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时间:2022-06-07 01:46:31

名师指津

文章的内容是由立意和选材决定的。选材服务于立意,但材料往往不完全受“意”的限制。好的材料可以丰富、扩展文章的主旨,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回味。

好的材料有三条标准:(1)切合文章的旨意。这一条至关紧要。材料和旨意的切合度怎样,凭直观感觉不易判定,最好是在材料初步选定后,就把文章的基本格局构想出来,再从这个格局出发,来审视选定的每一则材料。(2)有比较丰富的意蕴。意蕴丰富,才能引发读者的情思,给读者某种启示。一则材料有无意蕴,要先用读者的眼光来看,要用心感受它。(3)要新一点。这一条不言自明。凡是别人较少运用的都可算作“新”,兼具时代色彩自然更好。

在素材选用方面,考生务必要走出以下几个误区:

一、套用时文

2002年高考首次在卷面上提出“不得抄袭”的要求,还相应设立了一条评分标准:“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但多年以来,部分考生仍心存侥幸,套用现成故事的问题始终存在。比如2013年浙江卷考新材料作文“童心早泯”,就出现了一些套题作文,其得分多在10―20分之间。

[考场病例]

棱角(节选)

浙江一考生

“啪!”老师扯过我手中的画。

“你说说看,”老师指着黑板上的样板画作,皱着眉头说,“你究竟在画些什么?为什么你画的太阳是绿色的,草地是蓝色的,天空是黄色的?”

刚上幼儿园大班的我被吓得不轻,眼泪“啪嗒啪嗒”地往下掉,支支吾吾地说:“可是……我用妈妈的太阳镜看,太阳……就是绿色,草地……就是蓝色的呀……”

“错啦!太阳是红色的,草地是绿色的,天空是蓝色的!”老师安抚似的摸摸我的脑袋,“好好记住了吗?来,去重新画一张。”

彼时的我是一个棱角毕露的多边形,在前进中不断刺痛着自己。

……

工作了,我深得职场交际之术,一路走得平稳,也让父母为我松了口气。

而后我也恋爱、结婚,这时的我已被世俗打磨成了完美的圆。无论在途中遇上任何坎坷,总能圆润地滚过,不会伤及自己,也不会伤到他人。

有一次,去接上幼儿园的女儿回家,女儿一见我,便扑到我怀中,红红的眼眶里充盈着泪水:“今天我被老师批评了!”

“你这么乖,老师怎么会批评你呢?”

“今天上图画课,老师骂我说不可以画绿色的太阳、黄色的天空……可是我用妈妈的墨镜看……”

我愣住了,想起了当年那个棱角分明的小姑娘,我们说着相同的话,流下的是相似的泪水。

[诊断]

此文被判为抄袭,得分:8(内容)+12(表达)=20分。

该考生的文章大部分篇幅在“背诵”一篇别人的文章(2005年福建考生的满分作文《棱角》),只是稍加了一些改编。文章的审题、立意基本扣住了“对消逝的童心的感慨”,故事编得比较唯美,情节设置上前后呼应。但是,因为不是原创,哪怕内容扣题,这种做法本身就违背了诚信考试的原则,属于剽窃行为。该考生也因此受到了严惩。

二、眼界狭小

2013年四川卷、广东卷的阅卷老师在评卷中发现,有些叙事文编得像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写的,缺乏必要的意蕴。如广东考生的《尊重别人的选择》,采用的是笨拙、机械地扩写原材料的方式――该文第二段至倒数第二段,完全是对原材料的“添枝加叶”,这无疑是不足取的。此外,作者叙事后的议论性文句前后重复、单调累赘。重庆卷也是如此,有些考生就事论事,就豆腐说豆腐,或者仅仅就谈食品,不能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地拓展开来,缺乏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这说明他们平时没有注重发散思维、探究能力的训练,对题型特点的把握也很不到位。

还有些考场作文在用语上出现了低幼化倾向,像“太阳公公”“月亮婆婆”“司马迁爷爷”之类的字眼频频出现。高中毕业生已经是成人了,应该对社会、人生有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和独立见解,如果到了十八九岁还停留在十岁多一点的思想情趣上,总让人觉得眼界狭小。

三、情虚意假

例如2013年全国课标卷考查“同学关系”、湖南卷考查“我愿意”,这两道题更适合写记叙文,但从批阅情况看,考生普遍不会写记叙文了,即使选材不错,也不知如何生动地描述具体事件。湖南卷记叙文中,较多学生写亲人中风、患癌症或父母离异,又暴露出明显的“破绽”,让人觉察出是瞎编的。

四、选材雷同

高考作文选材撞车的现象年年都有,2013年依然突出。湖北卷阅卷反馈的信息是,由于考生平时积累的材料都雷同,撞车程度相当严重:谈到“上善若水”,写“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的学生特别多;说起“任方圆”,很多人写“屈原投江”“苏武牧羊”“苏轼被贬黄州”,读来味同嚼蜡。

[考场病例]

方与圆

湖北一考生

“方形”与“圆形”是两种格格不入的图形。所谓“方枘圆凿”,意思是说,方榫头和圆卯眼,两者合不起来。由此引申出的“方正”与“圆滑”,也表达出了相反的意思。

谈到“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正”:正色直言、正身明法、正身清心、正气凛然、正言不讳、正己守道……这些词,形容的都是“方正之士”。所谓“方正之士”,指的是品行正直、不阿谀奉承的人。司马迁便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他出生于史官之家,继承父业,专门负责整理、编纂前朝史料,和搜集、记录本朝史实。对,是史实!他要记录的就是史实。面对汉武帝的威逼,面临正义与尊严的艰难抉择,他,并没有屈服,默默忍受着被处以宫刑的屈辱;他,含泪写下了《史记》这部不朽的传世巨作。倘若他不是一个正身明法之人,又怎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倘若他不是一个方正之士,又怎会有《史记》这样震惊后世的著作诞生?每每想到像司马迁这样的正义凛然之士,我的内心总会涌起一股热流。

……

在日常生活中,在不同场合,我们要担任不同的角色,说话处事的语气和态度也有不同。器物的方圆之用,各得其妙,人生的方圆亦是如此,一个懂得生活、善于交际的人必定要懂得人生的方圆,认识人生的方圆,做一个“上善若水任方圆”之人!

[诊断]

本文由“方”与“圆”的形状不同展开联想,先说方枘圆凿,格格不入;再谈方正之士与圆滑之举亦看似矛盾,但委婉、谨慎、周全的“圆”能够很好地弥补简单、粗线条的“方”,如此,自然地引出观点――做人应方正圆通,切合题旨“上善若水任方圆”。明显的缺陷是文章大谈特谈“司马迁便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选例了无新意,令人生厌。

五、论据失当

写议论性的作文,选择论据很重要。论据,一要恰当,二要真实,不然就很难有说服力。比如2013年高考山东卷新材料作文“《咬文嚼字》为名家作品挑错”,有考生用“遥想百余年前,鸦片战争的炮火攻破了‘天朝上国’的美梦,我泱泱大国就这样跪倒在了《南京条约》之下。但是面对闭关锁国的错误,我们敢于直视,敢于面对。于是,有这样一群人站了出来,他们以年华为桨,涉万里河疆。自此,辛亥革命的旗帜飘扬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井冈山的杜鹃开出了血与火的颜色,南海边的渔村也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北京奥运火炬更点亮中华大地”来表现“雅量,让一个民族屹立东方”。这一连串论据的典型性比较差――它们主要体现的是“敢于直视,敢于面对,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非“直视错误,腹有雅量,气自芳华”。诸如此类的例证,与观点联系牵强,缺乏必要的说服力。

六、杂乱无章

在议论文中,“杂乱无章”主要表现为论据排列无序化。请看病文《只为明天更好》中的三段文字:

明天是希望,花儿一定会开放;

明天是硕果,理想一定会实现。

勤奋学习的爱因斯坦,不怕失败的爱迪生,鞠躬尽瘁的,淡泊名利的居里夫人,废寝忘食的牛顿,助人为乐的雷锋,兢兢业业的徐虎,他们用毕生的精力为人类默默地奉献。雷锋的人生在于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徐虎的人生在于他“辛苦我一人,幸福千万家”;郑培民的人生在于他“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以那微不足道的力量,换取了人类最美好的明天。他们不叫苦、不叫累,默默地辛勤劳动,换回的是最灿烂的笑容。

[诊断]

文中拿来做论据的人物,从身份看大致分三类:科学家――爱因斯坦、爱迪生、居里夫人;公仆――、郑培民;模范人物――雷锋、徐虎。作者在使用过程中,将这些人物杂乱地写在一起,给人以思路混乱的感觉。

对症下药

为丰富写作材料,平时应做到“三备”:备思想、备知识、备生活。备思想,首先是要学好各门功课。各门功课的基本理论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观点。其次是关心社会生活和时事政治,正确认识当代社会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备知识可与备思想结合起来进行。可注意阅读思想性、文化性较强的报刊,还可进行搜集、分析事例的训练,大致做法为:通过课外阅读每周搜集三至五个事例,并列出每个事例可用来阐明的一种或多种观点。备生活,有多种途径,如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同学、亲友交往等。真要备好生活,还得把上述活动的内容写进日记或练笔中,特别是那些有闪光点、有冲击力、有启发性的人与事,要及时记录下来。

考场上面,要善于对所给材料作由此及彼的联系,由因到果的推断,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由个别到一般的思考,以深入认识并准确诠释题意。写记叙文,应注意选取有动情点、有积极意义的材料,并作深层次的开掘;写议论文,应注意摆出论据后还要有理性分析,能站在理论的高度认识问题,力求揭示事物的本质。

拓展演练

请给下面这两篇考场作文打分(满分60分),并简要评析其素材运用。

本是同根生

2013年云南一考生

同学,这个自我们第一次踏入学校就伴随我们左右的群体,它承载着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

回想过往的岁月,除了家人,在脑海中浮现最多的便是同学。有句俗语说“人上一百,五颜六色”,在我们十多年的学习生涯中,结识过的同学又岂止一百。那么,各种性格、脾气的人就更多了。

在学习生活中,同学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如今,面临分别的我们会怎样处理同学间的关系呢?有人认为,在毕业时刻到来之际,再多的争执也是无用的,何不化干戈为玉帛,快乐地走向各自心中的远方?也会有人小肚鸡肠,只为一点小事就吵得不可开交,将几年的同窗之情都抛到脑后,只求一时之快,这是不可取的。

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陪伴我们最多的不是父母,不是老师,而是那些张口就能念出名字的同学。在你需要帮助时,主动伸手助你一臂之力的,是同学;在你搞怪时,陪你捧腹大笑的,是同学;在你痛哭流涕时,拿出一张面巾纸的,还是同学。若说老师是我们在学校的父母,那同学便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既然如此,又何必因为一点不愉快而伤害彼此呢?

那些因为有了同学而感动我们的故事太多太多了。在读书时就有一群很要好的同学,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一群热血沸腾的青年打算出国留学,想要学习西方成功的革命运动,回来后拯救祖国。但由于当时各种各样的原因,只有少数人出了国。带着这群剩下的同学来到了北京大学,他们听胡适的讲座,听梁启超的讲座,最终发起了学生运动。这些热血沸腾的青年,用自己的爱国情怀保护着这个国家,他们用团结、爱国等品质证明了同学的价值。

同学关系就像一根铁链,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只有牢牢地互相紧扣着,才能托起希望,走向成功。如果有一个铁扣是劣质的,那么希望就会变成绝望,又何来成功之说呢?

当同学做错事的时候,回以他一个微笑吧,告诉他:“没关系,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不要让“志趣”“性格”“竞争”之类的词语成为同学间不和的借口,只要心是在一起的,还有什么是可怕的?同学是兄弟,是姐妹,“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接受帮助

2013年广东一考生

哲学上说:“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存在的基础。”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密切,我们有时遇到困难,就需要他人的帮助。面对帮助,有的人欣然接受;有的人认为是一种施舍,拒绝了;而有的人接受后声明一定会偿还。

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陷入困境而自己束手无策时,不妨暂且放下面子接受帮助,渡过难关后回报他人,这不就是尊严所在吗?

著名的“鞋管家”创始人李朝杰一开始创业时可谓筚路蓝缕。一个朋友见他连吃饭都成问题,就把自己曾经擦鞋的鞋箱给了李朝杰。李朝杰犹豫过,但他最终还是从事了这一职业并告诉朋友,有朝一日赚钱后一定归还。终于,凭着艰苦的劳动,他创立了擦鞋连锁店――鞋管家。

试想一下,如果他当年没有暂且放下面子,而是轻视别人的帮助,认为那是对自己的侮辱,他现在可能只是个默默无名、为温饱奔波的人。他最终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把钱还给了朋友。站着的人不一定伟大,蹲着的人不一定渺小,站着做人、蹲着做事才是强者。正是这样,他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并没有放下自己的尊严。

雷德蒙,英国著名的田径名将,在1988年奥运会上,他因脚伤于比赛前两分钟被迫退出比赛。为了参加1992年的奥运会,他苦苦坚持了四年。他做了八次手术,为的只是心中的奥运金牌。但在离终点还有175米处,不幸脚伤再次发作。对手都跑过终点后,美国一名运动员返回到他身边,坚持陪他“跳”到了终点。

雷德蒙并不认为对手是在故意同情他。他们深情地拥抱,并邀请他到英国做客。他接受帮助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尊严丢了。他知道,尊严一直与他同在。奔向成功的终点只有快慢之分,而无胜负之分。正是这样,他认识了一个作为知己的人。

生活中,我们也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是回避别人的好意,还是接受后并给予回报,会对以后的道路有一些影响。学习中,当我们遇到不会的问题,我们是主动接受别人热情的解答,还是认为他只是在向自己示强呢?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强吧?

接受别人的帮助,并不意味着丢弃你的尊严。在你接受和给予回报时,你的尊严一直都在。

参考评析:

《本是同根生》:评为二类卷下,得42分。

这篇作文写得比较平实、朴素,较好地诠释了主题――“同学是兄弟,是姐妹”,理应友好相处。语言表达也大体明白、顺畅。

但文章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病,主要有两点,一是所举实例虚假、失真。“在读书时就有一群很要好的同学”这一事例,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偏差;并且,即使如作者所述,此例重点也在“年轻人爱国情深、团结奋进”,难以论证“同学间的力量”。二是前半篇行文重复累赘,且文中有些关键句没有表达好,像开头的“它承载着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和下文的“那些因为有了同学而感动我们的故事太多太多了”均有语病,而“如果有一个铁扣是劣质的,那么希望就会变成绝望,又何来成功之说呢”又有些夸大其词。

《接受帮助》:评为二类卷,得46分。

此文由“有的人欣然接受”“有的人认为是一种施舍,拒绝了”“有的人接受后声明一定会偿还”引申出观点,强调的是“接受别人帮助,并不意味着丢弃你的尊严。在你接受和给予回报时,你的尊严一直都在”。也就是说,立意准确无误。但是,文中援引的“雷德蒙”的素材,体现的是只是奥运精神与运动员之间的互相鼓励、扶持,这与“接受他人的捐助,维护自己的尊严”有较大差距。在这里,论据“雷德蒙”与原材料的指向性发生了偏离,整篇文章不能不因此降等。此外,作者的语言功底比较差,像倒数第三段写“他们深情地拥抱,并邀请他到英国做客。他接受帮助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尊严丢了……正是这样,他认识了一个作为知己的人”,一个语段中连续出现了三个病句。

上一篇:不能老是“试点” 下一篇:PPT在教学中的使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