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产业扶贫 加快脱贫步伐

时间:2022-06-07 02:55:41

精准产业扶贫 加快脱贫步伐

为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兴国县坚持“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的原则,围绕“推介一张名片、规划一张网络、打造十大产业基地群”的总体思路,以“抓实三项建设、注重三个结合、建立三项机制”为重点,力争产业扶贫工作出亮点、出成效,带动4万人以上脱贫致富。

一、总体思路

1、推介一张名片。即推介“兴国品牌”这张名片。充分发挥“兴国油茶”、“兴国灰鹅”、“兴国红鲤鱼”、“兴国红薯干”、“兴国鱼丝”等产业品牌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形成脱贫致富的长远产业、支柱产业,做靓产业扶贫“兴国品牌”名片。

2、谋划一张网络。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着力谋划精准扶贫“一乡两镇”( 埠头乡、高兴镇、潋江镇)3个产业扶贫整乡推进示范点和“每乡一村”26个整村推进示范点,通过以乡促乡、以村促乡、乡村并进的基地辐射效应,实现扶贫产业“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3、打造十大产业基地群。即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择业,重点扶持贫困户参与发展农业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由县政府分管领导和相关单位牵头,相关乡镇具体实施。 大力打造烟叶、蔬菜、油茶、果茶、花卉苗木、红薯、席草、水产、畜禽、旅游等10大主导产业基地群。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再按“10+N”模式,因地制宜打造生姜、百合、金银花、毛竹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群。

二、主要措施

(一)抓实“三项建设”

1、抓好协作组织建设。一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学习和宣传,引导贫困户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一批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并对新成立的合作社进行跟踪指导,针对不同的产业,协调技术部门实地抓好技术指导和防疫服务,提高合作社从良种选择到种(养)植、防疫、采摘、销售整个过程的服务质量。二是对全县原有的342个种养业专业合作社和18个家庭农场的示范带动能力进行提升。组织油茶、蔬菜、花卉苗木等主导优势产业合作社社长及致富能人外出参观学习,聘请专家亲临合作社做深入细致的指导工作,包括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产品质量保证、产品销售等,力求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农户收入高,扶贫效果好,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当地贫困户增收致富。目前,该县打造了4个全国示范合作社(山村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益民兔业专业合作社、中兴九山生姜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红土地油茶专业合作社)和6个省级示范合作社(绿宝优质稻专业合作社、都乐果业专业合作社、安泰生猪专业合作社、明岳种养专业合作社、绿园花卉专业合作社及丰和种植专业合作社),涌现了东F堡家庭农场、官桥家庭农场、丰源家庭农场和海洋家庭农场等一批规模大、收益好的家庭农场。

2、抓好基地规划建设。一是科学规划设计。按照“集中成片、规模发展”的原则,结合现有产业发展情况,抽调专业技术骨干深入山林田地调研测算,科学规划设计产业基地。如油茶产业方面,重点在高兴、茶园、均村、永丰等8个乡镇发展油茶产业,围绕“三个十”发展目标,规划设计可带动15000人以上脱贫的高产茶油基地、低改示范基地和部级示范核心基地,打造“红土地上的特色油库”;烟叶产业方面,规划设计长冈乡塘石村、高兴镇山塘村、良村镇厚村等25个千担村示范种植基地,同时规划设计育苗基地、烟薯配套基地,力争建成烟叶种植年产达1.7万亩,可带动8000人以上脱贫的烟叶产业基地群;蔬菜产业方面,重点在埠头、长冈、龙口等乡镇规划建成合计面积5000亩以上无公害蔬菜基地、无土栽培基地和田间超市基地。二是突出示范引领。按照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的要求,集中各级各部门涉农项目资金,由县精准扶贫办及发改委、财政局、水利局等相关部门协调统筹安排,建设基地田网、路网、水网,夯实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打造好埠头乡官桥百亩食用菌基地、千亩蔬菜基地、万亩脐橙观光园;高兴镇高湖庭院经济示范区、老营盘油茶低改示范基地、南方花卉示范基地等一批精品示范基地,大力扶持百丈泉、山村油脂、红土地等一批加工龙头企业(合作社),引领带动全县扶贫产业又快又好发展。三是坚持标准生产。修订完善产业生产标准,按照统一产业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流程、统一行业标准、统一品牌注册、统一销售渠道的方式,组织标准生产;以大宗销售使用的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为重要监管品种,严禁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高毒农药替代产品,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推广“以螨治螨”、“生物导弹”、黄板诱杀技术、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建立生产记录档案,严格按油茶、烟叶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并建立健全生产用肥、用药记录档案,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覆盖。

3、抓好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和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着力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土地流转中心,指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推进适度规模经营。(1)因户施策推行返租倒包模式。贫困农户在将土地流转后,基地鼓励有技术、有能力的贫困户再次从中承包部分大棚或地块,基地提供除劳力外的一切设施、设备、种苗、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和农产品销售,承包农户负责标准化生产管理,产品由基地统一售。贫困户可从中获得以下收益:一是土地流转增收。通过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给基地,可获得800元/亩左右的租金收入。二是基地务工增收。贫困户到基地务工的,每天大约可获60元至80元的工资(或每月1000元)。三是分红增收。贫困户通过劳力入股、资源(土地)入股、返包倒租等形式合作经营,分红增收。如埠头官桥千亩蔬菜基地,共流转50户贫困户的68亩土地,通过每户贫困户反包大棚的形式,将60个大棚反包给10户扶贫户管理。承包农户付出自身劳力资源,基地投入设施等一切生产资料,蔬菜成品由基地统一出售。贫困农户从中获得1000元/月的劳动工资收入外,再按承包大棚实际纯收入的60%分红增收,反包扶贫户年收入约达2.4万元,实现了零风险、高回报投资创业。贫困户杨冬明反包2亩大棚经营,亩产基数为6000斤,实际产量11000斤,超出的5000斤基地以1元每斤收购,除保底工资收入外,每年增收约1万元以上。二是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模式。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充分利用农村家庭院落的空间、周围非承包的空坪隙地和池塘水田等有限空间发展立体种养业、加工业等综合经营,在家门口打造“扶贫钱柜”。如高湖瑶前示范社区制定了“54321”发展模式(即户均50棵花卉苗木、0.4亩菜地、30只家禽、2头良家畜、10棵杨梅),确定了以“闲田荒地种苗木,房前屋后栽杨梅,池塘养鱼池边种,林下立体养家禽”的思路,实现庭院无杂草、村中无荒地。同时引导农户发展农家乐,着力打造成集鲜果采摘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吸引县内外游客到社区吃农家饭、采农家果、赏乡村景,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三是因势利导发展田间超市模式。通过 “基地+农户+企业(单位)”的模式,借助网络平台,让基地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一条龙全部在田间完成。如埠头官桥蔬菜基地贫困户产品可以直接放在“官桥蔬菜超市”的“货架”上,利用“蔬菜超市”网络信息平台,与县内部分超市、学校、单位的信息对接,“田间超市”直接在网上接单,并根据订单统一配送,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的同时,既拓宽了销路,又宣传了“官桥基地蔬菜”品牌。目前该基地已经构建起了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到周边县、市(区)的销售网络。

(二)注重“三个结合”

一是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相结合。在抓好烟叶、油茶、蔬菜、花卉苗木等10项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生姜、百合、金银花等特色种植产业和以“红色文化”“堪舆文化”为亮点的乡村旅游产业。围绕油茶这个产业扶贫支柱,制订了《兴国县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确定了“三个十万”发展目标(即:油茶低改每年完成十万亩,五年全面完成低改任务;新植油茶十万亩;五年培育油茶种植户十万人)。至目前,已调入高产油茶苗400万株,现已全面完成今年十万亩油茶低改任务。根据贫困户自身条件和发展意愿量身定制,出台一系列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激励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二是长线产业与短线产业相结合。除山上大力发展油茶、林果为主的长线产业以外,着力发展灰鹅、肉牛、肉兔等短稳快增收产业,实现以短养长,为贫困户打造了“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的脱贫致富立体产业。如引导贫困户发展林下栽培和林下养殖,通过在林果、花卉苗木之下套种药材、红薯、花生、西瓜等短期高效经济作物,既增加了收入,又为林果业施肥、松土,促进长线产业的发展。三是农业产业与工业产业相结合。推行公司带农户,农户帮公司,基地助农户,农户进基地等多种农村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同时,大力推进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一体化经营,形成稳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注重引导贫困户发展农产品贸易营销、深加工,农家乐、产业技术教育等工业产业和第三产业,多措并举引导贫困户就近务工,以第二、三产业返补增收。如引导贫困户利用自身种养条件,发展摘农家菜、尝农家果、购土鸡蛋、吃农家饭等农家乐,利用自身闲置房屋开办小针织、小制衣厂等家庭式作坊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5年发展农家乐200家,制衣、针织等家庭小作坊和茶油深加工企业共1000家。

(三)建立“三项机制”

一是建立利益联系机制。以破解市场风险为根本,以促成贫困户抱团发展为重点,着力构建贫困户与涉农企业、合作组织、产业大户的利益联系机制,实现市场主体壮大和贫困户增收“双赢”目标。重点推行“涉农企业+基地+贫困户”、“学校食堂+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高校(大型企业)+基地+贫困户”四种产业发展模式。比如,目前兴国县有361所中小学校实现了食堂供餐,供餐学生人数达7.1万人,每天消耗的蔬菜达2.13万公斤、猪肉1.07万公斤,每周需要7万多只鸡蛋和鸡腿。立足这一稳定市场,该县将启动农校对接措施。同时,进一步深化与高校、大型企业的合作,已与江西理工大学、深圳中兴通讯公司等单位达成合作意向。二是建立激励保障机制。按照每个扶贫产业都有一个方案、一个标准、一套措施的要求,根据贫困户自身条件和发展意愿,量身定制特殊政策,出台一系列产业发展奖补办法,激励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如,贫困户种植蔬菜的,补助设施费2000元/亩,肥料和种子等农资补助500元/亩;种植高产油茶5亩以上的,补助600元/亩,进行油茶林低改5亩以上的,补助400元/亩等。三是建立结对帮扶机制。依托“三送”工作平台,在“三大”工程中大力开展结对帮扶,实行县领导挂乡、单位包村、干部帮户制度,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同时,用好部委对口支援和省“四个一”扶贫机制,着力打造精准扶贫“一乡两镇”、“每乡一村” 产业扶贫精品示范点,带动“一村一品,一户一业” 产业扶贫基地群的发展,让贫困户早日脱贫。

兴国县产业扶贫的大步已经迈开,下一步将努力实现由政府行为转变市场行为,由抓生产转变为抓流通,由抓产量转变为抓质量效益,由抓民品转变为抓名牌,将带领4万人以上贫困户携手脱贫致富。

[作者简介]

李虞森,兴国县扶贫和移民办。

上一篇:操盘手的伊甸园 下一篇:官员亲属的生意经:音在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