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DOWN”和“上/下”的地位隐喻分析

时间:2022-06-07 06:07:21

“UP/DOWN”和“上/下”的地位隐喻分析

[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赖以形成、组织和表达概念的基础和手段。本文对比分析了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UP/DOWN”和“上/下”的地位隐喻,解读英汉在社会等级这个概念域内,从表达形式到反映的认知模式上的相似之处。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地位隐喻 UP/DOWN 上/下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30-02

引言

传统语言学家将隐喻视为纯语言的修辞手段,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空间性概念“上/下”是人类较早产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方位范畴之一,对垂直性空间的认知经验基础影响着语言的生成和演变。本文将借助认知语言学的空间隐喻理论来对比分析“UP/DOWN”和“上/下”的地位隐喻,解读英汉两种语言在地位隐喻认知模式中的相似性,进而揭示人类认知思维方式同语言表达之间的本质联系。

一、认知语言学的地位隐喻观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就是依据我们的身体经验和文化经验,将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的图示结构影射到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

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观点,“人类的活动是处于时空之中的运动,人们对空间方位的认知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基础,而对于时间和其他事物的认知是建立在对空间认知的基础之上的。”当我们借助“上/下”这一空间性概念来理解和思考非空间的概念时,就实现了由空间域到非空间域的映射。在这类空间隐喻中,常用“上/下”的具体概念隐喻性地表达情感、时间、状态、数量信息、社会地位、价值关键等抽象概念。无论是英语的“UP/DOWN”,还是汉语的“上/下”都可以映射到地位域之上,形成以“UP/DOWN” 和“上/下”为始源域的地位隐喻。

二、“UP/DOWN”和“上/下”的地位隐喻

在英语中,社会地位和权利与空间结构相匹配,始源域中UP和DOWN分别体现“high status”和“low status”的概念。经过几千年的使用和发展,汉语中的“上/下”概念也从原有的空间意义中拓展出丰富的隐喻意义。本节仅选取形容词性的“UP/DOWN”和“上/下”进行对比分析。

(一)“UP/DOWN”与地位隐喻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地位被分成upper、middle、lower等若干等级,the upper end of the table 指宴会的上座,人们看有钱、有势力的人时要look up to,而对待低于自己阶层的人则是look down upon。由“up-/down-”构成的合成形容词同样体现出等级或尊卑观念,如upmarket(高档的)、downmarket(价廉质劣的)、uptown(富人区的)。

此外,相似的认知经验也体现在英国的议会制度中,其议会分为“Upper House”(上院)和“Lower House”(下院),因为在议会形成之初,上院的成员主要是贵族,而下院则由社会地位较低的平民组成。虽然在现今社会,下院所拥有的权利要大于上院,但是这种受传统认知影响的表达仍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

(二)“上/下”与地位隐喻

形容词性的“上/下”基本意义是指位置在高处或低处的。随着语言的发展,由空间位置的高低,又引出社会地位和等级的差异,如“上级”“下级”。“上”在古语中就有“尊贵、不可比拟”的意思,如“上策”指高明的计策,“上乘”和“下乘”分别指文学艺术的高雅或平庸境界,因为“下”暗含“地位低下、卑贱”等意思,如“下人”。此外,“下”也用于对尊者自谦,如“下官”。汉语中有很多军衔也用“上”来表达,如“上尉”“上校”“上将”“上等兵”,显示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此外,还有“占上风”“争上游”的表达,比喻处于优势地位。自古以来,“上/下”所传达的尊卑界限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如房屋的建造有“上房”“下房”之分,座位有“上座”“下座”之分,尊贵的客人要奉为“上宾”,这里的“上”就暗示了地位的尊贵。

三、英汉地位隐喻的认知模式的相似性

综上所述,英语和汉语在地位隐喻的认知中体现出较多的重合,都借助空间位置的高低来喻指社会地位的差别。有着不同社会、宗教和文化背景的民族之所以在语言的表达上如此的相似,在于人类的实践经验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种映射一旦建立起来,又会反过来影响人的认知。汉语和英语文化中都存在实现这一隐喻的方式。在古代中国,帝王的宝座要被放置高台之上,祖先的牌位也要高高被供奉在祭台上,平民见到君主要下跪叩头;在传统的英文化中有抱新生儿上楼以祈求孩子长大后获得成功的习俗,英国女王在和别人握手时总是手指朝下等。事实上,隐喻的经验基础和隐喻的实现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一代人隐喻的实现和演变往往构成了下一代人相关隐喻的经验基础。

四、结论

由此可见,语言既是人类认知的产物,又是服务于人类认知的工具。对地位隐喻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揭示人们认知思维方式同语言表达之间的本质联系。同时,相关的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也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应用意义,语言教师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发展和引申的过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一词多义现象、同义词现象等,还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理解语言中各种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Handler,J.M.The Foundations of Mind:Origins of Conceptual Thought[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2]Lakoff,G &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上一篇:商务俄语谈判的语用技巧 下一篇:二元户籍制度框架内的人才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