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和晚晴政治

时间:2022-06-07 12:51:27

慈禧和晚晴政治

一直以来,对于慈禧的评价基本上都是持有否定态度,她是一个被近代历史妖魔化了的人物角色。面对内忧外患的统治局势,以慈禧为首的晚清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举措表明,她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有着重大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晚清快速灭亡的局面,她是一个会在各种政治势力之间回旋纵横的政治家,同时她也是一个轻熟驾驭帝王权术,目光短浅之人。笔者在大量阅读史料基础上,客观分析评价慈禧与晚清政府实施统治政策,以期展示一个真实的人物角色。

一、 人物简介

1835年,慈禧太后在北京出生,是安徽宁池广太道惠征的长女。在其17岁之时以秀女的身份人宫,之后从秀女逐渐晋升为兰贵人、懿贵妃。在1856年,她生下咸丰帝的唯一皇子——载淳,即同治皇帝,由此懿贵妃在宫中渐是得宠,其在宫中的地位得到了有利的巩固,地位渐趋与皇后钮钴禄氏等同,并干预朝廷的一些大小政事。1861年,咸丰帝不幸病死,留下遗诏,让时年仅有六岁的载淳继承皇位,由八位大臣辅佐,而懿贵妃同皇后钮钴禄氏一并成为皇太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西太后和东太后。对于八位政务王大臣实行的专权,慈禧感到大为不满,与奕欣形成了一个比较坚固的政治性盟友,并为其垂帘听政造势,发动了辛酉,改元同治,进入了晚清时期的一段 “垂帘听政”的历史,整个国家的政事几乎都掌握在了她的手中,同时也开始了她长达48年的掌权统制。

二、 慈禧与晚清改革

(一) 汉人得到重用

(二) 废除科举大量派遣留学生

(三) 政治改革

三、 慈禧的历史之罪

总结:

慈禧作为“女皇”并不是一个孤立人物,她一生与那个时代背景紧密相关,只有从诸多史料来分析才能更接近她真实的执政生涯。首先,慈禧在其执政中也有积极和进步的一面:她敢于使用汉人,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官员重用;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让大量的有才能汉人列入封疆大臣的队列中;坚决反对咸丰帝北逃至热河;在八国联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鼓励光绪帝对八国联军宣战,同时她还强调女人要有独立的精神,女人也应该读书识字等等。她在位期间,在一定程度之上平衡了汉满两族间的矛盾。慈禧支持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出国留学幼童。

慈禧从 26 岁开始发动了掌权一直到 74 岁去世,对中国的统治长达48 年,从咸丰帝到宣统帝,清王朝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局之下清政府每况愈下,自然的她要对其负责。【9】不论客观原因的多少,但是她是执政者,她首先负有着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让人们对她产生了一个“祸国殃民”的印象。在她统治期间中国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都发展相当缓慢。面对西方外敌入侵,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慈禧太后始终没有想出一个很好对策,让人认为她是一个不可原谅的历史罪人。对清末的这些问题,首先是因为慈禧对恭亲王和荣禄的不恰当使用,恭亲王偏向改革而荣禄偏向保守,慈禧把恭亲王废掉,堵塞国家改革道路,对于荣禄的重用使国家一度朝着一个更加保守化的方向远去。【10】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慈禧做法是历史倒退。她选择的皇位继承人仅仅局限于爱新觉罗及叶赫那拉两姓上,这不是选优是选亲。一句话,她对帝王之术驾轻就熟,却对世界发展潮流不甚了解,判断及决策一误再误,结果让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当然,清朝的最终覆亡,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责任不完全归于慈禧太后,我们应客观的评价慈禧以及晚清政治。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时期,还需要学者的共同努力。

上一篇:初学因式分解的“四个注意” 下一篇:有关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