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人才支持计划背景下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时间:2022-06-07 03:55:03

“三区”人才支持计划背景下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摘 要 “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是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简称“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的5个子项之一,其根本意义就是通过人才选派、急缺人才培养、人才队伍素质提升等手段解决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软件”短板,满足基层民众需求。因此如何在总量和结构上优化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现状尤为关键。

关键词 “三区”人才支持计划 基层 人才队伍

2013年开始,国家正式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专项,旨在通过派遣和培养等人力资源的方式辅助,解决既有的公共文化硬件投入软件配套,解决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这些贫困落后地区与全国公共文化体系均等化建设的短板。虽然各具体情况不一,但是从云南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实施情况来讲,各地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上有很多共性问题。

一、云南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级可供选派的文化人才总量不足

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及所属文化业务单位直接可供选派的人才基数非常小。县一级的公共文化机构比较明显,越到基层制成比例越失衡,选派难度比较大,开展培训帮扶就更困难。原县、区文工团队专业人员老化现象严重,编导创作人员匮乏,文化馆收集整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及文艺辅导人员紧缺,工作人员编制偏少,没有空编,难以招录专业文化艺术人才进入基层文化单位,体制内可直接调配的人力资源也就随之缩减,文化工作人员为乡镇府所辖事业编制人员,大多身兼数职,平时大部分时间被抽调到乡镇其他岗位配合乡镇党委、政府开展其他中心工作,真正用于文化工作上的精力不多,文化倒成了文化专干的“副业”,每一级都处于人员紧张的情况所以整体上推进也就越发困难。

(二)选派人才类型同地方需求时常有错位,导致人才和受援地方实际工作结合度不高

选派人员在专业门类、人才层次以上经常出现错位,来了以后没事干、干不了,或者根本就不需要的现象也是基层单位普遍反映的问题。在统筹选派的过程里面我们有些人员派出单位根本没有注意基层需求,或者是基层文化部门没有把自己的需求摸清和表达出来,双向选择沟通不清的情况,选派人员和当地供需脱节,造成派出的效果大打折扣。比如民族歌舞本来就是一些民族地区的强项,也是我们歌舞专业人才的涌现比较集中的地区,本来对一般的专业歌舞类辅导需求较之其他地区较小,但对非遗传承整理以及编导创作的需求就比较大,如果再派一个舞蹈人员去就是“派错一个人,耽误两台事”。

(三)选派人员服务工作方式和服务周期不够灵活

我们现在各级选派人员主体主要是文化指导员,服务形式上主要是在乡镇进行以短期兼为主要形式的文化服务工作,服务期为3个月。从选派方式上,每个乡镇一般每一期驻点1个人。这种方式适合于单一性、周期比较短的专业技术辅导,但不适应需要团队开展以及可以联片带动的文化服务工作。从选派的周期来看,规定3个月的选派期限对于短期指导比如地方开展的具体的文艺活动、群文辅导较为合适,但对于周期性较长或不定期的文化服务工作就难以满足需要。还是拿石屏县当例子,古籍藏书资源比较丰富,古籍修复工作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很难在较短的选派期内实现相关技术和工作方法的指导和传授,所以就要考虑其他的选派方式或者周期。

(四)培训层次、类型及方式不够丰富

当前“三区”文化专项的培训工作主要在省级层面统筹开展,培训范围和方式受到经费和名额的总量限制,内容以文化素质和综合各类专业技术的讲座授课为主,首先是满足不了技术方面的培训的效果,因为技术问题解决起来还是靠上手操作;其次是覆盖面比较有限,培训主题比较单一,最后回到岗位上还是学非所用,供需脱节,精准度不高;再有就是需要高层次专家实地教学和解决现场问题的情况得不到满足。就像有些地方在引进了新的灯光、音响设备的情况下没有人进行操作培训和辅导的;有些地方需要的是考古文博人员到现场指导、帮扶传授又得不到实际培训内容。

(五)“三区”工作整体的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三区”文化专项是中央财政支持,由组织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牵头的工作。虽然牵涉的有关方面比较多,包括财政、民宗等一些部门,但是具体实施单位只是文化部门,如果对外宣传力度不够,主动性不强,动态性不足,只是限于总结和汇报,就很难引起足够的关注和支持,而且社会传播效果不明显的话,对于文化志愿者的招募也有比较大的影响。

二、优化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总量及结构的对策及建议

(一)滴灌培养,发挥选派人才的涓滴效应

财政保障可能是对贫困县的进行中央财政的直接转移支付,尝试从省级“三区”办开始,对本级选派各类专业人才采取逐级轮训的形式,层层带动,向下延伸。在教学上也探索对受训人才进行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提供系统化的授课,全方位的培训,达到复合型培养的效果,提高下一级选派人员的整体水平,并且实现滴灌培养,让每一级受训人数逐级增加,发挥人才服务倍增式帮扶的涓滴效应。

(二)拓宽渠道,多管齐下弥补选派人员总量不足

根据各地上报的需求情况扩展选派人员渠道,组织派遣、社会招募、退休返聘多管齐下,逐步扩大体制外和非在职的文化志愿者加入“三区”工作的渠道。思路可以逐步扩展,比如对于一些青黄不接的文化艺术门类,可以返聘退休人员帮助进行人才匮乏门类的培养工作。对非物保护传承需求可尝试聘请相同或相近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志愿者参加专项服务工作,发挥其“传帮带”的优势,并形成较好的社会影响。

(三)横向合作,加强同其他“三区”专项工作的协作

加强同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和教育专项沟通合作;对于留守儿童、弱势群体的文化服务可考虑与社会工作专项的结合。把需要分解完成的一些支持项目整合起来,和其他专项一起完成相关的工作目标。

(四)沟通协调,健全各级“三区”统筹机制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工具,搭建全省“三区”文化专项工作实时沟通平台,并设立专项工作信息上报机制,编制专项工作简报,并通过定期举办专项工作会议,加强工作交流和经验沟通。同时,树立外宣意识,协调好各级媒体宣传部门,结合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做好“三区”工作典型宣传和资询传播。

(五)动态管理,立足各地实际做到精选细派

综合各地调研的一手资料形成需求类型明细,并汇总相关人才储备情况,根据动态实时掌握各地需求变化,提供合理的选派支持方案,解决人才选派供需脱节的问题。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安全、公共文化服务盲点以及活态传承项目需求加以重视,创新形式,使选派服务更接地气,更见实效。

(六)整合项目,摸索团队协作柔的形式

在选派服务工作的形式和周期上,以地方实际开展工作项目为依据,在严格按照经费使用计划和执行规定的前提下,确定服务派遣方式和期限。除单个人员的短期兼职服务外,还可尝试与用人单位签订整体合作协议的方式开展对口支持、团队打包派遣等方式实现专项服务工作的目标管理,促进服务供需双方在服务项目基础上的良性合作,消除服务方式和周期的刚性规定对工作实际开展的制约。

(七)定向帮扶,利用专题培养解决基层急缺的人才短板

如除集中培训外,以基层文化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导向,还可将其整理为专题,制定具体解决方案,组织相应专家队伍,到州市、县、乡,分专业、分片区对具有共性问题的相邻地区进行定向辅导,针对短板,济困解危,帮助基层解决某一方面工作的人才急缺问题,保障当地基层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单位为云南文化艺术中心)

上一篇: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企业管理会计研究 下一篇:在企业招聘中如何运用冰山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