3 三段强化

通过对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走访,同时邀请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分析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改革课程内容,开发学生能力培养模块,将典型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融入课程之中,把必须掌握的知识融汇在具体工作岗位之中,以岗位能力需求驱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专业能力的培养按照电气维修能力,电气设备维护能力,控制系统管理监控能力三段进行强化。

3.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3.1 重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通过与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威胜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空工西航机械厂等企业合作,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企业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分析,形成以通用电气设备和航空电气设备维修、维护、管理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图1课程链路图)

3.2 校企联动开发优质核心课程

在核心课程建设过程中,本专业与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空工西航机械厂等企业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企业优势资源,共同确定实施项目,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建设课程资源。所开发课程按照工作岗位能力要求设置项目化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能够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经过两年建设,校企合作建成3门优质核心课程,《电气控制线路故障分析与处理》、《智能系统设计与项目实践》、《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及应用》。

3.3 在课程中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

作为国家重点示范建设专业,我院在《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等三门核心课程中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后,相继在《电机运行维护与故障处理》、《电力电子技术》等课程采取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改革。

以《可编程控制器技术》课程改革为例,本课程以电气自动化岗位(PLC模块维护维修工、PLC程序设计师)的能力需求为主线,以天塔之光、水塔水位控制、多种液体混合控制、交通灯设计、PLC控制传送带和气动机械手等工作任务组织课程内容,培养学生PLC基本编程能力、PLC控制系统调试能力、PLC控制系统维护管理能力;课程采用12个项目加一周校外实训进行教学。每个项目有3—4个任务,学生按小组学习,每个小组在计划的时间内,按照“五步教学法”即提出任务、自主学习、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及反馈评价完成各个任务的教学和训练。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实现课程层面的工学结合,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项目进行过程中,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项目设计与实施,并写出总结及心得。通过项目训练,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新意识明显增强,也培养了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和组织能力,提升学生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3.4 保障措施

3.4.1 实践教学条件保障

在课程中大力开展项目化教学,在完成项目或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边做边学的方法来架构知识、培养能力、养成素质,没有完善的硬件设备支持显然一切都是空谈。我院有电气综合实训室、PLC实训室等14个实训室,具有维修电工电气控制技能考核装置、透明仿真教学电梯模型等实验实训装置累计价值在650万元以上;具有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航空科技馆、西航机械厂等数十个来往密切的合作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以供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及企业生产实习,完善的校内实训室、校内外实训基地完全可以满足对学生电气维修能力,通用及航空电气维护能力、控制系统管理能力的培养及学生全面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3.4.2 教学团队保障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既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又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电气自动化专业有专业教师15名,为了能满足工学结合的需要,我们共安排4名教师,分赴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地学习,派出15人次教师到国内各类师资培训基地学习,10名教师下厂实践,每次下厂时间不少于1个月。聘请企业兼职教师20余名,形成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2009年电气自动化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3.4.3 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

在校企合作方面,建立工学结合的管理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和制度的建立,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使双方围绕合格人才的培养达成了共识,统一了思想,从而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供了保障。成立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指导委员会,委员会负责对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

4.实施效果与启示

4.1 实施效果

4.1.1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采用“项目教学法”,以企业实际项目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手脑并用,边干边学,带着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讲解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相关知识和训练相关技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4.1.2 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以指导者身份给学生提供建议和思路,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每个任务的学习过程中,要求每两天写一篇实训日志,每个任务结束后完成一份实训总结。通过这些总结,及时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学习心得、专业知识进行记录,通过自我反思来构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在小组工作中通过与人合作、交流,不断提高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能力。

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班的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及社会活动,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在2009年全国电子大赛陕西赛区的比赛中,有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参加的小组分别获得两个一等奖、两个三等奖的好成绩。有两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在2009年被陕西省自动化学会评为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2011年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代表学院参加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分获舞蹈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等3个二等奖。2012年6月参赛的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天煌杯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比赛中获两个团体三等奖。

4.1.3 教学团队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为了适应人才培养工作改革需要,本专业对专业教师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培训,通过到国内外知名院校学习,下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参加专题学习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综合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两年建设,本专业教学团队整体教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一名教师获得陕西省教学名师荣誉称号,一名教师获得陕西省高校优秀党员荣誉称号,三名教师获得院级优秀教师称号;五名教师获得电气类专业资格证书;有三名教师参与中德师资培训班的教学工作,同时为陕西省中职学校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4.1.4 校企合作结硕果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合作企业承担本专业相关的教学任务以及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同时企业还为专业提供优秀的兼职教师,为专业教师提供下企业锻炼的机会,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2010年与企业合作开发的《可编程控制技术》获省级精品课程,2011年《交流变频调速技术》获省级精品课程,同年该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编写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材《电气控制线路故障分析与处理》获陕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4.2 改革启示

(1)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企业到学校,领导到教师,教师到学生都充分参与的一项持续性工作。

(2)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要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从工作岗位能力分析,项目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场所安排等环节充分体现工学结合思想。

(3)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还有待于继续加强,教学模式的改变,首先对教师是一次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深入企业,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以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4)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这种效果对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起到激励作用,我们要继续坚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校企联动、模块构建、三段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西安威胜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西航机械厂等企业共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通用电气控制系统及航空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调试、运行、维修及技术管理的岗位能力培养为依据,重构课程体系,积极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改革考核评价制度,经过几届学生实践,得到企业和学生的普遍好评。

参考文献

[1]王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

[2]陈荷,李永刚.高职教育“123543”人才培养范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与教育,2011,6.

[3]李永刚.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职高专教育网,2008,4.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作者简介:刘荣荣(1973—),女,陕西洛南人,硕士,副教授,现供职于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2007年至2011年为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带头人,主要从事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

上一篇:关于高职《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 下一篇:医院财务管理与科室建设需要契合下的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