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角下的英语教学

时间:2022-06-07 03:41:21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语教学

[摘要]模因论是一种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英语教学本质上可以说是英语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本文从模因论视角出发,重新审视英语教学中背诵与模仿等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并结合模因复制的4个阶段探讨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关键词]模因;模因论;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2-0061-04

1 模因的由来

英国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Dawkins在他的The SelfishGene《自私的基因》第十一章中问道:文化领域有没有一种类似基因的东西,也在文化进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呢?Dawkins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认为,除了DNA以外,还存在另外一种复制因子,他将这种复制因子命名为“meme”。Meme[mi:m]在国内学界有许多译法,诸如“弥母”、“拟子”、“密母”、“谜米”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自然教授将meme译成“模因”,已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模因(meme)指文化基因,即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模因通过复制、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语言是它的主要载体之一。

Richard Dawkins列出了模因的三个特征:(1)长久性(10ngevity):复制模式存在越久,复制的数量越大。书本、杂志、计算机硬盘、摄影等都可以长久地保持信息。(2)多产性(fecundity):它是指模因的复制速度,复制速度越快,模因散布越广。网上模因几乎可以在一瞬间向全球任何地方传输,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复制成千上万份相同信息。(3)复制保真度(copying-fidelity):模因具有很强的复制保真度,它从一个新的角度阐释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复制的越忠实,原版就越能保留。语言、宗教、传统风俗等能代代相传,因其具有相当高的保真度。

Francis Heyligen曾经探讨了模因复制的4个阶段:(1)同化(assimilation):成功的模因必须能感染新的个体,个体必须和模因载体有接触并且模因呈现后必须受到应有的注意。(2)记忆(retention):记忆保留时间的长短要依赖模因的重要性、重复的频率大小等。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并影响他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3)表达(expression):模因要想传递给其他个体,必须从记忆储存中释放出来,能够被他人感知。最突出的表达手段就是话语,其他常见手段有文本、图片、行为等。(4)传播(transmission):模因若想传递给其他个体,需要具备看得见的载体或媒介。大众媒体特别是因特网的出现对于模因的传输显得尤为重要。4个阶段周而复始,在选择中存在或淘汰。仿拟模因的复制过程同样遵循这四个阶段,而且其过程是连续的、反复进行的,这样仿拟才得到不断生成和传播。

2 模因论概述

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文化的传播与人类遗传相类似,即它也能导致某种形式的进化,而语言的进化就是通过非遗传的途径进行的。伴随模因理论在文化领域的发展,语言模因论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研究中一个蓬勃发展的热点领域。语言模因论主要是从模因论的角度审视语言及其相关现象。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自然语言中的模因从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信息的交际及交流中得以体现。语言模因以两种方式复制和传播:内容不变但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或者形式不改却以不同的内容加以扩展。

目前,模因理论还面临着许多不能解决的难题。首先,模因基于基因的隐喻性认知理论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因其理论体系没有经验证实的成分。其次,模因论这一新兴领域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目标等还缺乏系统的界定,模因是否存在,能否确定其单位,能否确定模因储存和传递的机制,是目前反对模因理论的学者提出的主要问题。但Blackmore认为,现在还没有必要去探究模因的物质组成,工作重点应在于研究模因理论能否提供新的解释框架。大量国内外的模因论研究成果表明,模因论在社会语言文化中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实证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深信模因论会越来越成熟。

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也寓于语言之中。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教授学习者英语这种语言,使学习者达到能够掌握运用英语的目的。也就是说,英语教学的对象英语本身也是一种模因,学习者要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必须了解模因的特征和模因复制的几个阶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模因论的视角来重新思考一下当代的英语教学。

3 英语教学的回顾与现状

几百年来,全球应用语言学者和外语教育研究者一直在努力探索更为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经过大量的理论思考、实证研究和激烈争论,他们推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外语教学法,以期使外语教学更高效。我国也先后引入各种不同的教学法,主要有语法翻译法、听说法、视听法、情境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谁都无法令人信服地证明某一种教学法必然优于另一种教学法。人们对各种教学法理论和程序的实践效果始终不很满意,对教学法局限性的讨论也越来越多。比如Prabhu梳理了以往的各种实证研究,通过文本分析和逻辑思辨,阐述了不存在“最佳教学法”的理由;Richards指出,决定外语教学质量的是教师而不是教学法;Stern认为,以教学法为中心来组织外语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测试评价和师资培训的做法过度简化了外语教学这样一个涉及众多因素、错综复杂的动态系统工程。Allwright在分析讨论了导致各种教学法“相对无助”的6方面原因之后,干脆得出“方法已经死亡”的结论。

表面上看,形形的教学法流派都有各自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程序,但实际上相互之间存在很多重叠之处。一些看似全新的方法不过是原有方法的变形,用新的术语掩盖本质上的雷同。很多声称具有革命性的教学理念,不过是先前教学思想和程序换了个角度重新命名。随着教学实践的推进和理论探索的不断深入,教学法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大约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超越教学法概念的必要性成为外语教学领域的共识,“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应运而生。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post-method pedagogy)也译作“后教学法”,指的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外语教学研究中出现的从根本上超越传统“教学法”概念的一种外语教学思想,以印裔美籍学者、加州SanJose州立大学应用语言学教授Kumaravadivelu为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论集大成者。后方法的理论思

想主要是Kumaravadivelu在他的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这篇文章中具体提出的。他把教学法(pedagogy)界定为一个宽泛的概念,不但包括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材料、大纲目标、评价措施,还涉及影响外语教学的广泛的历史、政治和社会文化经历。他认为,后方法教学法是一个由具体性、实践性和社会性三个层面组成的三维体系。

21世纪,外语教学理论已经进入到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法流派,它是一种灵活、动态、开放的外语教学思想和理念。它充分考虑外语教学的各种复杂情况,强调语境对教学的重要性,尤其强调社会、政治、教育制度等因素对外语教学的重要影响。“后方法”的倡导者提出了“学习者自主”和“教师赋权”等核心理念,鼓励教师将课堂教学实践理论化,将教学理论知识实践化。它提出的并不是具体的教学法,而是一种基于语境的(context-based)教学主张和一系列宏观策略。它的贡献主要在于对教师、学习者和教师教育者的再定义以及教学经验理论化等新主张。

我国的外语教学同其它国家情况类似,也同样经历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法,但教学效果都不甚理想。不管是历史上出现较早的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等,还是近几十年来流行的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法,都越来越受到专家和师生们的批评和质疑。后方法寻求的不是另一个方法而是方法之外的东西。由于认识到方法的局限性,后方法指出教师要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自主性,并顾及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4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文背诵与模仿再审视

模因论对于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让人们尝试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英语教学方法与技巧。语言学习本身就是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要靠复制来与别人交流、达到传播的目的。研究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有助于改进语言教学和观察语言自身的表现,发现语言发展和进化的规律,有利于在社会文化的交流和交际中学习语言。Dawkins认为,“模因自我复制的途径是从人的大脑复制到书本,又从书本传播到人的大脑,再从人的大脑传播到电脑”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语言便是它的载体之一。在语言的起源、语言的定义以及语言的使用中都有模因的影子,模因现象使语言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语言也使模因得到自我复制和传播。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可以表现在单词、句子以及语言的篇章上。人们能够学习各种语言是因为历代语言使用者的不断复制和传播。

后方法时代的外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灵活、动态、开放的教学思想。在模因论的视角下,过去一些丢弃了的、被认为不合理或不可取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主张也许要重新作出评价,甚至要恢复和再次提倡。例如,根据模因论和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规律,语言背诵教学不但不应放弃,而且还应大力提倡。背诵可以使模因深刻地储存在个体的记忆中,而储存的模因又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传播、扩张。从某种意义上讲,背诵是语言模因的最佳复制,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实用性,是很重要的一个学习手段。背诵可以说是一种扎扎实实的硬功夫。善于利用背诵来促进外语学习的人,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除了背诵,从模因论里还可以悟出模仿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意义。学语言本身就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学习的各种语言表达手段,要靠语言模因的复制来与别人交流,达到传播的目的。模仿在心理上是一个随着感知进行再现或尝试的过程,这是人类一切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模仿是习得语言最有力的手段,离开了模仿可以说几乎不可能掌握任何语言。模仿、复制不是百分百的拷贝,而是模因集合的重组。有一些模因保存着内容,以不同形式出现;而另一些模因则根据相同形式放进不同的内容来扩展。因此,模因的复制和传递方式也启发人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既要学会以不同形式表达同一信息,又要学会以相同形式去套用不同的内容。在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语境掌握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相同的思想,同时还要他们学会依照英语的地道表达形式来与别人交际交流各种各样的不同思想口’。这就要求在英语的学习和教学中要重视基本的英语表达形式和内容的模仿训练。例如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利用模仿范文的写作方法,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篇组织能力等。

5 模因传播与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语言模因的复制同样会经历同化一记忆一表达一传播4个阶段。下面从这4个阶段具体讨论如何进行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1)同化阶段:同化指呈现的模因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注意是指模因载体的显著程度足以引起宿主的关注:理解意味着宿主能将该呈现的模因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将语言模因传递给学生,就必须首先通过多样化的呈现手段与方式,引起学生对语言模因(即目标语)的关注和理解;并尽可能多的使用各种辅助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加深学生的理解,以达到语言模因被学习者所感知和理解的目的。

2)记忆阶段: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个体的可能性越大。在外语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更长久的记住所学习的语言项目,是每一个外语教师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人的工作记忆(即短时记忆)一般能够保持10~20秒,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工作记忆内容转入长时记忆呢?外语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语言输入形式,如提供听力材料、阅读材料或者视听材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感知语言模因,加深理解。而且要反复或循环呈现所学内容,这样才能使语言模因在学生大脑中停留的时间更长,记忆更深。

3)表达阶段:表达指宿主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把记忆中储存的模因转化成他人可以感知的物质外形。最突出的表达手段就是话语。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语言产出活动,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对话、写作以及翻译,使学生有机会把所记忆的语言模因在真实语言环境中表达出来。这些活动使语言模因得以释放并进入传播的最后一个阶段,从而也提高了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4)传播阶段:为了传播给更多宿主,表达需要模因载体,如书本、照片、光碟、录音磁带等。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条件把优秀学生的作文、演讲等制作成范文、录音带等,在学习园地中张贴范文,在学生中传阅优秀作品,让学生们听自己的、同伴的录音带,这样不仅完成了语言模因传播的最后阶段,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

英语课堂教学要遵循语言模因复制的规律,在语言模因复制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使语言模因在师生间、生生间以及语言媒介与学生间广泛复制和流传,增强学生的信息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

6 结束语

21世纪的英语教学已经进入了后方法时代。“后方法”时代的英语教学要积极学习和吸收相关领域和学科的最新成果。模因论就是近年来在文化领域内出现的一种新理论。从模因论的视角看英语教学会对从古至今出现的种种教学法做出重新评判。

超越传统教学法概念已成为教学领域的共识。在模因论视角下,对任何一种传统或现代的教学法,都不应当采取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亦应根据中国的教学环境和特点,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人学习外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外语教学的效果更好,使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更强。

上一篇:数值计算方法的融会式教学理念与实践 下一篇:多模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