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民歌与黑龙江流域其它民歌之比较

时间:2022-06-07 06:31:24

达斡尔族民歌与黑龙江流域其它民歌之比较

一、达斡尔族概况

达斡尔是达斡尔族固有的自称。我国历史文献中曾出现过几种不同音译的名称,如打虎儿、达呼尔、达瑚里、打呼里、达乌尔等等。“达斡尔”意为“开拓者”,是契丹族的后裔。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阿荣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区、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爱辉县: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表明,达斡尔族人口数为132394人。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目前己搜集到的用满文拼写的达斡尔语手抄本中,有清代达斡尔文人阿拉布丹的《四季歌》《蝴蝶花的荷包》《戒酒歌》等数十篇优秀作品。叙事诗和民间歌舞真实地反映了达斡尔族的生产和生活,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由于达斡尔族多居住在祖国多种文化交融的地区,还有他们独特的历史文化演变,从而形成了他们社会和文化多元的特征。达斡尔族文化体现了农、牧、渔、猎多种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都表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上。其中宗教习俗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达斡尔族大部分人信仰萨满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喇嘛教。达斡尔族崇拜自然界,每年阳历五月都要屯众宰杀猪或牛以祭拜天、地、山、川等诸神。达斡尔家庭都有一个专司祭祀的萨满,除祈祷、祭鄂博外,还以巫术治病,届时要宰杀牛、羊,奉送如奶皮、奶油及各种糕点等食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这种祭祀活动已不多见。

达斡尔族民间美术、剪纸、刺绣、玩具等,是妇女们的手工艺品,民间文艺活动丰富多彩。世代相传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传统的曲棍球运动盛行,该地区享有“曲棍球之乡”的声誉。

二、达斡尔族民歌的特点

达斡尔族民歌体现了达斡尔族各种民俗习惯,一些民俗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反映这些民俗的民歌还依然在达斡尔族民间中流传。如祭祀活动中的“雅德根”歌曲,哄孩子睡觉的摇篮曲,以及游戏活动中的游戏歌等等。

达斡尔族知识的传授主要依赖于口头,民歌也是如此。因其易于流传,而成为民间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民歌主要出现在“哈库麦勒”中。

达斡尔族民歌基本上使用五声音阶的宫、羽、商、徵4种调式。大部分具有短小精悍,句逗分明,结构方整等特点,一段多为4旬,其中两句构成的民歌常常重复下旬,并且重复语句中多用衬词,演唱时普遍习用慢颤音。特别是在乐句末尾的长音上,颤音由慢起而不断加快,曲调的收束常用下滑音。口弦、抓鼓、腰铃、四胡、三弦等乐器都是达斡尔族常用的民间乐器。

达斡尔族的民间音乐有山歌、对口唱和舞词等多种形式,以音调热情奔放、委婉多变、节奏鲜明、节拍严正见长。达斡尔人称山歌为“扎恩达勒”,是指通常在野外生产劳动休息或赶车的旅途中哼唱,歌词因景而异,即兴填词,并衬用“讷耶哟”等虚词填充,曲调高亢、悠扬,多颤音,具有达斡尔族山歌的独特风格。达斡尔族民间艺人在“扎恩达勒”的基础上加工改编出《山乡》《心上人》《催眠曲》等山歌,堪称是当今达斡尔民歌的优秀作品。对口唱是达斡尔族歌曲中比较普及的演唱曲,它以反映达斡尔人的日常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一问一答,演唱者可即兴填词互问互答,曲调明朗欢快。歌舞曲是达斡尔族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曲调清秀舒缓,歌词内容多以达斡尔人的家庭生活、伦理道德和爱情为主题。

三、达斡尔族民歌与黑龙江流域各族民歌体裁的异同

(一)相同之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黑龙江流域”这方水土养育着黑龙江这方游牧渔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在黑龙江流域这块广袤的土地上。

各游牧渔猎民族同源于黑龙江流域,共同生活在里,繁衍生息,创造了各自的民族文化。他们共同利用这里的自然资源,游牧、打鱼、农耕,也就是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因此他们的生活方式必然有很多相似之处,语言上也有很多共同点。各民族在“语系”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在“语族”方面分“通古斯”和“蒙古”两种,“语支”方面分“满”和“通古斯”两种。可见这些民族在语言方面是“大同小异”的。

(二)不同之处

源于黑龙江流域诸民族的传统民歌在体裁形式方面有“大同”之处,也有“小异”之别。这些民族歌曲的体裁形式基本上可分四大类,类别称谓和表演形式等方面有不少相同的地方,这就是“大同”之处。然而各民族的民歌有各自不同的体裁形式,民族风格和特点,这就是“小异”之别。

1.山歌小调类歌曲。山歌、田歌、牧歌、小调等在源于黑龙江流域诸游牧渔猎民族的传统民歌中均属一个类别,而且有各自的传统称谓。这些称谓分别是:满族:倒喇(亦译作“道瓦喇”):达斡尔族:扎恩达勒;鄂温克族:赞达拉嘎;蒙古族:道;锡伯族:乌春;赫哲族:嫁令阔;鄂伦春族:柬达仁(亦译作“赞达仁”)。

一般像满族、赫哲族民歌中长调类的歌曲或山歌类的歌曲比较少,而蒙古族的多些。但是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歌中类似长调或山歌类的歌曲却很多,然而在风格特点方面却因民族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2.民间“歌舞”歌曲。这些民族都曾经历过原始的狩猎时期,尽管目前这些民族的歌舞艺术表现形式发生了许多变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论文联盟可以找到不同程度的原始狩猎时期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段。

在鄂温克族的“鲁克该勒”和鄂伦春族的“吕日格仁”的形式中,原始狩猎舞的痕迹更为明显。达斡尔族的“哈库麦勒”歌舞形式非常完整,也非常典型,是完全由传统狩猎歌舞中演化过来的,是从内容到形式已发展到相当完美程度的民族传统歌舞形式。它既不是原始意义上的“狩猎”歌舞,又不是单纯“舞蹈”意义上的“舞蹈艺术”。从“哈库麦勒”的表演形式上看,“哈库麦勒”中的“麦日西格”(达斡尔人对舞蹈的称谓)很像“莽式”的“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两人相对而舞,旁人拍手而歌”的表演程序,“麦日西格”亦是“莽式”一词的音转。

赫哲族的“哈康布力”形式已经失传。赫哲族老人葛长胜回忆说:“舞时,举起两臂,如两翼张开,翩翩起舞,时而发出摹仿天鹅的嘎嘎叫声。”根据赫哲族老人的回忆,赫哲族的舞蹈家们已经恢复了这一歌舞形式,并以传统的称谓叫“哈康布力”。“哈康布力”与达斡尔族的“哈库麦勒”的称谓,无疑也是一个

转贴于论文联盟

名词的不同音转。

3.民间“说唱”歌曲。黑龙江流域诸游牧渔猎民族传统的“说唱”形式与民歌是分不开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不同民族中的流传与演化,同’个称谓的含意也在变异。如锡伯族的“乌春”是泛指“民歌”,而达斡尔族的“乌钦”(或称“乌春”)是单指“说唱”歌曲。满族“朱赤温”是后唐时期的一种说唱形式,其曲调就是民歌。据有人考查,“朱赤温”经常唱的民歌有:《空齐歌》《猎歌》《呀h森调》等等。

达斡尔族“乌钦”形式是由民歌体音乐向说唱体音乐过渡的典型“说唱音乐”。在“乌钦”的序儿与小段寓言故事类的“乌钦”中完全用民歌演唱。说唱大段的故事,则完全用“吟诵式”的曲调。赫哲族的“依玛堪”基本上用“吟诵式”的曲调演唱。为了加强故事的戏剧性,艺人往往根据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来即兴发挥。

4.“萨满”歌曲。在历史文献中及一些民族中也有称杏满、萨蛮、查玛、萨玛等。关于“萨满”‘词,有关辞书解释为“通古斯语”,是“激动不安”或“狂怒之人”的意思。黑龙江流域的诸游牧渔猎民族都信仰或崇拜“萨满”。“萨满”犹如神界派到人间的“使者”,可以行走在宇宙三界。“萨满”可以驱使鬼邪,也可以使人的灵魂脱离躯壳去游历世界,为人“求安寻福”“避灾免祸”。

各民族的萨满在举行各种仪式时相同的特点是都穿法衣,手持法鼓,都有相对固定的“神词”“神歌”“神舞”。然而各民族“萨满”运用的“词”“歌”“舞”等艺术形式,包括表演方法、念诵的词汇、辞格等,都是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四、达斡尔族民歌与黑龙江流域各族民歌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

一个民族文化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其各相邻民族的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是分不开的。达斡尔族民歌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吸收了其它兄弟民族文化艺术的丰富营养,尤其是与其有着历史渊源的鄂温克族、蒙古族、鄂伦春族以及汉族,这些民族的文化艺术都对达斡尔族民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民族的融合,文化艺术交流越来越多,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因而,达斡尔族民歌也越来越多地吸收着其它兄弟民族的文化艺术营养,用以发展本民族的音乐文化。

如在民歌音调上,达斡尔族歌手或是将其它民族的音调全盘拿来填上本民族的歌词,然后再按其本民族的审美观念对语言语音和演唱风格上加以改造:或是将其它民族的民歌音调局部拿来融汇在本民族的民歌中,从而形成一种新的风格,如《四季歌》,很容易看出汉族民歌《小放牛》的“影子”。

达斡尔族民歌,自它产生之日起至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仍犹如一朵瑰丽的鲜花,开放在达斡尔族人民的心里,它成为达斡尔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的生命将如这个民族一样永恒而璀璨。转贴于论文联盟

上一篇:论少儿音乐教育及其审美功能 下一篇:浅析我国民族声乐作品中唱腔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