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乡村旅游的开发路径探索

时间:2022-06-07 06:26:21

渝东南乡村旅游的开发路径探索

摘 要:渝东南是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民族特困地区,是重庆统筹城乡发展和改革的重难点。乡村旅游的开发是实现旅游扶贫的关键。文章从渝东南乡村旅游的开发现状出发,归纳梳理制约渝东南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最后从资源整合、项目示范、连片开发、引导客流、树立品牌五个方面探索了一条独具渝东南特色的乡村旅游开发路径。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路径;渝东南

1 渝东南乡村旅游的开发现状

渝东南是重庆“一圈两翼”中的东南一翼,是重庆唯一集中连片、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包括黔江区、彭水县、酉阳县、武隆县、秀山县和石柱县所辖区域。这一地区涵盖范围广、基础条件差、贫困程度深、经济实力弱,是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和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但同时,正是由于相对割裂封闭的环境让这一地域单元的地质地貌和自然生态极少地受到破坏,也较为完好地保留了土家族和苗族独特的民俗风情。目前,渝东南地区共有乡村旅游重点项目26个,总投资88.89亿元,项目用地191595亩。21个村落被评为重庆市美丽乡村建设市级示范村,另外渝东南地区还有乡村旅游扶贫避暑纳凉村33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4个,中国传统村落8个。渝东南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主要有高山度假型、民俗村镇型、农业景观型、休闲农家型四种类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以“农户自营”模式、“政府+农户”模式、“政府+合作社+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户”模式等四种模式最为典型,空间布局上表现出城镇依附、景区依附、交通依附以及散点分布等特征,总体布局较为分散。

2 渝东南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提炼不足、盲目模仿

渝东南虽然拥有大量近乎垄断性的特色资源,但自发式的农家乐开发和景区化的相互模仿,乡村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2]。现实版的开心农场在部分地区取得成功后,渝东南大量模仿,最具代表性的武隆木根村“开心农场”和黔江开元村“QQ农场”等均表现平平。在传统民族古村聚落的开发上,渝东南遍地开花。青石板、吊脚楼、木板房、摆手舞、六口茶、西兰卡普是各个民族古村的共性表达,而文化特色却表达生硬,缺乏个性。

2.2 重点项目少、资金到位率低

目前,渝东南一区五县乡村旅游项目投资总计88.89亿,资金到位9.917亿,资金到位率不足11.15%。就大型项目来看,渝东南最大的乡村旅游项目为武陵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合同投资40亿,目前实际资金到位仅1000万。濯水古镇蒲花河旅游假区项目资金到位4亿,为渝东南实际投资额最大项目。相对于重庆市943.57亿的投资总额,渝东南仅占9.4%。

2.3 扶贫项目多、计划大于市场

重庆市政府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扶贫相结合,拨付扶贫基金打造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乡村旅游示范带。渝东南的乡村旅游项目大多在这一背景下进行。这些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在空间上分布零散,远离市场,扶贫意义远大于旅游意义。从资金来源上看,项目大多由政府和村民投资,几乎没有公司进驻。因此在政府推动下,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可以勉强解决,建筑物修缮以及旅游功能导入难有资金,经营管理更是大问题[2]。

2.4 整体形象不够突出,区县形象缺失

渝东南“生态民俗旅游带”是根据其特色旅游资源作出的准确定位。但一方面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渝东南乡村旅游的产品体系并未对这一定位构成很好的支撑,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并未成为大部分乡村旅游项目的核心吸引物。另一方面粗放式的开发毁坏了生态民俗资源的原真性,渝东南生态民俗旅游带成为了空架子,内涵缺失。从区县的层面看,渝东南各区县乡村旅游项目雷同,缺乏个性,导致游客的认知模糊。

3 渝东南乡村旅游的开发路径

3.1 资源整合

选择与客源市场和竞争区域有明显差异的特色资源加以打造。从乡村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来看渝东南独具优势的竞争力资源包括:山丘型旅游地、峡谷段落、岩石洞与岩穴、森林景观、草山草坡景观、特色聚落、传统工艺、地方文化、民间节庆、民间演艺。具体来讲,高山气候、森林、草原、洞穴、冰雪、土苗建筑及其民俗文化是渝东南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首选。同时还需注意季节性资源的选择,平衡旅游客流。因此在挖掘特色资源的同时,需要依托富有旅游意境的资源综合开发,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形成特色主题。

3.2 项目示范

乡村旅游项目示范开发既有利于推广成功模式经验,也有利于以点带面形成乡村旅游集聚区。示范项目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区位条件较好、资源品质较高、资金实力较强的项目作为示范,政府在基础设施和资金奖励上予以支持。从示范项目的经营模式来看,渝东南应主要选择公司主导开发和“政府+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项目规模层次上大型项目引领,中小型项目兼具。中小型项目可以借鉴彭水县郁山镇玉泉新村的思路,即:“村民探路、政府支持、协会引导、企业投资”逐次开发,在发展中实现提档升级。产业链整合来看,可以鼓励实力雄厚的重点项目企业进行乡村旅游全产业链的开发整合,将农业和旅游业的业态有机融合[3]。

3.3 连片开发

土地流转、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连片扶贫攻坚战略为渝东南乡村旅游的连片开发提供了思路。连片开发一是要形成规模,二是要整合项目。形成规模可以借鉴摩围山樱桃井乡村旅游建设的经验,项目引进公司对樱桃井乡村旅游整体开发,新建樱桃井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和白果坪烟草农业观光园,辐射带动多个乡村旅游接待点,打造集观光、避暑、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景区。整合项目则例如,围绕酉阳县圆梁山一带,整合毛坝乡的高山度假资源、木叶乡的森林河谷资源、兴隆镇的商贸文化资源,可以打造圆梁山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带。

3.4 引导客流

根据渝东南距离主要客源市场较远的特殊情况,引导客流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针对大型特色乡村旅游景区,可以考虑和旅行社合作,融入旅行社主流线路,与其他景区互补共赢。针对规模适中、知名度不大但交通便捷的乡村旅游景区,可以借鉴凤凰古城周边短线旅游开发的经验,整合多个乡村旅游景点打包销售,形成若干条乡村旅游特色精品线路。针对位置偏远,客流难以渗透的区域,可以开展洞穴探险、山地运动、户外徒步、摄影采风等特色主题旅游。

3.5 树立品牌

对于缺乏精品景区的情况,树立区域品牌比打造知名景区效果更好。强大的区域品牌可以集聚客流,而后利用特色旅游线路将客流分散到各个景区。就如湘西凤凰依靠古城品牌吸引游客,旅行社将古城的客流引向奇梁洞、南方长城、老洞苗寨、西门峡等周边景区。因此渝东南要打响“民俗生态旅游带”的品牌,重点打造武隆和黔江双中心,成为游客的集散地。另外渝东南一区五县的乡村旅游发展也应各有侧重,打造区县品牌:黔江――峡谷峡江、秀山――边城风情、彭水――山水苗家、酉阳――世外桃源、石柱――森林氧吧、武隆――世界遗产。

4 结束语

渝东南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但是由于肩负着旅游扶贫和城乡统筹的使命,其作用又至关重要。总体来看渝东南乡村旅游仍然处于低水平发展的状态,缺少大手笔运作,没有充分发挥渝东南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优势,布局较乱,未形成品牌。要突围目前的困境应该从资源整合、项目示范、连片开发、引导客流、树立品牌五个方面着手。虽然渝东南乡村旅游开发较晚,但在地方特色开发路径的指导下,必将发挥资源和政策的优势,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毛长义,艾南山,张述林,等.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定位及战略选择[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26(1):39-42.

[2]郑耀星,刘国平,张菲菲,等.基于生态文明视角对福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13(7):211-214.

[3]陈南江.乡村旅游的主体、机制与路径[N].中国旅游报,2013-4-24(11).

作者简介:陈华(1986-),女,重庆长寿人,硕士,讲师。

上一篇:浅谈建筑消防电气的安装与维护 下一篇: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