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得住市民”不必“顶着骂名”

时间:2022-06-07 02:35:59

武汉新上任的市委书记阮成发在和人大代表们座谈时称:我知道,在网络上有人叫我“满城挖”,并表态说,“建设不会停止,我会顶着骂名继续下去”,“事隔三年、五年或者十年后,当我们回头看,我们不这样做,我们会对不住这座城市,对不住市民。”

如今很多城市都面对着缺乏长远规划的问题,一个城市的决策者能够把城市建设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这是特别值得人们欣慰的。更值得称赞的是,是否对得住市民开始成为评价一项决策的标准。但即便是这样的决策,也遇到了诸多不理解,比如新闻中所谓的“骂名”。事实上,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武汉,很多城市在政策的推行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那么,官员眼里的对百姓有利的政策,为什么会遭遇“顶着骂名”的尴尬?

这种尴尬来自于官方与民众的思维出现了不合拍,或者说是缺少共识。一项公共政策背上“骂名”大概有两种可能,要么是这项政策确实伤害了民众的利益,要么是从长远的角度看有利于市民,但因为沟通上的原因造成百姓的不理解,甚至对政策存在误解。

若决策者有信心认为这是一项对百姓有利的决策,那么,“顶着骂名”执行政策,直到若干年后政策的效果显现,从而得到民众的支持,也是一种办法。但是,如果通过与民众的积极沟通,换取民众的理解,从而去除“骂名”,想必是更好地选择。如今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机会和渠道变得越来越多,决策者尽可以抓住有利时机把好事做得不落骂名。

公共决策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官员和群众不断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不仅仅包括公正透明的决策机制,也包括及时的与民众进行沟通强化共识。但现实中,有些官员喜欢关门决策,使公共政策的形成缺少民众意见的参与。

城市不是任何决策者一个人的城市,它的大事小情都与生活在其中的每个市民息息相关,官员有义务就重大决策与市民进行沟通并取得民众的支持。在民众不理解的情况下,官员能把个人的荣辱得失看成是“浮云”,确实值得人们欣慰。但更多时候这种“骂名”并不是针对官员个人的人身攻击,而是对于公共政策的一种反馈。从这个角度讲,民众的不理解不应和个人荣辱混为一谈,及时消除民众对政策的误解才是更好地“对城市负责”。

(据《华商晨报》)

上一篇:男女婚恋中介产业大解密 下一篇:美连发飞鸟与鱼离奇死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