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生历史材料的阅读能力

时间:2022-06-07 04:10:06

如何提高初中生历史材料的阅读能力

【摘 要】学会阅读历史材料是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试从初中历史材料题的解题策略着手,探究如何提高初中生的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积累;解题;历史思维

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受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能否做好材料解析题不但是衡量学生知识水平、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且能激发他们探究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

一般的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就是读懂材料的文字含义,明了句子的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材料的内在含义,就是解读。解读即在了解材料含义的基础上,把它与具体的历史实际联系起来,对材料内容进行辨析、归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认知能力还处在相对较低的阶段,有的停留在认读阶段,不会解读;有的甚至在认读阶段就遇到了困难。当他们一遇上更注重提升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材料题这种题型时,就心慌意乱,不知所措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做材料题有“三难”:

一、材料难懂。一些中国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晦涩难懂;一些世界史的材料又多为外文翻译而来,句子冗长,意思难懂。

二、问题难做。即使有的学生读懂了材料,但面对一个问题,要在古今中外,林林总总的知识点中找出合适的答案,这又让学生感到茫然。

三、主题难把握。一道材料题就是一个主题,学生把握不住主题,就会把毫无关联的知识生搬硬套上去,结果是张冠李戴。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和一些典型材料题简单介绍一下要提高初中孩子的阅读材料的能力就要做好下面两步:

第一步 重积累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积累很重要,阅读的历史材料如果没有历史史实的支撑,就像空中楼阁一样变得天马行空,毫无意义。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该引导学生积累基础知识,而且也要适当的积累各种历史材料。

掌握基础知识是读懂材料题的前提。基础知识的掌握既要从微观上通晓各个知识点,又要从宏观上能归纳出相关主题,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以人教版古代史下册为例,一个单元即一个主题,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完一章后,要锻炼学生归纳出每一章的时代特征。如隋唐是“繁荣与开放”;宋元是“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明清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危机”等等。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适时的使用“材料导读式”的方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典型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图表、地图等资料来增加学生接触材料的机会,锻炼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学会“论从史出”的分析材料的方法。受到对史料掌握和研究方法运用的局限,初中生有时还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才能读懂史料。可以把古代史的古文资料翻译成白话文供学生参考。世界史的一些长句材料,教师则可以和学生一起把它分解成几个短句,逐句理解,化繁为简。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有一段材料: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指汉族人民,“夷狄”是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进而可以得出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再如世界史下第2课中有一段材料是列宁说的一句话“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前一课的知识理解“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就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而判断这句话体现列宁否定了这一政策的态度。这样就能进一步理解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苏俄的一次成功的改革和探索了。

第二步 巧解题

基本史实和材料的积累为解题提供了重要的前提,而解题就是要学生“把理解到的潜在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解题的过程就是要会根据材料从古今中外的知识体系中找出符合材料的有用史实回答相关问题。解题的过程集中体现了学生会不会阅读材料,有没有读懂材料,是展示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上,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会运用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学会巧解题。

首先,要学会审题。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会不会审题,并非是粗心或细心的问题,它反映的是一种学习品质和思维能力。审题要三思后行:

一审设问。要看每个设问是根据哪段材料的提问;还要看问的是某个事件、时间、地点、人物还是结论等等。看清楚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二审材料。就是根据设问看材料的出处、提示语,看出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类别和具体要素,充分提取有效信息,找出关键词,归纳出材料的主题,为解题寻找突破口。比如,2010年苏州市的历史中考第31题开头的提示语是“现代化建设始终与建设的目标和手段密切相关。”根据这句提示语就能归纳出本题的主题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与手段”为本题最后一个设问的解答寻找到了突破口。

三审得分。初中历史的问答题一般不像高中历史那样需要要深入展开论述,一般而言,一分即一个知识点。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就要看清问题后面有几分,即要回答几个知识点。

其次,要会根据题型答题。审清题目后,就是答题了,这就是学生解读的过程。学生应该学会运用一定技巧,比如有些可以根据历史材料题的题型答题。一般而言,材料题型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种题型的提问方式是“依据材料回答”问题。这类题型是要锻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归纳出结论的能力。这类题型,应该在审清设问要解决什么问题的基础上从相应的材料中找出符合问题要求的关键词、短语或句子,然后进行概括或简单加工后得出结论回答。如2010年的苏州中考试题30题第一个问题“根据材料一,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根据材料一中“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个关键短语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

第二种形式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尽管材料题,尤其是中考材料题会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但万变不离其宗,材料必定与教材中某一个或几个章节的一些史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审清材料的主题、出处后,以此寻找突破口去锁定教材的某章节的某些相关史实。这样,材料解析题就变成了对这些史实的时间、地点、事件、影响等要素的简单提问了,回答问题也变得有的放矢了。如2010苏州中考30题材料二、三跟古代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作用有关;31题材料三跟世界史下册第2课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第4课罗斯福新政有关。

第三种是开放性题型。这一类是学生认为最难把握的一个题型。这类题型要求学生能根据材料和问题分析出结论,总结出材料表达的观点、立场等。这是学生认识能力的深化和提高。这类题型涉及到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教育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思考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考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认识。如“古代封建统治阶级采取的任何一项措施的根本目的或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古代中国时分时合,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中国的富强之路:科教兴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等等。同时也应该让学生学会围绕主题适当展开,做到“论从史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2010中考30题第三个问题“概括指出上述选官制度(即科举制)的实质是什么?”学生根据平时积累的一般历史规律就能容易得出正确答案“维护封建统治”。再如2011苏州初三调研试卷31题第四个问题“就此,请你谈谈你对各国改革的认识”根据材料和以前几个问题的提示分析出苏联、美国和中国三国改革的共同点,就可以得出“改革要大胆创新,及时调整”的认识。

以上所述,只是笔者平时教学中总结的几点想法,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地运用更多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论水平,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真正的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策略》 虞晓贞

[2] 《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李应春

[3] 《做好材料解析题的三个环节》刘长水

[4] 《材料导读式新课型建构的研究与实践》周云华 王月兰

[5] 《怎样撰写历史小论文》 曹家骜

[6] 《历史学习策略与历史学习方法》 叶小兵

上一篇:小学数学提问的方法与策略 下一篇:中职畜禽生产与疫病防治专业课程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