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宾川县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考

时间:2022-06-06 11:14:30

关于宾川县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考

摘要 阐述了宾川县发展林下经济的基础条件,介绍了适宜的发展模式,并提出建议,以期促进宾川县林下经济迅速发展,为林农增收致富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 林下经济;基础条件;发展模式;建议;云南宾川

中图分类号 F326.27;S75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202-02

林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逐渐意识到林下经济的重要性。林下经济是促进林业发展、增加林农收益的重要渠道。林下经济是指以林业为依托,开展林、畜、牧、农业等的协调发展,开发林下资源所进行的生产活动[1-3]。林下经济是一种人为调控下的经济循环模式,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发展,不仅包括林业的发展,同时也包含相关业的发展。它是以林地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自然资源,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同时增加经济效益的一种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发展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农林复合系统”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能源短缺的问题逐渐突出,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各国均开始重视农林复合发展的新模式[4-5]。

云南省林下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002―2012年10年中,由61万hm2增加到400万hm2,目前林下产品增加到560万t,产值500亿元以上。林下产品如生态鸡、林下菌、林下种植的灵芝、石斛等林下经济产品供不应求,畅销国内外[6]。近些年,宾川县逐步探索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较多不足之处。结合宾川县现有林下发展模式及林业发展状况,对发展林下经济进行探讨与总结,提出适宜宾川县的林下经济模式,以期为促进该县林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1 宾川县发展林下经济的基础条件

宾川县位于云南西部,大理州东部金沙江南岸干热河谷地区,有“天然温室”的美誉。宾川县属于中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7.9 ℃,年总积温为6 543.7 ℃,10 ℃以上有效积温为5 854.1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719.4 h,无霜期为294 d[7]。宾川县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森林覆盖率为49.3%,因此发展林下经济有巨大的潜力。发展林下经济,要依据本地区的实际生态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来进行经营。宾川县发展林下经济的基础条件如下。

1.1 干旱缺水

宾川县是一个较为缺水的地区,平均径流量为4.34亿m3,人均占有量为1 549 m3,为云南省平均水平的23%,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62.5%,其中用于农业的供水量为2.61亿m3,而实际需水量为3.649亿m3,干旱缺水已经成为宾川县发展林下种养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1.2 经营规模小,难以形成产业化

现有的林下种养一般都是以散户形式为主,经营面积小,不能形成规模化生产,同时缺乏对市场的把握,存在盲目性,对相关产业的形成有较大阻碍。通常在同一地区,不同农户的经营不相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林下产品,品种杂乱,毫无秩序,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在销售林产品时,很难形成一种或几种产品优势,使得产品滞销,影响了农户的利益。

1.3 科技含量低,林下产品加工层次有限

由于分散经营很难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经营模式,以及相关技术的推广有很大困难,造成总体经营水平偏低,生产出的林产品良莠不齐,很难达到市场要求。而且生产的林产品多为原料,很少有加工成的成品或者半成品进行销售的,没能够深入挖掘产品的效益。如生产出的菌类,仅以鲜菇或晾晒后直接进行销售,林下饲养的禽类等经济类动物均未加工,仅以活体出售。

1.4 林下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宾川县的林下经济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林下资源的利用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林禽模式、林畜模式等一般以林下植被、昆虫、动物为食,因为饲养密度过大和一些不科学的管理方法,造成林下生态系统毁灭性的破坏,形成寸草无生的情况。这种对林下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资源的可循环性造成了巨大阻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降低了森林的自然防御能力,很容易引发大规模性的森林病虫害,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2 发展模式

2.1 林禽模式

林禽模式是利用林下空间、植物、昆虫等资源,在林下养殖禽类,如肉鸡、柴鸡、乌鸡、鹅等,该模式充分利用林下植物昆虫为饲料,产生高品质、无公害禽类产品,而禽类产生的粪便、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成为林木生长的良好的营养物质。形成了“以林育禽,以禽养林”的良性循环模式,已成为农民林下经营的重要形式,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可行途径。林下禽类饲养密度一般为900~1 500只/hm2,年均收入4.5万~7.5万元/hm2。近些年,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生长下的林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林下饲养的禽类品种很多,但人们习惯称为“土鸡”,并且这样培养出的禽类以其较好的品质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供不应求,所以发展林下禽类养殖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项目。此外,与林禽模式相似的还有林畜模式,在林下经营其他经济动物,如猪、牛、羊、等。

2.2 林菌模式

菌类自古就被誉为“山珍”,因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其他食物较缺少的营养物质,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8]。在林产品中,菌类资源是目前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的食品、制药、饲料资源并有极大的开发潜力[9]。我国在菌类药物加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菌类药物有20余种,如猴头菇菌片可用于治疗胃溃疡,用于免疫抗癌的云芝多糖和猪苓多糖,还有治疗肝炎的云芝肝泰等[10]。林菌模式是一种林下种植食用菌的立体栽培模式。一些稀有的菌类仅通过野外采集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市场要求,而且价格很高,具有很大的价值,宾川县森林覆盖率为49.3%,有丰富的林下菌类资源,云南素有“野生菌王国”的美誉,目前已知约有600种食用菌,野生菌产量居全国首位[11]。这为发展人工菌类繁殖提供了丰富的品种和场地,林下环境光照弱、湿度高,为食用菌栽培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一些菌类的栽培技术已经成熟,如香菇、木耳、平菇、双孢菇、杏鲍菇等食用菌。因此,在宾川县利用云南省林下野生菌资源,发展稀有菌类的栽培具有大的潜力。

2.3 林药模式

在林下空间利用林下郁闭条件,种植喜阴、耐阴性的药用植物。这种模式不仅管理简单易行,而且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宾川县结合自身生态条件,开展了林下种植灵芝、石斛等中草药,取得了一定进展。云南省蕴藏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是一个天然的药材宝库。全省植物药资源有6 157种[12],为云南地区林下经济种植药材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4 林油模式

林油模式是在林下种植油料作物的经营模式。一般以豆类为主,具有与根瘤菌共生的菌根,具有固氮的作用,可增加土壤肥力,种植作物除豆类外一般还有花生。此外,国内一些地区先后探索出林苗、林棉、林花、林蝉、林菜、林蝗、林鸽、林兔、林下驼鸟等多种林下经营模式[13],可根据宾川县的现有状况加以借鉴和利用。林下资源的合理利用,根据林业发展状况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发展林下经济,以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3 建议

3.1 做好技术推广

统一培训,大力促进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在林下经营生产中的比重,引导农民走科技兴林的道路。提高农民对林下经济的了解,使其掌握科学技术,指导生产工作,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开展技术讲座,解决农民技术、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产生的问题。如贺红早等[14]探索核桃外生菌根的生长机制,对美味牛肝菌、紫色马勃、鸡油菌等的研究均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通过种植被菌类侵染后的林木苗木,不仅达到造林的目的,而且同时可获得食用菌,是一种菌类栽培的新型技术。

3.2 科学引导,形成产业

积极引导农户与企业合作,建立生产合作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及相关指导,同时负责林产品的收购加工,提高林下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为其增产增收提供保障。

3.3 提高林下产品的加工深度

目前的林下产品加工水平较低,甚至不加工,直接以产品原料的形式进入市场,往往只能获得小部分原料的利润,没有开发深加工部分的利润。科技兴林不仅体现在林业栽培种植时,应将科技渗透于林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引进或学习先进的产品加工技术,提高产品层次,增加产品附加值。

4 结语

随着林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调整,促进民生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目前的重要任务。而发展林下经济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是一种形势,也是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在林业方面的发展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 参考文献

[1] 谢京湘,于汝元,胡涌.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概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10(1):104-108.

[2] 吴建军,严力蛟,李全胜.发展中国家农林系统的研究与实践[J].农村生态环境,1994,10(2):221-225.

[3] 刘美丽.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J].林业实用技术,2007(4):37-38.

[4] 贾治邦.坚持兴林富民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构建我国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在全国林业产业大会暨中国林业产业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林业产业,2007(9):12-29.

[5] 李金海,史亚军. 林下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6] 张光元.云南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林业建设,2013(2):7-11.

[7] 云南省气象局.云南省农业气候资料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8] 危贵茂,付桂荣,袁诚.菌类食品的功能特性及开发前景[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2):94-98.

[9] 林强,孙治宇,谭方河.四川省野生菌类资源开发策略[J].四川林业科技,2002,23(1):35-38.

[10] 朱珠,徐文通.无糖月饼生产工艺探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4(4):68-69.

[11] 王学花,杨红艳.云南省林下经济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12,37(6):116-118.

[12] 杨红艳,张俊波.云南林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云南林业,2013,34(3):54-55.

[13] 石利平.邯郸市林下经济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河北林业科技,2011(4):66-67.

[14] 贺红早,李青,刘盈盈,等.核桃林主要外生菌根菌生长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20):71-72.

上一篇:泌阳县林果业发展现状与优势布局 下一篇:哈哈乐的快乐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