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语文教学中的不当处理

时间:2022-06-07 03:56:37

刍议语文教学中的不当处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1―0067-02

如果提问广大语文教师、学生、家长“为什么要学语文”,答案肯定各有千秋,但根据我国文化的传承――“文以载道”,读书明理是人所共知的常识。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着重阐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其中,人文性包含广泛的含义,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核心是价值观。教师的一般做法是通过学习、指引、影响,达成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并关注人的终身发展。但承担了重任的语文教学却往往因为一些不当处理而带来反效应。

一、不恰当的举例造成人性歧义

一位教师在执教《钓鱼的启示》一课时,课文的最后部分有一句话:“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教师问道:“这种打引号的鱼还指的什么呢?”学生纷纷回答:“是指各种各样的诱惑,可能是金钱,可能是名誉!”这时,教师为加深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说道:“多年以后,‘我’成为了一名建筑设计师,会遇到哪些诱惑呢?”为开阔学生的思路,教师举例:“‘我’可能因为工作做得好,别的公司想要高新聘请‘我’,应该作何抉择?”很快,一女生回答道:“他应该把这边的工作完成好,再到那边去好好干。”教师对此表示了否定:“他怎么能许可别的公司挖墙脚的行为呢?他应该能经受住诱惑,继续为原来的公司服务。”顿时,学生中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好几个学生都举起手来,准备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教师一锤定音:“无论何种情况,坚持原则,不受诱惑就是对的。”因为下课铃响了,这个问题就没有继续讨论下去。

但事实上,那个女生说得没错,“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只要不出卖公司机密,正常的跳槽是难免的,这和诱惑根本不相干。这种让小学生觉得正常价值观中不可理解、接受的例子反而容易造成困惑,因此最好不举。

二、不恰当的朗读指导伤害心灵

语文教学重视读的指导,常常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以求入情入境。但有些时候却没能考虑到学生的心灵承受能力,而一味追求“震撼”的课堂效果。

一位教师教学《我的战友》,,在学习第7自然段中“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这一句时,问:“这一句应读出什么感情?”学生回答:“应读出伤心的感情。”然后学生就一遍一遍地读,以努力读出伤心的感情。但朗读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教师就进行指导:“谁见过烧伤的人?”同时还在大屏幕上出示了几幅烧伤病人惨不忍睹的血腥图片。学生先是看得瞠目结舌,有些低下头不敢再看,此时课堂一片静默。再读时,学生们的声音都很小,有几个女生甚至哭了起来……教师很满意这样的教学效果。但在国际上,过于血腥的场面对儿童是限制级的,因为极富冲击力的画面可能会伤害儿童,给他们带来心灵阴影。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英雄的伟大完全可以有别的方法,这种有可能伤害儿童心灵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

三、不恰当的评价限制了儿童发展

笔者曾经在一次公开课上铩羽而归,当时异地借班上课,师生之间较为陌生。除了开始师生之间有所交流外,在后面的课堂教学环节学生基本处于沉默状态,甚至极其简单的问题都无人应答。这样的现象往往很多教师都经历过,究竟是学生基础太差,还是另有原因?

回顾当时的课堂,发现学生是被笔者的评价语言吓回去的:

“××同学,你能举手真勇敢,如果你的声音再大一点就好了!”

“××同学,你读得很有感情,还有谁读得比他更好?”

“××同学,你的嗓门真大,就是还有几个地方读得不够标准!”

从表面上看,这样的评价语言既表示了肯定,又指出了问题,似乎十分规范。但结果却是导致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越来越不愿意思考,以前愿意举手回答的学生也变沉默了,究其原因是,学生发现无论怎样努力,都很难得到完整的肯定,总有一个错误在等着自己。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儿童心理学研究专家赵德成教授在《有效的教学评价》专题讲座中提出过一个概念:“条件性肯定”,即人都有一种积极的自我肯定和被身边的人无条件积极肯定的需要。当人们体验到肯定与否要视具体行为而定时,问题就会产生,条件性肯定会使个体产生紧张感。根据赵教授的解释,“条件性肯定”有如下特点:前半句是教师对于学生回答的肯定,但后半句的否定则可归纳为这样的句式:“××同学××非常好,但是……”学生们积极参与了课堂互动,原本希望获得教师的认可,但后面那些“如果、但是、假如、谁比他怎样怎样”等否定严重伤害了他们的情绪。因此,教师要懂得宽容,对过于紧张的学生要弱化错误,尽量给予积极性评价,以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降低其焦虑和紧张感。

语文学科是极具生命力和包容性的,可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心灵成长的。因此,教师只有摒弃那些想当然的想法和做法,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尊重儿童的感受,并考虑儿童的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关注人的终身发展为目标,语文教学才能产生正能量、正效应。

上一篇: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之我见 下一篇:模拟性实验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