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预设与英语听力

时间:2022-06-07 07:23:32

语用预设与英语听力

摘要: 预设研究是自然语言逻辑研究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并且预设大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语言与日常推理所隐含的前提中,因而,对自然语言逻辑预设的研究会随着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的进展而逐渐深入。语用预设是帮助听者推断话语隐含意义、理解话语意图的有效手段。在听力教学中引入预设知识,对促进听力教学和提高学生听力理解水平有着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语用预设英语听力意义

一、前言

在英语教学中,听力作为一种基本语言技能越来越受到英语教师的重视。然而,听力理解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颇为困难的环节。究其原因,学习者往往只注重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提高,而忽略了结合语境因素对语言材料的推理。根据信息处理原则,听力理解是受话者有目的地运用储存在大脑里的原有信息,对收到的信息进行选择、整理加工从而获得新信息,语用预设信息作为语篇信息流的起点引出新信息,新信息继而又转化为后来语篇中的预设信息。

二、语用预设的概念

语用预设的研究开始于语义预设的研究,由于语义预设自身概念的矛盾特点促使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其他视角考虑语用预设,不再把预设简单地认为是真值预设或逻辑预设;而是加入语境的知识,认为是话语恰当性的条件。“有时人们说一个命题预设另一个命题,有时人们说一句语句(在它的表层形式上)预设一个命题,有时人们说一个人在说一个语句的时候预设了某些东西。语言学家偶尔也说一个词预设了一个命题”。[1]逻辑学家、语言学家们发现,越是深入研究预设理论就越离不开语境的分析,语言外的因素成为影响预设有效传达的关键。促使学者们抛开原有的真值条件的语义预设,而更加注重把预设作为一种语用推理去研究。当然这种趋势也是由于语义预设在概念问题上尚未清晰,预设理论上的不可消除性与预设事实上的可消除性矛盾促使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从语境的范畴重新审视预设的语用功能。

由于语用预设研究时间尚短,一些基本问题尚在探索中,包括各种理论的融合还有待完善,所以目前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根据不同学者知识背景,定义不尽相同。有的理解较宽泛,有的理解较狭窄,笔者认为归结起来有两种主要的方式。

第一种从言语交际行为出发,把有效言语交际行为作为预设必须满足的条件。认为预设不能单独构成话语的语句意义,只是为运用话语创造基础,使言语活动能达到交际的目的。如黄华新教授和陈宗明教授认为,“语用预设可以一般地表述为:一个语句S预设命题P(或P是S的预设),当且仅当,使得语句S具有恰当性”。当然,在运用语用预设规则中,“除了满足条件以外还有排除条件。也就是说,一个语句S预设命题P,如果同说话人遵守合作原则或语境因素相矛盾,则命题P被取消”。

另一种理解是从言语交际功能出发,把语用预设看作是实际双方所共有的背景知识,认为自然语言就是要在一定语境中起到成功交际的作用,即说话人说出话语,或听话人理解话语都要加入语境的某些因素。

三、语用预设的特征

(一)语用预设具有共识性

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是与人脑的高度发展分不开的,而思维的表达大部分是通过人类的言语表达的,这就造成了人类言语在交际过程中的复杂性。

长期的社会生活使人们以最少信息量传达最大意思成为共识,在交际中往往省略双方已知的信息,或者说话者认为听话者已知的共同背景知识,而这部分省略的信息就是语用预设的共识性。预设的共识性是指说话双方的共同知道的事物,即第三者如不了解预设而只依靠语境,则不一定能真正理解说话双方对话内容。

例:关于小李、小王选派出国的对话。

A:我看,这次出国的名额很难落到小李的头上。

B:噢,我也有同感,小王各方面条件都优于小李,应该是小王。

A:没错!

在以上两者的对话中,显而易见他们的交际取得成功,各自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且二者在对话中都已明确双方的共同知识背景。即单位选派出国人选在小李与小王二者之间,不是小李就是小王,不会有其他人出现。并且当A说小李难选上时,逻辑必然地推出小王能选上。

(二)语用预设具有主观性

语用预设具有主观性,是指说话者带有断言性质的语境假设,本身并不具备必然的真实性或正确性。在言语交际前,双方并不知道对方各自的语用预设的背景知识范围,而只能是在不断深入的交流中,通过自己的判断和双方交际过程中相互质证和认证的过程中实现,但有时这种证实又不能始终保持正确。此时就需要双方修正各自的背景知识范围,达到最大程度上的同构。

例如:“今天的《参考消息》要下午送来,爷爷只好出去遛弯了。”说话者在说出这一命题时,是自己主观上认为听话者能够理解“爷爷每天上午要看《参考消息》”的,比如说话者面对的听者是同住一起的姐姐或是奶奶,那么这样的语用预设就能够被听话者所理解,并将进一步运用到下一步的交际中。但是如果面对的听话者不是自己的家人而是送报纸的邮递员,邮递员也许就不会有与其家人一样的背景知识,仅仅可能会认为每天这家的老人只是取报纸而已,报纸有可能是为这家里其他人定的,比如爸爸。可见,在说话者说出这一预设时,听话者并不一定能够领会,是说话者自己主观上断定的,能否能成为交际中合适的预设还要等听话者的回应才能作出。

(三)语用预设具有隐蔽性

语用预设具有隐蔽性,是指语用预设并不是从字面意思就可以得到的,是隐含在语句中的,需要听话者自己去挖掘。如果不留神就会把预设的“断言”看作是真实的而加以接受,就会陷于复杂问句中,置自己于被动地位。复杂问句的本质是语用预设的隐蔽性,是言语交际的隐含前提。例如对一名检察官来说,当他在询问犯罪嫌疑人是否有作案嫌疑时,他可能会这样说:“你是几点离开案发现场的?”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犯罪嫌疑如何回答,都已承认到过案发现场。当然,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逐渐完善的今天,这样带有诱导式的审讯方式已经不存在

了,但作为一种有效交际的方式在法律界的其他领域,语用预设还是有着它的生命力的。

四、语用预设与英语听力

预设对语境因素十分敏感,并且与说话人和其他语言外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有时说话人会根据语用预设在具体语境中的体现方式和隐含意义,将预设进行改变,从而实现自己的语用意图。也就是说,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话语可能有多个预设,一个预设也可能有多重含义,即预设的“语境多维性”。

在有些情况下,语用预设是通过明确的标示,如预设的触发语(trigger)来表示出来的。但在有些情况下,语用预设则表现得不那么明显,这就需要学生运用语用推理推导出话语中隐含的语用预设,从而正确理解会话含义。下面,笔者通过实例,分析测试者如何在听力测试中运用语用预设来考查受试者的语篇理解能力。

(一)对话理解

1.推断说话者之间的关系

W:This is the third time you’ve been late this week,Robert,you’ll have to do better than that,or I might find it necessary to let you go.

M:It won’t happen again,I assure you.

Q:Who spoke to Robert?

通过这道题,我们了解到女士说的Robert这个星期已经是第三次迟到了,还有像“let go”这样的信息。通常是老板解雇雇员,这是本题所蕴含的语用预设。因此,通过这一预设我们不难判断出,说话双方的关系是老板与雇员之间的关系。

2.推断引申含义

M:The light in the dining room is a little too bright,don’t you think so?

W:It’s perfect for a football stadium.

Q:What does the woman mean?

足球场必须灯光通明,而西方餐厅流行幽暗朦胧的灯光是本题的这一具体语境的语用预设。在此预设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就可以得出那位女士说的话是同意先生的意见的。

(二)短文填空

短文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文章达意、中心思想、重要事件的理解和领会,以及根据所获得的相关信息对文中的某些细节作出联想、判断,也有就短文中的某一事实和任务进行提问的题目。在听力短文测试中,考生不要期望字字句句都听得真切,抓住短文中最能反映主旨大意和主题的关键词汇或短语分析出短文的语用预设,然后进行成功推断才是重要的听力策略。

五、结语

语用预设作为交际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对言语信息传递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听者只有与发话者建构同一预设信息,才能达到理解话语的目的。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讲授一些相关的预设知识,引导学生根据听力文字材料和答案选项等线索,从中发现一些背景预设信息,以缩小谈话者的话题范围,最后推断出听话人所需的信息。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逻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9-84.

[2]邹崇理.逻辑.语言与信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6-78.

[3]黄华新,陈宗明.描述语用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35.

[4]熊学亮.语言学新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5-18.

[5]张春泉.语用逻辑刍议.浙江社会科学.2004.5:148.

[6]何向东,袁正校.交际意图――语用推理的目标.自然辩证法研究增刊.2000.6:67.

[7]吴新民.自然语言逻辑预设问题探究.北方论丛,2005.5,(1):43-52.

[8]张利芳.自然语言逻辑中的预设问题.河南社会科学,2003.5,11(3):12-18.

上一篇:职高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之探 下一篇:巧用教学方法,营造和谐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