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的认识与思考

时间:2022-06-07 07:18:52

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的认识与思考

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当下,促进学校把握育人导向,抓好课程实施环节,意义重大。本文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讨对课程实施的再认识,也对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相关的监测指标体系构建与监测实践,提出了构想与思考。

话题背景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最终要通过“课程实施”得以落实。课程实施是将“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师教学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践过程,是决定课程改革质量与成效的关键环节。它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对中小学课程实施进行分类指导、管理与监测。

我国自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对课程实施的关注,特别是在对课程实施的监测与管理方面,尚显缺乏力度。《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提出“启动建立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监测机制”,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开展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标志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阶段要对“课程实施监测”给予应有的关注。

“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体现出国家对基础教育管理更趋完善。对课程实施需要监测,还要明确“监测什么”和“怎样监测”的问题。教育部文件提到要监测课程开设、课标落实、教材使用和课改推进等情况。如果说监测的目的是促进中小学加强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课程实施,就需要相应强化两个层面问题的认识:一是要认识中小学如何通过课程实施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行为;二是要明确对中小学课程实施该如何“监测”。要正确认识中小学应怎样进行课程实施,才能使对课程实施的监测,达到应有的“必然”效果。

中小学课程实施的再认识

研究课程实施的意义 关注“课程实施”的意义,国内外有大量的研究。美国课程理论专家富兰和庞弗雷特认为,研究课程实施是为了解课程变革实践,理解教育变革存在的问题,认识影响学习的决定因素,进一步发挥好课程实施的教育作用。我国中小学的课程实施,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践环节,需要将课程所承载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得以实现。学校课程实施要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中小学课程实施需要探索实现“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主题,克服“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迎接时展的挑战,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

学校课程实施的教育实践行为 学校课程实施是由学校组织、教师主导、学生参与所构成的一系列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对课程实施主体而言,持有不同的课程观念会影响对课程实施的认识。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波林等人提出:课程实施存在忠实执行“计划的课程”、实施“修改的课程”、实现“创生的课程”的三个基本取向。我国华东师范大学崔允t教授提出“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观点,认为在教育质量标准时代应基于课程标准来实现课程实施。

对于课程实施,从学校教学活动过程看,主要表现在课程开设、课标落实、教材使用和课改推进等环节。从课程实施的教育本质特征看,课程实施是学校教育发挥其育人功能的基本行为模式。学校领导机构是学校课程实施的组织者,表现出学校的课程领导力。课程实施决策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规范课程实施的各个教学环节,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教师是课程实施中的具体主导者,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进程与水平。学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参与主体,是课程实施中的直接行动体验者。学生只有在课程实施中成为主动发展者,才能真正在课程实施中受益,得到需要的、适合的、应有的发展。首都师范大学王海燕教授认为:“学校课程实施应是理解―参与―创生的教育过程。”学校课程实施中交织着形式与实质、被动与主动、统一规范与自主选择、单一与互动、深度与广度、常态与时机、理论与实践、表象与成效等诸多矛盾。对中小学课程实施需要予以监测、指导与规范。

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的认识

在研究课程实施的学术领域,目前直接针对“课程实施监测”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见,也有关于课程实施程度评估、课程实施过程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对认识课程实施监测具有参考价值。

在评价大规模课程实施的总体框架方面,美国学者霍尔提出“关注为本的采用模式”,加拿大学者提出课程实施的评定模式,英国学者提出内容覆盖率索引模式、结构性取向的评价模式、五层次评价模式,有人主张从实施者的角度评定课程实施过程。有人介绍国外评估课程实施有课堂观察清单、直接教学观察系统、基于关注的采用模型以及罗根课程实施评估四种方法。我国学者提出建构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互动理论模型,形成一种评估教师课程实施程度的整合架构。这些对认识课程实施监测都有启发意义。

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工作是一个教育实践问题,需要有正确的教育理论支撑,要制定相应的监测指标体系和实施方案,还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使监测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和便捷性,实现课程实施监测的常态化管理。

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指标体系

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属于教育监测,其本质是教育评价问题,需要依据评价标准制定课程实施监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课程实施监测的内容与指标制定,有如下思考。

制定监测指标体系所依标准 对课程实施的监测,总体来说,应该依据“课程标准”,但目前已颁布的“课程标准”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的客观现实而言,确实存在着某些滞后现象。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对当前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提出了“工作目标”,为中小学课程实施指明了工作方向,对制定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指标体系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课程实施监测指标的维度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工作的通知》提出:要监测课程开设情况、课标落实情况、教材使用情况和课改推进情况。这四个方面,可以作为监测指标的一级维度。在一级维度之下,还应该包含有一些重要的观察点,构成二级维度,共同构成完善的监测指标体系。是否需要构建三级维度,需要在科学分析课程实施行为的基础上再确定,但从实践操作上看,指标体系过于复杂,会影响监测实践的可操作性。

科学定义课程实施监测指标 课程实施监测是对教育行为的监测,监测指标要科学表征课程实施行为的规范。指标的界定,不仅合理描述教育行为的外在表现形式,更要指向教育行为的育人内涵极其实效,要能客观反映学校履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践行情况。

课程实施监测指标应突出能解决当前中小学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针对当前中小学课程实施的现实问题,监测指标要予以兼顾,有助于发挥监测评价对学校课程实施实践的导向作用、指导作用,便于学校改进。

制定监测指标既应有理论指导,又应符合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制定监测指标时,需要吸收国内外有关课程理论、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更要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际,体现国家教育意志,适应发展的要求,符合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注重监测指标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监测指标体系应表现为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 学校课程实施行为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既需要有定性指标,也需要有定量指标来刻画相应的课程实施行为及效果。指标性质特征的选择,要符合被描述事物的属性特征,也要便于进一步的评价分析。

监测指标应具有可观察性、易操作性 课程实施监测指标的可观察性能够确保监测的真实性,易操作性能够确保监测实践的可行性。

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实践的思考

监测的目的 建立课程实施监测制度,是强课程实施管理对举措。监测的直接目的,是确保中小学课程实施在遵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轨道上良好运行。在当前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新阶段,要定期对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评估。根据监测结果促进改进课程实施工作,促使中小学课程实施更加突出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用教学方式和实施教学评价。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落实课程要求,确保育人效果。

监测主体与对象 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应该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所属中小学进行的课程实施情况开展监测。监测主体是教育行政部门,是教育行政部门履行教育管理职能的重要工作职责。监测对象是中小学,通过监测反映中小学的课程实施现状及其成效。

监测方法 构建课程实施监测信息化工具与平台,主要通过信息交流的方式对学校课程实施进行监测。应用资料报送、问卷调查、活动记录、现场观察记录等方法。要创造信息化条件,努力实现常态化点课程实施监测。

监测信息采集 注重全面客观地收集课程实施信息,充分利用学校课程实施行为实时伴生数据,收集相关事实材料。既重视结果数据,也关注过程数据。对课程实施数据和行为事实进行,要注意分析判断其真实、有据、有用、可查,在学校课程实施数据采集中避免加重学校、教师和学生负担。

监测评估 要科学设计评价流程,有序开展对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工作。对学校课程实施内容和关键性指标进行分析,分项给出评估分析描述,要突出重点,注重对学校课程实施优势特色和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反映,提出改进建议,形成学校课程实施评估报告。将学校自我评价与教育行政部门评价相结合,注重促进学校建立课程实施的内控机制,强化学校自我诊断、自我改进。注重发挥各方面的作用,逐步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监测结果应用 2013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把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完善教育政策措施、加强教育宏观管理的重要参考,作为评价考核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在之一。要指导学校正确运用监测结果,提升课程实施行为,改进教育教学,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对于在课程实施中存在困难的学校,要给予帮助和扶持。对课程实施中存在违规行为的学校要求其及时整改,对存在严重问题的学校要通报批评、取消各类评优奖励资格、追究学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要逐步将学校课程实施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加强组织领导 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新的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应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指导,协调教育资源,为学校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提供支持和帮助。需要加强课程实施培训,提升校长和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参考文献

[1]霍翠芳.课程实施研究理论综述[J].山西科技,2007(3).

[2]帅飞飞.课程实施研究概述[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2).

[3]杨明全.课程实施的学理分析:内涵、本质与取向[J].全球教育展望,2004(1).

[4]王艳玲.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经验[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5).

[5]易红郡.英国国家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对策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6]崔允t.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1).

[7]夏雪梅,崔允t.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互动理论模型的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3(24).

[8]王海燕.学校课程实施:理解―参与―创生的教育过程[J].教育科学研究,2010(12).

[9]王海燕.高中课程选择性:理解与行动――基于课程实施的实践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12(12).

[10]史丽晶,马云鹏.课程实施程度检测模型及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

上一篇:也谈职业教育的“供给侧” 下一篇:互动墙饰:创设幼儿学习环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