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身自好的“三不主义”

时间:2022-06-07 07:58:25

考古,是一个寂寞的行业,是一个经常把“不”字挂在嘴边的行业:“考古不是挖宝”“考古不是挖墓”“考古不怕吃苦”。其中的“三不主义”更是他们铭记心头、身体力行的行规:考古人不收藏古物,考古人不专卖古董,考古人不鉴定古物。

首倡“三不主义”者当属“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一脉相承,考古大家夏鼐先生的家中没有一件古物,甚至连一件古瓶、一枚古币、一只古鼎之类的摆设都没有。

印象深刻的是世界著名的考古学家贾兰坡。虽然他只有中学文凭,但以独一无二的“三院院士”蜚声国内外: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36年11月,当他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三个“北京人”头盖骨,一举成为世界名人时,他年仅28岁。他创造了奇迹:找到了人从猿到人的真实的例证。

尽管名满天下,可是贾老却一生低调做人。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身背行囊,手提小铲,在茫茫旷野中踽踽而行,寻找着古人类的足迹。而且贾老有一个终生不变的规矩:家中不存一件真正的古董。他说:“我是搞考古工作的,家里存有古董,这到底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你无法向外人讲清楚,干脆,我一件不藏,避嫌!”所以,在贾老的家里,你看不到一件真正的古董,只有一些按比例仿制的小摆设。

好一个避嫌!贾兰坡名贯中西,学富五车,古董在他的眼中比生命还重要。他若收藏古董,断不会为一件假货蒙蔽。不会像附庸风雅的平顶山市副市长挪用200万元公款购买石鲁遗作《肥叶红花图》《儿戏图》均都为赝品,搞得贻笑大方。如此一生下来,珍宝盈室,价值倾城,既可赏心悦目,又可静待升值成为百万富翁。可是为了避嫌,他放弃了。

身为考古学家的贾老之行为让我想到了古代的“君子”。《古乐府・君子行》有言:“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此等避嫌,是一种操守,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人格魅力,君子的形象正蕴含其中。这种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承,在考古人的身上就是恪守“三不主义”。

“三不主义”精神于今稀少,所以弥足珍贵。做医生的要开一个药铺,当教师的要办一个补习班,公务员也要开一个公司,为官者非要和大款成为至交等等。许多人因为不再避嫌而丧失了人格,甚至以身试法,成为阶下囚。不能避嫌,即使其中全部行为都是正当的,是无可指摘的,也极易让人产生疑惑:因为它与你的职业、与你的身份地位扯上了关系,剪不断理还乱!

为人者受人怀疑无以立身,为官者受人怀疑无以立朝,为政者受人怀疑无以立世。刑法上有非法经营同类罪,《检察官法》《法官法》规定法官检察官不得兼做律师,其初衷无非就是用制度的方式让人避嫌。但是生活是浩瀚的海洋,法律法规不可能涵盖避嫌的全部内容,这时自律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代大家贾兰坡已经做古,像他一样奉行“三不主义”的考古人的精神却应当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乃至发扬光大。尤其是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更要时刻牢记宗旨意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自觉地远离诱惑,像奉行“三不主义”的考古人一样,成为一个品行端正、洁身自好的人。

上一篇:基于ERP对离散型制造企业生产优化的研究 下一篇:要闻点评 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