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素质培养的对策分析

时间:2022-06-06 08:04:50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素质培养的对策分析

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与辅导员的素质和由此而形成的工作表现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素质培养问题摆在了大家面前。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素质;培养;对策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导师”,是学生思想意识、道德意识培养的“引路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各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对其专业化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素质的含义及内容

辅导员专业化素质是指在在先天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经过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锻炼形成的稳定的内在品质,是智力与非智力的结合体,是“一专多能”的人才。它要求辅导员具备一些列的综合素质能力: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知识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

二、现阶段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素质发展存在的问题

(1)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素质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面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培养活动的内容和手段也应因人而异。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培养主体在开展培养活动时脱离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现状,内容单一,形式呆板。

(2)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素质培养机制不完善。很多高校在辅导员的选拔与录用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强,没有进行严格的把关,甚至将学校中一些没有学历的、不能从事学科教学的教师分配到辅导员队伍。同时,疏于对辅导员的岗位培训。

(3)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素质培养方式过于单一。许多高校在辅导员专业化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仅限于每学期次数不多的“例行培训”,主要的培养方式是“专家授课”、“分组讨论”,侧重于辅导员的“政治理论知识学习”,对其它知识很少涉及,使得培训对象兴趣不浓,被动接受培训。

(4)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素质培养时间过少。辅导员的培养时间不足,一般一个星期甚至两三天便要回到学校工作。时间不足一是指辅导员培训的频率不高;二是指辅导员单次培训的时间不长。短暂的培训时间说明了培训的深度不够,在如此紧张的时间内要完全掌握一门知识和技能的可能性不大。

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素质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国家政策支持与引导、校方的重视。现有《意见》、《规定》的出台,已构成了辅导员队伍建设保障的雏形,而对具体政策条目的实施措施进行细化,对辅导员从业的必备知识、素质和能力进行硬性的规定才能弥补不足。高校应认识到辅导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要给予辅导员更多的优惠待遇,使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够“留住人才、稳住人才”。

(2)明确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素质培养目标。首先,对于新人职阶段的辅导员,必须完成角色的转变,快速地进入辅导员的“角色”。其次,辅导员根据时代特征和时事形势进行工作方向和方法的调整,不断提高业务理论水平,积累经验,推动工作。最后,提升阶段素质培养目标,让辅导员通过职业目标的设置来激励自己不断地完善,将职业目标与高校辅导员事业目标相结合,增强其专业化素质能力提高的主动性。

(3)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素质培养机制。健全准人机制是所有机制中最重要的环节。建立直接由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领导的组织机构,负责辅导员的准入、任用、考核、业务培训、日常事务管理、理论研究等工作。不但注重辅导员的工作“数量”,更要注重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建立专门的面向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机构,对辅导员的职业规划进行全程的指导与跟踪。

(4)开辟多渠道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素质培养途径。辅导员必须加强理论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全面提高理论素养。要大力推进辅导员的社会实践工作,辅导员积极投身实践,不仅可以应用、检验所学到的知识,还可以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技能、技巧,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使理论能够与实践密切地结合。要进一步推进辅导员的学术交流,大力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与其它高校建立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一支研究型辅导员队伍,成立专门的面向辅导员工作的“教研室”。使辅导员在互动与交流中培养技能,优化辅导员队伍整体水平。

上一篇:浅谈我国体育经纪人的职责,作用及发展前景 下一篇:当前高校医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